劉子洋
摘 要:20世紀80年代,順應潮流而生的學院派對中國電影產生了不同程度的積極影響。隨時事的變遷,在過去十多年里,中國電影從電影教育到電影體制,從市場運作到電影創(chuàng)作,無一不發(fā)生了巨大的變化。曾經充滿活力和創(chuàng)意的學院派已經不能適應中國電影的新語境了。新的語境呼喚新的學院派理論與新學院派電影。本文試圖通過對學院派電影生成語境的分析來揭示其被廣泛接受的理論依據,厘清“新學院派”理論生成的新語境,并對其理論基礎進行初步的梳理與探析。
關鍵詞:學院派;新學院派
中圖分類號:J90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444X(2017)01-0046-04
國際DOI編碼:10.15958/j.cnki.gdxbysb.2017.01.006
近些年,一批青年導演,和他們推出的一些電影作品分外引人注目。這批作者來自學院,接受過專業(yè)的學院教育,有著良好的科班基礎,他們以一個現代人的目光打量現實社會,拍出的作品開始追求一種具有學院派風格又與之有別的新的電影形態(tài):立足于民族的、現代的社會生活,以自己真切的對現實生活的體驗為基礎,或追求精良的制作技術和真實的感情流露,或通過對某種特定的、富于個性的藝術語言的選擇、提煉、創(chuàng)造而獲得自我表達的獨特的形式。“新學院派”成為評價和研究這一現象的關鍵語詞。這里所說的新學院派既不是一個運動或流派,也不是某種具體的風格,而是傳統(tǒng)學院派電影在新的時代語境下所發(fā)生的嬗變,是“中國電影新語境下”的“新學院派”。它立足于傳統(tǒng)卻又與之有質的區(qū)別,它立足于傳統(tǒng)精神卻又大膽納新,吸收各種養(yǎng)分。
一
“學院派”一詞,可以追溯到公元前4世紀的柏拉圖的雅典。作為學派術語,從藝術、文學或科學學科意義上講,起源于15世紀意大利文藝復興時期的佛羅倫薩。15世紀后期,柏拉圖主義在意大利興起,人文主義和理性主義隨之復興,學院這個詞開始流行起來。畫家和雕塑家把自身的藝術地位從實用抬高到了可自由表達意見的繪畫藝術上。1598年,意大利波倫亞的卡拉奇兄弟創(chuàng)立了工作室,建立了完整的教育規(guī)范和程序,成為歐洲真正美術學院的創(chuàng)始。它遵循意大利“學院派”的藝術主張,認為繪畫和雕塑是知識與理智的產物,是學問而非純手藝;藝術和詩歌源于對自然的模仿,最高目標在于表現美,由經驗而取得的知識具有指導作用,并且在此基礎上確定了藝術家的學者身份和地位。歐洲古典學院派模式也已形成。
學院派的創(chuàng)立,把藝術實踐經驗和傳統(tǒng)規(guī)則加以理性的集中、分析、修練和總結,以嚴格的教育規(guī)范和完整的美學體系為宗旨,按專業(yè)劃分,講求技藝的學習,強調實踐訓練,以嚴謹的手段表達理性的思想情感。學院派教育使處在工匠技藝水平上的藝術由作坊發(fā)展到學院,從技術層面上升到藝術層面,證明了學院模式對藝術發(fā)展具有的深遠文化價值和意義。學院文化成為最理想的體現人類知識結晶的場所。從此,人類找到了文化繁衍的必由之路。
但在隨后的幾百余年里,“學院派”在人們心中帶有貶謫之意,似乎和守舊派的含義差不多。尤其是19世紀現代主義發(fā)軔以來,學院派模式遭遇了一種新文化模式的詰難。曾經充滿生機和活力的學院派模式成為反對一切新思想的堡壘,也就不可避免地成了束縛和阻礙新文化生長與發(fā)展的枷鎖和絆腳石。這主要源于學院派的教育方式——在總結前人經驗的基礎上,按照某些既定的、規(guī)律性的原則來訓練學生,甚至是對規(guī)則的恪守,使得學院派在本質上與傳統(tǒng)傳承密不可分。學院派遂成為僵化、保守、故步自封的代名詞。
二
作為20世紀80年代中國電影界重要的理論命題和創(chuàng)作規(guī)范的“學院派”,卻帶有某種精英色彩。它是在中國特定的歷史條件和語境中產生和發(fā)展起來的,有其特定的文化場域和歷史指涉。
1980年代的中國是一個政治上撥亂反正、思想上求新求變的時期。在此之前,長期主導文藝創(chuàng)作的“金科玉律”和權威話語是“革命”現實主義?!皟山Y合”(革命現實主義和革命浪漫主義相結合)和“二為”方針(文藝為人民服務、為社會主義服務)成為不可觸碰的底線。這種傳統(tǒng)的藝術話語體系被文化大革命推到了極致。十年之迷亂,物極之必反。當1980年代的“撥亂反正”和改革開放的時代風潮席卷整個中國大地之時,西方現代藝術思潮也隨之涌入,藝術家們的眼中閃耀出炫目的光彩,他們試圖從西方現代藝術中尋找新的藝術形式和創(chuàng)作靈感,并通過大膽的藝術嘗試與探索來掙脫藝術的革命話語體系的束縛。
在特定的歷史條件和時代語境下,學院成為西方現代主義藝術和學術探討的中心。西方現代藝術的某些創(chuàng)作理念正是在學院里被研究,被放置到傳統(tǒng)和當代文化的歷時性和共時性中加以思考、吸收,然后作為一種藝術元素和語言逐步融入中青年教師和部分學生的創(chuàng)作之中。
在中國電影教育的范疇里,北京電影學院因其專業(yè)屬性、學科屬性、學術淵源及與創(chuàng)作實踐得天獨厚的緊密關聯(lián)性,使其成為1980年代學院派電影理論與實踐的引領者。北京電影學院的中青年教師和畢業(yè)生作為這一學術群體的主體,帶著自覺的文化反思和強烈的藝術使命,積極介紹、引進西方現代藝術思潮和藝術理論。以巴贊、克拉考爾為代表的寫實主義美學反響強烈、倍受推崇,成為當時的顯學。這在很大程度上暗合了當時中國電影發(fā)展的需要,同國內恢復現實主義潮流相契合。巴贊的寫實主義理論強調電影的本體性,彰顯了電影的藝術地位,電影就是電影,而非政治工具,以此來對抗傳統(tǒng)的蒙太奇原則。除此之外,引進巴贊的寫實主義電影理論,“雖然在深層內涵方面有著對以往革命傳統(tǒng)規(guī)則的疏離和反叛,但由于其與傳統(tǒng)的‘現實主義在稱謂上的接近而獲得了理論傳承方面?zhèn)鞑サ暮戏ㄐ?。這種對于電影的解釋,符合改革開放的時代要求,也符合當時中國社會需要,重新認識人的主體位置的時代精神,所以它才成為一個時代里被大多數人所接受的傳統(tǒng)。”[1]
除了引進西方電影理論之外,電影學院的學術群體還試圖加強文化意蘊,融匯中西,溝通現實主義和現代主義,對傳統(tǒng)和當代文化的歷時性和共時性進行深入的思考,以此來尋找新的思維方式和藝術理論,純化藝術語言,回歸藝術本體,他們做到了。與巴贊、卡拉考爾的寫實主義理論同時出現的是對中國電影語言“現代性”的討論,比較有影響和代表性的理論有張暖忻、李陀《談電影語言的現代化》和《關于電影語言的現代化》等。新的電影理論為學院派電影創(chuàng)作實踐提供了學理性基礎和理論指導,同時新的電影理論也催生了新的電影實踐,理論與實踐的互相促進,相得益彰。
學院派電影創(chuàng)作,不僅在理論和實踐上給出了范本,而且也為中國電影開辟出了一個具有文化性的價值觀傳播場域。誠如楊遠嬰教授所說的那樣,“中國的學院派肇始于第四代,成熟于第五代,接踵于第六代?!盵2]沐浴時代新風的第四代導演率先發(fā)聲,力圖用新觀念改造和發(fā)展中國電影。他們扛起了寫實主義的大旗,電影提倡紀實性,追求質樸自然地風格和開放式結構,將視角深入到現實生活,從凡人小事中開掘社會與人生的哲理,使其帶有明顯寫實風格和藝術追求,成為“學院派”創(chuàng)作的重要特征。第五代導演注重電影的影像本體,力圖改造中國電影,革新電影語言,以象征性、寓言化的民族儀式反思中國文化。而第六代則從自身經驗出發(fā),關注小人物,熱衷于現代都市寫作,注重以電影為媒介來記錄都市底層人在社會轉型期中的生存狀態(tài),在與現實和時代的對話中,表達出創(chuàng)作者的深度思考和藝術理想。無論哪一代,他們都在學院進行過專業(yè)的電影訓練。他們視野開闊,從世界電影思潮中(如意大利新現實主義、法國新浪潮等,仔細研究可以清晰地發(fā)現它們之間的互文關系)攫取營養(yǎng)。專業(yè)的、扎實的技能訓練和豐厚的文化修養(yǎng)開始向藝術作品滲透。他們的電影越出校園高墻,一進入社會,即引發(fā)熱議,成為一種具有思想性和思潮性的現象。
“學院派”的創(chuàng)作,“雖然在深層內涵方面有著對以往革命傳統(tǒng)規(guī)則的疏離和反叛”,[1]在審美觀念和表現方式上與中國傳統(tǒng)電影有所區(qū)別,但這種區(qū)別和否定的實質并不是割斷式的另開爐灶,而是對電影現實主義的反向擴展與延伸?!八撬囆g女神與新時代撞擊而產生的迥然有別于傳統(tǒng)的把握世界的一種獨特方式?!保ㄒ姟度嗣袢請蟆?988年12月27第五版)現實主義的創(chuàng)作傳統(tǒng)及其明確而執(zhí)著的文化追求和歷史情懷,在深層次意義上,與以往的中國電影傳統(tǒng)是一脈相承的。它表現為一種深層次的傳承關系。也正因為如此,“它(寫實主義)才成為一個時代里被大多數人所接受的傳統(tǒng)?!盵1]
三
1980年代順應時代潮流而生的學院派對中國的電影產生了不同程度的積極影響。滄海桑田斗轉星移,隨著時事的變遷,在過去十多年里,中國電影從電影教育與理論批評到電影體制,從市場運作到電影創(chuàng)作,無一不發(fā)生了巨大的變化。曾經充滿活力和創(chuàng)意的學院派已經不能適應中國電影的新語境了。新的語境呼喚、要求產生新的學院派理論和新學院派電影。
首先,新學院派電影面臨的時代語境和理論命題是電影教育格局的多元化。單從學院文化發(fā)展的維度來說,21世紀的學院文化處于一個多元、多維和多樣的立體思維環(huán)境中,以前那種單一的、權威的概念和模式已不復存在。新學院派要在“學院派”和新的時代語境之間架起一座橋梁,對傳統(tǒng)學院派模式揚棄的基礎上,結合新的時代精神和語境,從根本上包容和接受與傳統(tǒng)學院派在美學和文化精神相背離的多元化模式,開啟新的開放性的進程,并在自身變革中尋求適應時代、社會需要的全新的運作機制。
在以往的中國電影教育中,電影人才的培養(yǎng)主要依賴高度精英化、專業(yè)化的北京電影學院。在學科建設和人才培養(yǎng)方面,電影學院吸收、借鑒蘇聯(lián)的電影教育模式,按專業(yè)劃分,以嚴格的教育規(guī)范和美學體系為宗旨,講求技藝學習,強調實踐訓練,構成了中國電影作為一種學派的存在核心。
隨著時間的推移,尤其是20世紀90年代以來,從戲劇學院開始,慢慢地,師范類高校和文科類綜合性大學相繼開設了影視類相關專業(yè),這樣更為廣闊的大學影視教育開始分擔北京電影學院在電影教育方面所擔負的重任。盡管師范類高校和文科類綜合性大學在教育實施中注重藝術史、美學史、文化史等藝術史論的教學和研究,但畢業(yè)于各大學的影視專業(yè)人才奔赴電影創(chuàng)作的不同崗位,意味著一個更加廣闊多元的影視教育趨向正在生成。與此同時,技術的進步和數字藝術普及,降低了制作門檻,削弱了技術壁壘,使得國內綜合類高校的影視教育開始從理論教育轉向理論、實踐同步發(fā)展的格局。具有海外求學背景的電影制作者或學者進入高校,在高校中數量和比例逐漸增加。多元化的教育格局,不同的教育背景和教學體系打破了傳統(tǒng)地、寫實地、經驗地反映世界的慣例,教學可以采用各種手段,學生并不按單一的專業(yè)劃分進行學習,促使學生作品表現出“怪誕不經”,表現手段也失去了直觀明確性。年輕一代的創(chuàng)作者有更加多樣的創(chuàng)作理念和藝術追求,不存在非此即彼的觀念,展示出其把握多維世界新圖景的能力與愿望。另一方面,多元化的教育格局改變了創(chuàng)作者文化構成,綜合性人才的創(chuàng)作逐漸顯露。新一代受過多樣影視教育的創(chuàng)作者,無論是專業(yè)院校還是非純正專業(yè)院校培養(yǎng)的影視人才,攜帶著和時代氣息相融合的感知登陸影壇,在濃郁的時代氣息中,展現著他們對技術與藝術的把控力,不斷創(chuàng)造電影票房奇跡,電影創(chuàng)作正再一次呈現出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新局面。
其次,新學院派電影面臨的是一個市場發(fā)展、產業(yè)化變革的電影新業(yè)態(tài)。“新學院派是未來式,是面向未來的開放性結構,它有兩個特點:一是學院派的泛化,二是商業(yè)電影為主導。”[3]在20世紀80年代,“學院派”電影風生水起之時,電影還沒有被真正推入市場。而如今,中國電影的語境變了,其中最重要的一點變化是電影進入了市場時代。2002年,中國電影啟動產業(yè)化改革,電影產業(yè)發(fā)展進入新階段。自此,中國電影票房收入以連續(xù)每年年均逾30%的速度遞增。到2012年,中國電影產業(yè)多項指標超越日本,成為全球第二大電影市場。在營銷化、類型化、明星化、資本恣意橫行的今天,電影的產業(yè)化變革使得電影的大眾屬性越來越明顯地呈現出來。它必然要求當下活躍在兩岸三地的追夢人面對市場、適應市場,于市場叢林法則中安身立命,適應新的技術表現,在不同題材樣式中錘煉技能,立腕揚名。
最后,與電影的產業(yè)化變革相呼應的是主流觀眾群體的年輕化。近年來,“80 后、90 后”甚至“00后”逐漸成為電影購買力和電影評價的主要群體,成為電影的主導觀眾。他們既有生活在一、二線大城市的中產階級,又有生活在三、四線城市的小鎮(zhèn)青年,既有受過高等教育的新知識階層,又有通過網絡浸淫大眾文化的粉絲受眾,新一代、多元化的主流觀眾正在形成。這批新觀眾不斷通過網絡新媒體表達著或對于電影的某種趣味,或對于本土化電影人文景觀的興趣,他們的文化品位、審美經驗和價值觀正在形成多元化的觀影選擇。這些趣味和興趣正在成為電影決策、運作的重要參考。這是新學院派發(fā)展需要認清的又一語境。因此,“新學院派”電影理論應該重視電影和觀眾的研究,重視電影在網絡新媒體時代的數據研究和粉絲研究,努力整合新觀眾的觀影經驗、審美情趣和價值觀,積極轉化成一種新的藝術風格和美學經驗,這或許是未來“新學院派”理論的重要特征。
結 語
“學院派”電影是與中國改革開放大潮遙向呼應的?!靶聦W院派”電影力圖在“學院派”與新的時代語境之間架起一座橋梁。面對中國電影教育格局的多元化,面對中國電影產業(yè)市場化和主流觀眾年輕化的新業(yè)態(tài),面向未來的“新學院派”應以更開放性的姿態(tài)、根據中國電影新的現實基礎來尋找和建構市場時代下中國電影的創(chuàng)新之路。這個新的現實基礎就是要承認電影的大眾文化屬性、承認商業(yè)文化的泛化,承認市場的新語境、主流觀眾群體年輕化的新語境、網絡新媒體的新語境,認可中國電影作為大眾文化的新的現實。在中國電影產業(yè)市場化的前提下,在以往本體論研究的基礎上,面對市場、面對觀眾,看到技術因素和宣發(fā)策劃在電影創(chuàng)作中的重要性,重視電影和新觀眾的密切關系,重視電影在網絡新媒體時代下的數據研究和粉絲研究,來建構我們適應市場、適應觀眾、適應新技術表現所帶來的視覺審美流變的創(chuàng)新性的學術思考和經驗傳承,以豐富我們對電影的認知和評價。
參考文獻:
[1] 鐘大豐. 新學院派需要有適應新環(huán)境的學理性基礎[J].北京電影學院學報,2015(03).
[2] 楊遠嬰.新學院派導語[J].北京電影學院學報,2015(03).
[3] 《北京電影學院學報》編輯部.我校舉辦中國電影新語境下的“新學院派”學術研討會[J].北京電影學院學報,2014(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