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雪妮
摘要:本文在對田家宅院進行考察測繪和歷史資料研究的基礎上闡述了宅院的歷史背景、建筑概況和存在的問題,提出了更新保護建議,以期為同類民居的發(fā)展提供參考。
關鍵詞:田家宅院 傳統(tǒng)民居 修繕 保護 開封
中圖分類號:K87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5349(2017)07-0102-01
隨著我國城市建設規(guī)模的擴張,大量傳統(tǒng)民居被拆除,本文在對田家宅院研究及考察的基礎上提出其存在的問題以及對同類民居更新保護的建議,實現(xiàn)開封民居的復興和再生。
一、歷史背景
田家宅院位于開封老城鼓樓旁東司門東五百米的樂觀街上,曾獨享開封市“一門三進士”的殊榮。田我霖等三人考中進士后田家大興土木建造宅院。這一片區(qū)是清末民初有名的官宦富人聚集區(qū),院落典雅氣派,構思新穎,建筑建造工藝十分精良。在經(jīng)過分家、充公等波折后,田家宅院保留下來的只有這一座田恂進士宅,雖不完整,但已屬少有保存較好的民居。宅院造型典雅,尺度宜人,雕刻精美,堪稱民居中的藝術品,更可貴的是田氏家族的十六代后裔田禾仍居住在這座百年宅院中,守護著老宅。
二、建筑概況
1.空間院落
田家宅院原為三進四合院。一進院有門樓倒座、東西廂房和過廳;二進院有東西廂房和住戶的正房;三進院和進入三進院的過道被西鄰皮革制品廠拆除改成庫房,現(xiàn)不復存在,由于資料有限,只能推測其總平面形制與開封張登云故居類似。這種院落與傳統(tǒng)北京四合院有所不同,鄭州大學建筑學院顧馥保教授對此做過相關研究,稱開封獨特的院落式住宅為寬場窄院型,它是經(jīng)過代代延續(xù),以民間非官方的形式建造的住宅形制,隨著社會和生產(chǎn)發(fā)展,受自然文化等綜合影響,屬于傳統(tǒng)民居的一種。
2.建筑平面
門樓面闊四間,進深一間,設于東南角。倒座面闊四間,進深一間。過廳面闊三間,進深四間帶前廊,是一進院與二進院的聯(lián)系過堂。二進院東、西廂房面闊四間,進深一間。二進院正房面闊三間,進深四間,該房設置了二層作為雜物間,隱蔽而巧妙。單體體量小,適宜居住,開間一般為三到五間。
3.建筑剖面
建筑結構形式為抬梁式木構架,出廊方式為柱廊,前檐為出廈檐廊,后檐不出廈。以單層為主,剖面設計靈活,富于變化。
4.建筑立面
立面外實內(nèi)虛,不似南方輕盈、精細,也不似北方封閉、凝重,是對北雄和南秀的兼收和融合。屋頂和屋脊曲率適中,出檐深遠。屋面為青板瓦屋面,正脊為疊瓦花脊,垂脊為疊磚扣瓦脊,多無吻獸或仙人小獸飾件,但有咧角盤子、瓦條、圭角等裝飾物 。建筑顏色以青灰色調(diào)為主。
三、建筑存在的問題
田家大院建筑群存在下列主要危害:①臺基外部下沉,階條石斷裂。②外墻墻體酥堿嚴重,室內(nèi)墻面潮濕,柱子劈裂。③屋面椽子、梁架等有不同程度糟朽,部分承重構件彎曲。④屋面瓦件松動佚失⑤透雕雀替損壞;墀頭磚雕腐蝕風化。部分新建建筑的構造、施工工藝均與原貌不同,影響了建筑環(huán)境。
現(xiàn)狀勘察發(fā)現(xiàn)檁枋與梁架劈裂;木基層糟朽;后人在南面開設門窗以便居住。過廳木構件損壞;屋面凹陷。二進院東廂房在近期得到了修繕,但房屋構件并不完整;墻體增建,前檐遭到破壞。二進院西廂房柱身多道裂縫,局部劈裂;椽飛糟朽;正房散水佚失,地面改鋪。
四、更新和保護
開封的民居既有個性又有共性,因此更新和保護有共通辦法,我認為保護規(guī)劃可從四個方面入手:①對目前現(xiàn)存物質(zhì)進行保護改造:除以上修繕措施外,根據(jù)歷史文獻資料進行復原,可通過本體改造的方式進行合理開發(fā)利用,對于一些已經(jīng)無法考證的佚失部分,若無法推測出原有形制則不要再修建。②賦予新的功能:目前許多傳統(tǒng)民居已被閑置,由于新的規(guī)范和朝向限制,已無法滿足居住功能,開發(fā)時應考慮如何重新定位這些舊建筑,使其他價值得到發(fā)揮。比如劉青霞故居建設成為紀念館,富有意義。③健全保護體系。明確保護目標后制定保護策略,保障保護工作有效落實。④加大宣傳力度?,F(xiàn)存大部分傳統(tǒng)民居屬于私有,所以保護工作開展中存在許多困難,因此,政府相關部門應加強宣傳力度,讓人民積極參與到保護特色民居的過程中來。
六、結語
與宮殿、園囿、陵廟等建筑相比,這些在民間原汁原味的深宅大院更具生命力,然而這些建筑不比官式建筑,在地方志中都鮮少記載,這使得今天對民居的研究困難重重,但這些又恰恰證明了民居研究的必要性。政府應加大保護力度,我們也應養(yǎng)成保護意識,加強修繕和維護,促進我國文化的傳承。
責任編輯:楊國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