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清廉
經(jīng)常聽到一些孩子的父母說:“我們的孩子就喜歡吃零食,每到吃飯就挑三揀四的,什么都不愿意吃”;也有的父母說:“我們的孩子只喜歡吃肉,就是不愛吃蔬菜。”的確,在平時生活中,很多孩子都有偏食、挑食的不良行為,如喜歡吃肉、吃零食、吃甜食,喜歡吃水果、喝飲料,而不喜歡吃蔬菜、喝白開水,這讓很多父母感到頭痛和擔憂。
孩子偏食的危害
孩子偏食、挑食等不良飲食行為對孩子的危害主要是嚴重影響孩子的發(fā)育成長:一是體重增長過快,導致肥胖;二是體重增長過緩,導致發(fā)育不良,體質(zhì)瘦弱,進而還會引發(fā)身高太矮等其他一系列問題。孩子若吃蔬菜過少,因缺乏食物纖維素,容易導致便秘等病癥;若從小只偏愛質(zhì)地較軟的食物如稀飯、面條、果汁等,天長日久,則會造成口腔運動功能問題,表現(xiàn)為流涎、食物在口中不咀嚼、對進食固體食物表現(xiàn)為惡心、嘔吐等;若食物中缺乏某種必需營養(yǎng)素如鈣、鋅、鐵等,則表現(xiàn)出這種營養(yǎng)素缺乏的相應疾病,如缺鈣會影響骨骼發(fā)育,導致佝僂??;缺鐵會導致貧血;等。此外,偏食、挑食的不良行為還會影響孩子的認知功能,導致孩子智力下降。
有研究認為,孩子的不良飲食行為還與父母文化較低、在進食時父母與孩子缺乏互動有關(guān)。父母與孩子互動不良可引發(fā)孩子不良飲食行為,而不良飲食行為更會惡化父母與孩子的互動。
導致孩子偏食的原因
孩子挑食、偏食不是一時的問題,而是較長時間中多種不良因素作用的結(jié)果,很大的原因是與父母有關(guān)。
遺傳因素這與家族中長期形成的進食習慣等原因有關(guān)。有的兒童天生食欲好,吃什么都香;而另一些孩子除了吃奶外,好像對很多食物都有仇似的。
父母影響小孩的進食習慣與父母等家長的進食習慣密切相關(guān),而且年齡越小,受家長進餐行為的影響越大。父母喜歡吃的天天吃,不喜歡吃的一兩個月不吃一次,長此以往,必然會影響孩子的進食習慣。如筆者的妹妹五歲時吃豬肉吃“傷”了,結(jié)了婚后她家很少吃肉,所以,她的四個兒女都不愛吃肉。
同伴影響特別是學齡兒童受同伴的影響較大。研究表明,現(xiàn)代的孩子偏食者比過去明顯增加,這與家中只有一個孩子缺乏互相影響有關(guān)。往往有這種情況,一些孩子在家從不吃這種食物,等上了幼兒園或上了學,看到別的小朋友都愛吃,以后他(她)也就愛吃了。
適應過程每個人對新的食物都有個適應過程,特別是兒童對從未進口的食物(尤其是味道有些怪異的食品品種,如香菜、芹菜之類)一般需要嘗試15次左右才能完全接受,所以,兒童長期拒食某種新食物的現(xiàn)象比較普遍。但隨著年齡的增長,這種現(xiàn)象會逐漸改善。
生理原因兒童的胃容量較小,消化系統(tǒng)發(fā)育不成熟,每次進食的量有限,發(fā)展至有規(guī)律地進食需要一定時間。所以,兒童進食的次數(shù)宜多,要逐漸添加輔食,從流質(zhì)到半流質(zhì)再逐漸發(fā)展到固體食物。若一次進食過量或食物品種不適合,超過胃的負荷,則會產(chǎn)生不適感,久之易導致兒童對進食的反感。
養(yǎng)育環(huán)境主要是指父母等家長缺乏正確科學的喂養(yǎng)常識,或父母不良示范行為的影響,特別是溺愛、嬌慣,家長長期無原則地滿足孩子的無理要求而不予以糾正,天長日久,則最易養(yǎng)成孩子的不良飲食習慣。
矯正孩子偏食有對策
1.父母以身作則: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若想糾正孩子的挑食、偏食等不良飲食行為,父母等家長首先應養(yǎng)成良好的飲食習慣,不挑食不偏食,戒掉酗酒、吸煙等不良生活習慣。父母還必須加強學習兒童科學喂養(yǎng)的常識,對孩子決不可過于溺愛嬌慣。要星星不給月亮,只能助長孩子飲食、生活中的各種不良行為。
2.快樂進餐氛圍:家庭進餐時要注意營造一個快樂愉快的氛圍,讓進餐成為一種享受。有不少家庭吃飯時父母大呼小叫,孩子則大哭小鬧,或者家長習慣在餐桌上教育孩子。這種過于緊張的氛圍,會給孩子蒙上一層心理陰影,他們不把進食作為一種享受,而是一種痛苦的體驗,日久天長則必然會影響孩子的良好進食習慣。
3.進行行為矯正:就是逐漸添加的方法。對孩子不愛吃的食物品種,可先放少量,再逐漸增加,直至完全接受。如有的孩子喜歡吃包子、餃子,但就是不吃肉,那我們就可在包子、餃子中先放少量肉末,讓孩子略有感覺,然后再逐漸增加,慢慢地孩子就能接受肉食了。
4.有耐心不放棄:家長一定要有耐心,對孩子一兩次拒絕的食物不要輕易放棄。要多給孩子講吃這種食物的好處(如讓孩子長高個子等等),并再接再厲,讓孩子從視覺和口腔感覺上逐漸接受新的食物。
5.同伴良性影響:一兩個人吃飯不香,而多個小朋友在一起吃飯不但會食欲大增,而且在吃飯的品種上也會影響其他小朋友。所以,家長可以讓自己的孩子到幼兒園或?qū)W校食堂中去進餐,如很多小朋友都愛吃這種食品,從不吃這種食品的小朋友也就容易接受這種食品。
6.要有饑餓體驗:如果孩子在正餐時間吃得很少,則不要讓孩子在兩餐中間用其他食物來補充餐中營養(yǎng)攝入的不足,尤其是高熱能的零食和飲料。因為飲料中一般含糖較高,零食中也多是甜食,含熱能都很高,會影響孩子的正常進食。家長一定要對孩子進行約束和控制,家中和冰箱中要少放零食,更不要有你不希望孩子吃或應少吃的食品,如各種方便食品等,也不要以零食作為對孩子的獎賞。否則零食等吃的過多,孩子沒有饑餓感,吃飯也就不會有食欲,孩子挑食、偏食的現(xiàn)象也就會更嚴重。
7.控制進餐時間:孩子吃飯時狼吞虎咽不好,但進餐時間過長也不好,一餐飯一般不宜超過25分鐘?,F(xiàn)在差不多有50%的兒童吃飯時磨磨蹭蹭,一邊看電視或一邊玩耍一邊吃飯,把吃飯當成了“兒戲”,沒養(yǎng)成進餐的時間觀念。而進餐時間太長易導致孩子進食時分心,不但不能體驗食物的色香味美,日久天長還會導致進餐時沒有食欲,容易引起消化不良等胃部不適。
8.莫要強制進食:古人很早就主張“莫強食”和“先饑而食”,而且應“因人而宜”。家長對自己孩子的飲食應該有個恰當?shù)钠谕?,孩子有時吃的多些有時少些,只要在一定范圍,都是正常現(xiàn)象。所以,孩子吃飽了應允許停下不吃,不要強制他非吃完不可。否則易誘發(fā)孩子厭食,更加重挑食、偏食的不良習慣。
9.增加食品花樣:對孩子飲食要重視色、香、味,有時改變一下烹調(diào)方法,增加飲食的品種和花樣,如把包子、餃子、饅頭做成各種小動物,或?qū)⒉穗茸龀赡撤N造型,或用有趣味的名稱稱呼食品等,以激發(fā)孩子對食物的興趣,就會增加孩子的食欲,以利于孩子逐漸克服偏食、挑食等不良行為。
10.重視防治疾病:若因患有蟲積、消化不良或胃炎等疾病,都會導致孩子偏食、厭食。要重視積極防治這些疾病,及時消除厭食誘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