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海洋
經(jīng)過了《三傻大鬧寶萊塢》對印度歌舞式電影的重新認知,《我的個神啊》所展示的思想深度,終于,《摔跤吧!爸爸》用票房展現(xiàn)了印度電影的魅力。這一票房勝利或預示著印度電影艱難地敲開了中國市場的大門。
2011年《三傻大鬧寶萊塢》在中國上映的累積票房是1400萬元,彼時中國電影市場尚處于大爆發(fā)的前夜,這個口碑極佳的電影在中國引爆了很多話題,可票房一般。2015年《我的個神啊》引進,此前這部挑戰(zhàn)宗教,集搞笑與深刻于一身的電影不僅在印度引發(fā)爭議,海外也頗為轟動。這部電影成為印度國內(nèi)票房30億盧比俱樂部的首位會員,海外則是第一部票房達1億美元的印度電影。但在中國這部電影并未引起轟動,1.2億元人民幣的票房在引進大片中只能算個及格線。中國電影的票房動輒以10億元人民幣計算,我們給好萊塢貢獻的票房也是以“億美元”為計價單位的。
經(jīng)濟發(fā)展上印度落后于中國,這就使得中國觀眾天然地采取俯視的角度,對歐美日韓的電影如數(shù)家珍,但對全球產(chǎn)量最高的印度電影卻選擇性“無視”。對印度電影的印象集中在了盛大的歌舞和毫無科學根據(jù)的“開掛”鏡頭上,印度電影進入中國市場尤其艱難,這次《摔跤吧!爸爸》最初的排片很少,完全是靠著口碑一點點地擠上來的。至于為什么此前印度的幾部大片不成,這次的一部體育勵志片卻實現(xiàn)了逆襲,或許和它的題材有關?!绑w育+勵志”題材在受眾層面更容易引起共鳴,更因為“國家不幸詩人幸”,印度電影往往是男權中心的強化,只有男主角和女配角,《摔跤吧!爸爸》以女子之身挑戰(zhàn)男選手,勵志之外更多了一份悲壯,喚起我們對弱者的同情。
印度每年生產(chǎn)上千部電影,其國際化程度早不是《大篷車》時代了。據(jù)德勤2016年9月發(fā)布的《印度電影行業(yè)報告》,在印度電影產(chǎn)業(yè)的整體收入中,本土票房占比近75%,海外票房占7%,海外票房已上漲到本土的近1/10,占比是中國電影的2倍。
印度是人口大國可人均收入很少,加之教派眾多觀眾口味各異,印度的電影工業(yè)從來不是建立在大制作的基礎上,而是面向不同的語言和人群,這就導致它得不到好萊塢電影的大票房,同樣的人口基數(shù),它的票房也僅是中國電影的一個零頭。不是被金錢“砸”出的印度電影從草根中來,這也就注定了它以觀眾為上帝。票價低廉,普通電影院票價只相當于5元人民幣,可電影制作人仍以“讓觀眾值回票價”為信條,如電影片長三四個小時、奢華的歌舞場面和異想天開的“開掛”鏡頭,其實都蘊含著“值回票價”的服務意識。如果說電影的功能首先是滿足普通百姓無法實現(xiàn)的夢想,印度電影工業(yè)無疑是這方面的佼佼者,用盡可能少的資金造夢的高手。這樣的夢境當然免不了廉價低俗,可試驗多了,總會有立意和情節(jié)俱佳的集大成者出現(xiàn),阿米爾·汗被譽為印度電影業(yè)的良心,所出必為佳品。而中國電影處處對標好萊塢,90分鐘時長、“教育+思考”、放映前的商業(yè)宣傳,無不是資本居高臨下的體現(xiàn)。
一個業(yè)內(nèi)普遍的說法是,印度用了60%的投資拍出了100%的質量,而中國電影是100%的投資,只能得到60%的產(chǎn)出。即使是小制作,印度電影的制作成本也主要流向制作,而非演員,一般演員的片酬僅占總投資的15%到20%,制作和特效則會占到一半。
所謂“由儉入奢易,由奢入儉難”,一旦印度電影人開始認真對待中國市場,只要刪掉與內(nèi)容無關的歌舞場面就能滿足我們的觀影需求??晌覀兊碾娪?,削減演員片酬談何容易,更不用說制作出公眾喜聞樂見的內(nèi)容。印度電影若被中國觀眾接受,雙方此消彼長的態(tài)勢將更為強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