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慶輝
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曾經說過:“沒有家庭教育的學校教育和沒有學校教育的家庭教育,都不可能完成培養(yǎng)人這樣一個極其細微的任務。”這句話深刻地道出了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之間相互依存的關系。
在社會資源參與中,家長的參與對于孩子產生的影響很大。經驗告訴我們,家長對孩子進行教育是否與學校協(xié)調一致,對學校教育的效果起決定作用。國內外的相關理論與實踐均證明,家長委員會在促進家長、社區(qū)參與學校教育、整合教育力量方面取得了顯著效果,已經成為家校合作的一種有效方式。
褚宏啟和賈繼娥在《教育治理與教育善治》一文中指出:教育治理的實質是對教育事務的合作管理、共同治理。通過向學校和社會組織放權、授權、分權,解決政府教育行政權力過于集中的問題;通過利益相關者的參與,解決多元利益表達特別是弱勢群體利益表達的問題;通過多元主體的參與,尤其是通過社會專業(yè)組織的參與,解決民智集中和決策智力支持的問題;通過強化學校自治,解決政校關系和學校辦學自主權的問題。
多元主體共同參與教育治理,必然會形成錯綜復雜的關系,處理不好會導致管理的無序與低效。因此,各主體間需要建立邊界清晰、分工協(xié)作與和諧互動的良性關系。
可見,教育共治既意義重大,又關系復雜,要協(xié)調好各利益相關方之間的關系并不容易。
《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與發(fā)展規(guī)劃綱要(2010-2020)》第 13 章內容為“建設現代學校制度”,其中提出:“適應中國國情和時代要求,建設依法治教、自主管理、民主監(jiān)督、社會參與的現代學校制度,構建政府、學校、社會之間新型關系”,在該章第41條“完善中小學學校管理制度”中,專門提出“建立中小學家長委員會”。
所謂的家長委員會是由學校組織的一種家校教育合作的咨詢機構或協(xié)助單位。
國內外的相關理論與實踐均證明,家長委員會在促進家長、社區(qū)參與學校教育和整合教育力量方面取得了顯著效果,已經成為家校合作的一種有效方式,在提高學校辦學質量方面起著關鍵作用。
在現代學校管理過程中,家長委員會作為學校教育的合作體,家長既是參與者又是監(jiān)督者,是現代學校發(fā)展的需要,也是教育走向社會化的體現。
首先,家長委員會可以使家長成為課程改革的合作者。
家長委員會可以充分利用家長社會聯系面廣、社會行業(yè)涉及點多、社會關系深遠的資源優(yōu)勢,根據學校的安排,向學校提供了多方位、多層次的社會實踐網點,并盡可能向學生提供必要的實踐指導。孩子們可以在家長的帶領下,走出學校與家庭,走向社區(qū),走向工廠,走向農場,走向大自然,開展豐富多樣的社會實踐活動,開闊孩子們的視野,豐富孩子們的知識,增加孩子們的閱歷,陶冶孩子們的情操。各種教育渠道的暢通和各種教育資源的有效利用,可以使家長真正成為學校課程改革的合作者。
其次,家長委員會可以使家長成為家庭教育的指導者。
當前,加強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培養(yǎng)德智體美全面發(fā)展的社會主義接班人需要家校密切配合、互相協(xié)助,這樣才可以避免出現“5+2=0”的現象出現??梢哉f,家庭教育起著不可替代、舉足輕重的作用。目前有這樣一種說法,家長好好學習,學生才能天天向上。要推進家庭教育健康發(fā)展,首先必須千方百計提高家長的素質,這就需要一大批家庭教育的指導者,這支隊伍的組成光靠學校教師是遠遠不夠的。而在相當部分學校里面,有一大批熱心于家庭教育的家長,他們學識豐富、精力旺盛,是學校素質教育的重要資源。學校完全可以充分發(fā)揮家長委員會的自身優(yōu)勢,積極創(chuàng)建學習型家庭,讓家長代表走上講臺現身說法,教育更多的家長學會科學育子,促進學生健康成長,真正讓家長成為家校合作的生力軍。
再次,家長委員會可以使家長成為學校教師師德的監(jiān)督者。
師風師德建設是教育行風建設的一項重要內容,它直接關系到教育質量的優(yōu)劣和學生能否全面健康發(fā)展。學校家長委員會可以通過在網上組織家長評教、調查問卷、網上投票等活動,引導家長積極參與到對教師進行評價等活動中來,同時可以積極引導家長委員會參與到學校內部管理中來,為學校工作獻計獻策,多提合理化建議。學校也可以根據家長委員會提供的滿意程度的反饋情況,虛心聽取家長意見,積極改進管理的方式方法,加強師資隊伍建設,提高教師的師德修養(yǎng)和業(yè)務能力。家長也因此由客體變?yōu)橹黧w,由被動變?yōu)橹鲃樱軌蚪o學校管理帶來一股清新之風,積極有效地參與學??沙掷m(xù)發(fā)展的建設。
若學校家長委員會參與教育治理的權利被正式納入教育法規(guī),他們就能參與學校的管理決策、發(fā)展規(guī)劃、教育教學改革等,甚者能影響校長和教師的去留。而多數國內的家長委員會事實上成為了學校的附屬機構,僅處于輔助和支持學校工作的位置,大多數時候僅僅停留在給學校提意見的層面,這離家校合作的目標還相差很遠。
這又特別集中體現在相關法律文本的缺失,政策性文件可操作性不強。
正如陳如平教授所說,“在實行中央管理地方的教育體制下,各級教育行政部門缺少有關家校合作的規(guī)章制度和政策法規(guī)。因此對于家庭是否參與學校教育、家校雙方合作關系如何、應采取哪些合作措施等,尚十分模糊。家校合作方面的工作,也尚未被列為考評教師業(yè)績的指標,因此,常常不得不讓位于其他更易于檢驗的事項,家校合作尚缺少制度上的保障”。
在我國近幾年的各種政策性文件中,盡管有一些提到了家長參與的理念和方式,但沒有提出可操作性的程序和配套組織機構的相關細則。如 1995 年頒布的《教育法》中盡管明確提出了“社會組織和個人可以通過恰當的方式支持學校建設,參與學校管理”,但這種泛泛的政策只是落在字面上,不管是學校,還是家長,都無法獲得具體的實施辦法。
在目前這種情況下,這就要求學校要轉變角色觀念,加大力度推進家長委員會的建設,營造家校合作順利實施的良好學校氛圍。學校與家長應該建立一種新型關系:家長不再是被動的接受者,而是學校管理的參與者、監(jiān)督者、提供者。家長是學校的“客戶”,是學校教育工作的合作者,是學校工作質量的評價者和學校聲譽的傳播者。
促進中小學家長委員會的建設和發(fā)展,進一步強化家校共治,可以從以下方面努力:首先,提高學校和家長的認識,樹立正確的理念;其次,強化組織管理,完善家長委員會的結構體系;再次,建立培訓機制,加強對家長和教師的培養(yǎng);最后,加強制度建設,完善相關法律法規(guī)體系。只有這樣,才能營造家校合作的良好的氛圍,最終形成教育合力,推進素質教育的順利實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