祁建
北京是座被泉水浸潤著的城市。說起看泉,春天便是最美好的季節(jié),那時山是綠的,泉水就是大地美麗的裝飾,遠望就像一條流動的光帶。北京泉水數(shù)量眾多,城內(nèi)外、各區(qū)縣都有分布,有溫泉也有冷泉,不少風景名勝和泉相關(guān),不少地名也都和泉有關(guān)。
傳說劉伯溫和姚廣孝建了北京城,發(fā)現(xiàn)北京城有幾口海眼,東邊通到大海。最大的倆,一個在京西玉泉山鎮(zhèn)一座大廟地下,一個在北海,被白塔鎮(zhèn)著,還有一口兒在北新橋。這鎮(zhèn)海獸老出來鬧騰,劉伯溫就跟它商量,我們要建北京城,你先進去,等什么時候這橋變了舊橋你再出來,鎮(zhèn)海獸想了想就跳進了海眼。自此,劉伯溫就告訴百姓,這里只能叫北新橋,永遠不能成舊橋了……
古時,廣安門外的蓮花池一帶常年有泉水涌流,樹茂草豐,西周以前即有鑿井。后成為一些游牧部落的定居之所,圍繞蓮花池,逐步形成了一座約9平方公里的燕國薊城,此乃北京前身。公元1153年,薊城改名為金中都城,城池擴大到22平方公里。1267年元朝在此建大都城后,城的中心才從當年的蓮花池遷移到今天鼓樓、高梁河水系一帶。而高梁河的水,也是來自西山的泉水。此后明、清王朝也定都于此,在西郊的山區(qū)和平原,依靠現(xiàn)成的泉眼和池澤為水源,修建了多處皇家園林和私家園苑。
海淀玉泉山下的玉泉,金代就得到了開發(fā)利用,“玉泉垂虹”為著名燕京八景之一,元、明、清三代,玉泉均作為宮廷和都城的重要水源,乾隆譽之為“天下第一泉”。據(jù)記載海淀的萬泉莊有28個大泉眼,這些泉眼流出來的泉水,向北流匯聚成河,稱萬泉河。清朝康熙年間建圓明園的時候,主要水源就是萬泉莊的泉水。此外櫻桃溝泉、碧云寺泉、香山公園泉、八大處泉、黑龍?zhí)度?、隆恩寺泉、大覺寺泉、龍泉寺泉也都很有名,溫泉村曾以高達30℃的熱泉水而得名。北京的北郊,有一地兒叫滿井村,因有一古井獲名。過去井中泉水噴涌,冬夏不竭。井旁草豐藤青,渠水清流。明代文學家袁宏道在萬歷二十七年(1599年)早春二月和幾個朋友一起游覽了滿井并寫下《滿井游記》,稱泉水像魚鱗似的波浪一層又一層,清澈得能見到水底,水光亮晶晶的,像剛制成的鏡子冷光從匣子里突然射出來一樣。
昌平區(qū)的白浮泉位于龍山東麓,又名龍泉。元代在泉水出處修建有水池,將水圍起,流水出處有青石雕刻的九個龍頭,取名龍池,水自龍口噴出,有“九龍戲水”“九龍噴玉”之稱。元代郭守敬就引白浮泉等泉水,修建了白浮甕山河。沿途匯集了王家山泉、西虎眼泉、一畝泉、馬眼泉、石河泉、沙澗泉、柳林泉、溫湯龍泉、冰水泉、玉泉等,為著名的漕運干渠通惠河提供了充沛的水源。
此外還有門頭溝區(qū)清水村西北的上清水泉,潭柘寺公園的潭柘寺泉等。很多泉水涌流了上千年,有的相繼消失,不免讓人感到惋借。當人們游走在生活中身心疲憊時,聆聽泉水,可將情思釋懷;當人們?yōu)槭篱g瑣事而煩惱苦悶時,駐足巷中,可以感受心中的塊壘隨泉水的流淌而消失。歲月匆匆,流去了多少美好的時光,只是不知道依泉而居的老人是否安好,那些古老的泉水是否依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