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初中語文人教版八年級下冊教材《馬說》中“鳴”譯為“嘶叫”是不正確的,應譯為“吆喝”。
關鍵詞:初中語文;鳴;吆喝
人教版初中八年級語文下冊《馬說》中的“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盡其材,鳴之而不能通其意?!逼渲小傍Q之而不能通其意”,課本只解釋“通其意”為“通曉它的意思”,《教師教學用書》把整句譯作:聽它嘶叫卻不懂得它的意思。這樣翻譯是把“鳴”譯為“嘶叫”是不正確的。
縱觀全文,文章寫到這里,作者似乎還覺得不夠解渴,于是接著用“鳴之而不能通其意”的意思,從“人”的方面再做深入一層的刻畫。從語意來看,“策之”“食之”的主語都是人,“之”都代指千里馬,而“鳴之”的主語卻是馬,“之”也無法落實。從句式來看,此三句形式整齊,省略主語,語意連貫,構成排比,生動刻畫庸人不識千里馬的無知和愚蠢。如果說馬嘶叫,人不知其意,問題也只能在人本身。憑借語感,可判斷出“鳴之”的主語也應是人。
那么此處的“鳴”如何訓釋呢?查《列子·黃帝》:“飲則相攜,食則鳴群?!辈苤病睹计罚骸傍Q儔嘯匹旅,列坐竟長筵。”其中“鳴”均譯為“呼喚、吆喝”。再查閱朱東潤先生主編《中國歷代文學作品選》,其中《雜說》中的“鳴”也注為“吆喝”。由此可見,此處的“鳴”應譯為“吆喝”,“之”指代千里馬,全句譯為“(人)吆喝馬,卻又不能通曉它的意思”。
作者簡介:聶曉云(1963—),男,四川省金堂中學外國語實驗學校高級教師,四川省特級教師,研究方向為教育科研、語文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