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亮
一、殘缺的存在,完美的展示,佛教讓人擁有一顆恭敬心。
表演者站成一排,演繹出千手律動、孔雀開屏、魚貫而出;或分成幾組,演繹聚合的寶塔。一雙雙靈巧的的手,時開時合,時伸時縮,變化萬千。她們的動作是那么的流暢到位,她們的配合是那么的默契和諧。觀眾不免擔心:假使她們二十一個當中的任何一個,動作出現(xiàn)些許瑕疵,效果就會大打折扣。然而沒有,整個春晚的舞臺上,她們的表演無疑是最成功的。她們用變換的手法淋漓盡致地表現(xiàn)了人心中最崇高的真、善、美。她們的成功源于對舞蹈藝術的熱愛,源于對觀世音菩薩的崇拜,源于她們有一顆恭誠無限的心。
她們雖然是聾啞人,但是都擁有一顆健康向上的心。
她們的舞,是一顆純潔心靈的展示。
舞蹈的突出效果、直接效果是震撼!震撼是心靈的撞擊,使觀眾心中產(chǎn)生了一種宏大、寧和之感。
在觀世音形象的感召下,一顆顆浮躁的心頓時安頓下來,生命的內(nèi)涵和意義被瞬間突兀的顯現(xiàn)出來,不由得不恭敬以對。
舞臺藝術是缺憾的藝術,舞臺藝術表現(xiàn)的是生活中的真善美。殘缺的存在,完美的展示,皆源于一顆顆恭誠敬畏的心。
一顆恭敬心,拉近了人和佛的距離;一顆恭敬心,團圓了人與人的心靈?!凹核挥鹗┯谌恕?。仁者愛人。伸出舞者的手,接一片陽光;合掌禮拜時,整個身心都趨于圓滿。一群殘疾的女孩通過她們豐富的的肢體語言——舞者的曼妙身姿,為我們展示出豐富的大千世界,她們就是行走在滾滾紅塵中的活菩薩!
二、舞動的手勢,靜謐的場景,佛教讓人擁有一顆平常心。
舞蹈中的圓形簡單概括為八個字:圓、曲、擰、傾、收、放、含、仰。這八個字,集中表現(xiàn)了中國古典舞的審美特征。而這個“圓”,也是我們中國古典舞有別于其他舞種的根本特征。
《千手觀音》給觀眾印象最為深刻的是在體現(xiàn)出來的各種各樣的圓。舞蹈的前、后兩部分都以靜立原地、變換手勢為主。21位殘疾演員通過不同的手勢造型,劃出了全圓、半圓、三分一圓、四分一圓,以及各種圓之間的變換過程。而在這些圓形行云流水般的變換和每一個圓形造型的固定之中,觀眾們是看得暢快淋漓的。如同斷臂的維納斯,展現(xiàn)出殘缺的美。季羨林先生說過:“不完滿才是人生。”人生不如意事常八九,所謂的圓正是由這一個個殘缺的圓,或者圓的組成部分所組成。花未全開月未圓月圓只在十五六,演員們舞動變換的手臂勾勒出一個個圓的軌跡。這種軌跡在光影的變換中一輪輪的存在、消失,只有大慈大悲的觀世音菩薩的形象站立在舞臺正中,訴說著生命中期待的永恒。
“曲”,是另一種美。圓由曲組成。演員伸出來手臂,都帶有一定的彎曲。她們各種變化不斷的蘭花指,更是一種“曲”。演員們從肩膀到指尖的道道彎曲,不僅僅是中國古典舞的一種特征,也讓觀眾看到一條條可以無限向外延長的曲線。無論是建立于50年代初期的第一套規(guī)范化的中國古典舞基礎教材中的八個手位,或是“反彈琵琶”、“三道彎”,甚至是中國古典舞身韻教材中的“云肩轉腰”,它們的共同特點都是“萬變不離其圓”。
《千手觀音》中明顯地表現(xiàn)出了“擰”和“傾”兩個特點。中國古典舞的體態(tài)講究“兩軸、三面”的子午線,頸部和腰部這兩軸,頭、胸、腰這三個面不在一個運動平面上,是相互錯位的,從而形成不用角度配合的造型美。還有,舞蹈中“收”與“放”的特點也同時并存。有限的“收”的空間中預示著無限的“放”空間,在不停的流動之中營造出行云流水的整體效果,富有中國古典舞在動態(tài)圓的時空之中的韻律美。舞蹈《千手觀音》中,演員們出手時的力度,很好地詮釋了“放”的外散力。后部的快節(jié)奏手臂運動,也是“收”與“放”的體現(xiàn)。
“萬變不離其圓”,這就是中國古典舞的形體動態(tài)式樣的主要特征。雖然“圓”并非中國古典舞的唯一特征,但是離開了“圓”的運動、“圓”的造型,就不能稱其為中國古典舞了。因為這“圓”,包含了我國民族舞蹈含蓄的韻律風格,也蘊藏了我們民族幾千年的文化積淀
3、平等的胸懷,平靜的演出,佛教讓人擁有一顆慈悲心。
演員都是殘疾人。但是她們的表演卻是出奇的自信,平靜。在流淌的音樂聲中,她們井然有序地完成一個個動作,配合默契,渾然天成,達到了觀眾預期的效果,成就了數(shù)千年的傳說,這種平等和平靜讓人心靈感到震撼,愈發(fā)對觀世音菩薩博大的慈悲心所感動!
舞者運用佛教豐富多彩的手勢,利用多人的縱列疊加,以一名女演員為核心,端莊地站在隊前,平靜地模仿觀音的形象,身后則由數(shù)十名演員的手臂左右擺出不同高度的手臂姿態(tài),在燈光的配合下,活靈活現(xiàn)地屹立于舞臺正中,妙相莊嚴,慈悲萬方,撼人心魄。
“無緣大慈,同體大悲?!边@是佛教的基本理念。佛教認為,眾生平等,無有高下。正是基于平等的理念,才有佛教博大的濟世救世情懷。觀其音聲,即普度眾生;放下屠刀,即立地成佛。舞者在舉手投足間完成了神秘力量的展示,給人以崇高的藝術享受,普羅大眾,在慈悲的感召下散發(fā)出人性的光芒。
惻隱之心,人皆有之。這種慈悲更在于,《千手觀音》感動人心的藝術之魂,這舞的舞者皆為聾啞人,無法感覺聲音的律動,卻排除萬難,通過千萬次的練習,直到身體產(chǎn)生了記憶。這舞得不僅僅是身體,更是他們心靈的舞動。
試看這慈悲的展示:隨著音樂節(jié)奏的變換,“觀音”的左右手交替伸出,依次地抖動,舞蹈演員的金指在燈光中閃閃發(fā)亮,光芒四射,仿佛給泥菩薩賦予了人性,把千手變換的過程一一展現(xiàn)在觀眾面前,使以往靜止的畫面流動了起來,讓人如幻如影,激動不已,無限美景盡收眼底。其舞蹈中段,一尊佛像,突變成無數(shù)的雙人小千佛,雙人舞姿造型的出現(xiàn),小巧、靈活,與群像形成了鮮明對比,在給人以新異變化之美感時,也預示了“一顆愛心可化作千手,千萬之手,又可匯成愛心顆顆”的希望。
慈悲是永恒的美德。不獨佛教,這是中華文化的精髓。《千手觀音》的成功離不開舞蹈本身傳達或者演繹出來的中華民族文化優(yōu)秀的、華美的內(nèi)涵。從舞蹈《千手觀音》中,看到了東方文化精神,感受到了中華文化元典之美,那種溫文爾雅、柔美萬象、經(jīng)緯天地、博愛人間的真善美。
4、鮮明的特色,強烈的震撼,佛教讓人擁有一顆進取心。
指指傳神,一張一弛,那優(yōu)美、曼妙的舞姿如北風邀來梅花的馨香,伴著沁人心脾的香氣,帶給人是一種迷醉與徜徉的享受。在這雍容華麗的場面,演員們那純潔而飽滿的精神力量與唯美的人格魅力,婀娜的體態(tài)、富有韻律感和表現(xiàn)力的動作將視覺效果演繹的美侖美奐。作為一名觀眾,大屏幕前的我是何等的激動!欣賞臺上的舞蹈,激動伴著感動、崇敬伴著羨慕,仿佛自己已身臨其境。
當《千手觀音》組出“盛世開屏”的畫面,千只纖手曼顫,千只慧眼閃爍之時;當舞者用優(yōu)美的身段和婀娜的體態(tài)表現(xiàn)無聲世界的韻律與美感,用端莊的容貌和天使的微笑透出心靈窗戶中的祥和與美德。便是前面所說的“身韻”的表達,美的享受。
聾啞人聽不到聲音,要求動作統(tǒng)一協(xié)調(diào),難度可想而知。演出現(xiàn)場,有四位藝術團的手語老師分別位于舞臺四角用手語指揮聾啞人演出。演員們聽不到音樂,但是手語老師就是她們的耳朵,她們隨著音樂的節(jié)奏用優(yōu)美的手語傳達給觀眾?!肚钟^音》在脫離指導的舞臺表演時演員主要是通過地板的震動來對準節(jié)拍從而通過震動熟悉節(jié)拍,此外因為跳舞的時候呼吸很大,所以也要靠呼吸來配合。用后頸感受后面的人的呼吸來統(tǒng)一動作。站在第一位的舞蹈演員邰麗華神態(tài)圣潔高雅,舞姿優(yōu)美,是整個舞蹈的靈魂。來自湖北的邰麗華兩歲時因高燒注射鏈霉素失去了聽力。此后,她雖然生活在無聲的世界里,自己卻茫然不知。邰麗華曾經(jīng)獲得過多個舞蹈的國際獎項,還曾以舞蹈《雀之靈》,成為中國惟一登上美國紐約卡內(nèi)基音樂廳和意大利斯卡拉大劇院兩大世界頂級藝術殿堂的舞蹈演員。她表演的《雀之靈》深深打動了著名舞蹈家楊麗萍,楊麗萍也成了她的指導老師。盡管《千手觀音》已經(jīng)練了千百遍,但因為要上春晚,邰麗華和隊友還是每天幾十遍地從早練到晚,終于能夠?qū)⒐?jié)目詮釋得無懈可擊。
編導張繼剛感慨地說:“我們要懂得愛別人,也要懂得接受別人的愛?!边@句話很好地詮釋了《千手觀音》的內(nèi)涵。演員們殘疾人的身份,是談及《千手觀音》時無法回避的。在社會里,她們接受了人們的愛;在舞蹈里,她們表達了對人們的愛。邰麗華說“殘疾不是不幸,只是不便”。是的,她們不需要健全人的同情甚至可憐,她們需要的是平等的對待。通過舞蹈,她們表現(xiàn)出甚至健全人都不能完成、做好的事,完美體現(xiàn)了她們對藝術的追求,對靈魂的感悟。因此,她們所展現(xiàn)的美更美,更具非凡的意義。
“此時無聲勝有聲”。《千手觀音》的演員們是一群聾啞人。他們雖然聽不見,但心中卻充滿希望;她們雖然聽不見,但眼前卻一片光明!她們的世界靚麗多姿,她們的心底純潔無私。她們,詮釋了大美大愛。她們,讓億萬觀眾看到了活生生的觀世音形象,讓觀世音大慈大悲的形象深入到億萬觀眾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