韋晶姝++鄭力弟
“文物古跡的教育作用是其他手段所不能代替的。文物是直觀的、形象的物質文化遺存,具有很強的感染力。這種直觀的感染力和說服力,是任何其他教育手段不能代替的”。[1]如何利用鄉(xiāng)土文物資源,發(fā)揮它的特有的教育功能,這是歷久彌新的課題。下面以校本選修課《家鄉(xiāng)的符號——木拱廊橋》單元教學設計為例加以闡述,以求教于方家。
一、挖掘資源,確立“教學立意”
家鄉(xiāng)是木拱廊橋文化之鄉(xiāng),其中萬安橋、千乘橋和百祥橋被列入國家級保護文物單位。木拱廊橋的營造技藝已經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了《急需保護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這是先民留給后人的珍貴文化遺產。廊橋的價值是多方面的,如何挖掘與確立契合當下中職生成長需求的教學立意呢?為此課題組老師進行了深度的解讀,在此過程中,周明老師的話引領了我們。他說,教育的全部價值和尊嚴,在于“服務人生”----滿足學習者健康成長、進步和發(fā)展的內在需要。[2]借鑒這個理念,結合教學實際,經過推敲,確立本單元教學立意為:感悟和傳承廊橋所凝結的工匠精神。廊橋遺存了先民們哪些工匠精神呢?
1、開拓創(chuàng)新、逐夢和美
生產力水平落后的古代,先民在激流險灘之處建造廊橋其難度可想而知,但他們憑借著堅定的信仰和百折不饒、開拓創(chuàng)新的意志,發(fā)揮集體的智慧,就地取材,用遍布南方丘陵的杉木等編造出橋底拱、橋面平的折線型木拱廊橋,使天塹變通途,溝通了兩岸,造福于社會。這既是南遷先民對汴水虹橋的繼承,又是對虹橋的發(fā)揚光大,更是先民追求天人合一,實現和美人居環(huán)境的逐夢產物。
2、擔當奉獻、服務社會
由于山洪等自然的災害和人為因素,目前遺存的廊橋大都是幾毀幾建的遺作,現在所見到的千乘橋就是第四次修建的!建橋董事是名望鄉(xiāng)紳,他們不但要帶頭義捐,從而帶動他人的捐贈,還要殫精竭慮,因此荒廢了學業(yè)與生意的大有人在,有的甚至還要擔當節(jié)外的非議,但他們義無反顧,為了公益事業(yè)勇于擔當,無私奉獻;能工巧匠精誠協作,如期完成各自的重任:石匠砌成橋墩與橋堍、木工主繩造橋-------完工后,廊屋內的梁上鄭重寫下他們的姓名,就是職責擔當的最好印記。一代代廊橋的建造者用行動和人格詮釋了大寫的人字。
3、精益求精、人技共進
木拱廊橋營造技藝精湛,是匠師幾千年的傳承和創(chuàng)新的結晶,它充分運用傳統(tǒng)的木構建筑營造方法,改原來的綁扎為榫卯結構,而不用片鐵寸釘,這只有能工巧匠才能堪當此任。如第四次建造的千乘橋之所以歷經近兩百年的風雨滄桑依然巋然屹立,是由于建橋的緣首周大權等人,為確保橋梁永固,所召集的石匠、木匠等都是有名的工匠世家,他們畢生專注專業(yè),敬仰專業(yè),對工藝精益求精,一絲不茍,正真做到人技共進,用匠心成就了一座有形和無形的豐碑。
木拱廊橋是先民留給后代的珍貴文化遺產!這筆遺產正是中華民族走向偉大復興的精神豐碑!工匠精神將引領“中國制造”走向“中國創(chuàng)造”;更是當代學子急需培育的職業(yè)素養(yǎng)!
二、瞄準“教學立意”,精心篩選
圍繞立意如何整合資源,是關系到利用鄉(xiāng)土文物資源,實現有效教學的關鍵一步。經過課題組探討決定:以最典型的千乘橋作為代表加以教學。其理由如下:
其一,從歷史和遺留的文物而言,具有典型的代表性。橋西端立有四通保存完好的碑記:其中三通記載著捐款人姓名和金額,一通為周大權于清道光二年撰寫的《千乘橋志》,橋志與縣志互證,該橋歷經四毀和四建:“該橋始建于南宋理宗年間,明末毀于火患,清康熙五十四年(1715)重建,雍正十年(1732)落成,嘉慶十四年(1809)被大水沖毀。嘉慶二十五年(1820)秀才周大權等再次募建,為確保橋梁永固,召集能工巧匠精心勘察設計,把橋梁建成形似一只昂首展翅的公雞形象。”[3]這些史料珍貴典型,不僅有利于培育史證意識,而且更為重要的是四次重建充分體現出先民百折不饒,奉獻當擔的精神風貌!有利于通過深度解讀“神入”匠心。
其二,從工藝價值來說,該橋具有很高的審美價值。千乘橋一墩兩拱,橋墩公雞形,永看就像展翅飛翔的雄雞,關于這個創(chuàng)意還有一個美麗的傳說:“周大權為建橋一事寢食不安。一天夜里,周大權夢見一只金雞下凡,站立于河面,那伸展的雙翅正好搭在兩岸,朦朧中又見一菩薩站于雞背上,把水引向兩邊.一覺醒來,已見晨曦,周大權思之夢境,頓有所悟,認為這是神仙指點,當即挺身為首募捐再造厝橋…”[4]這個傳說折射出周大權為了第四次重建殫精竭慮,熱心公益的高尚品德,同時為該橋披上了神秘色彩,有利于激發(fā)探究的興趣。
其三,從人文環(huán)境方面看,具有得天獨厚的教學資源。橋頭的祥峰寺、奎光閣、紅軍北上抗日紀念碑、蒼松、翠竹與廊橋融合為一體,被家鄉(xiāng)群眾評為最美廊橋。這里距城關三公里,周末游人如織,漫步廊橋,遠眺景觀,靜聽潺潺溪水,仿佛走進了另一個世界,使人們產生無限的遐想,油然而生敬仰之心。以千乘橋為核心的景觀區(qū)是自我陶冶的天然教室
三、緊扣“教學立意”,科學設計
本單元的教學內涵豐富,僅靠課堂是不可能實現立意。授課對象由高二年段興趣生組成,依托這個班級載體,發(fā)揮文物資源固有的優(yōu)勢,進行生活化的教學設計:文物資源這個“土”元素,從建構主義角度看,其最大的優(yōu)勢是活在學生身邊和心中的課程資源;從陶行知的“行”與“知”合一理念看,其最大的優(yōu)勢完全有可能透過學生的“行”——多種方式“走進”家鄉(xiāng)的廊橋,進而達到“相知”、“相識”、“相戀”這位蒙娜麗莎式“姑娘”。為此依據學生的興趣和專長,組建攝影、采風、模型制作等小組,同時鼓勵有學力的跨組合作,利用課內外時間,通過以下六個環(huán)節(jié)逐步達成立意:
(1)觀廊橋:首先引導學生走近廊橋,多途徑收集千乘橋的圖片、碑文等資料,然后指導整合,并展示小組成果,如通過班級文化欄展示有關的攝影作品、繪畫等。老師依據成果,結合典型資料,通過師生互動解讀,初識廊橋的美。
(2)探廊橋:通過興趣組的進一步考察與實踐基礎上,老師借助多媒體的直觀展播,引導學生歸納總結出廊橋的多個方面的價值:①歷史文化價值;②民俗的價值; ③工藝科研價值;④旅游開發(fā)價值等。
(3)搭廊橋:以廊橋模型制作興趣小組為主體,利用課外時間用竹筷等玩具廠的邊角料在老師指導下分工合作搭建廊橋模型并定期在上課時間分享心得體會。
(4)繪廊橋:引導采風組等同學通過用飽含深情的筆描繪或抒寫心中的廊橋。
(5)品廊橋:在前面的幾個環(huán)節(jié)基礎上,借助碑文等典型的資料,誘導學生品讀出廊橋的工匠精神,進而理解廊橋之所以成為家鄉(xiāng)符號的緣由。
(6)護廊橋:就如何更好地保護、傳承廊橋技藝和工匠精神,各抒己見,并設計出各種方案,引導他們自覺成為廊橋文化的宣傳者、守護者和傳承者。如模型制作組利用元旦晚會,展示快速搭建模型等。
這樣的設計或通過情景創(chuàng)設,引領學生自主發(fā)現;或通過活動組織,引領學生自主展示;或通過問題創(chuàng)設,引領學生自主思辨;或通過角色定位,引領學生自主教育。從而實現了讓古老的廊橋穿越歷史時空,實現昨天、今天和未來鏈接與握手!匠心代代薪火相傳!
實踐表明教學立意不但是“一盞一盞的燈”[5],引領了我們如何開發(fā)和利用文物資源,同時讓課堂教學有線索、有中心、有靈魂,因此能讓學生有啟發(fā)、有感悟、有成長,而且教學立意又是“一根根紅線”[6],連接起課堂教學,鏈接歷史與生活,讓“學生智慧地涵養(yǎng)內在精神,追求真、善、美的統(tǒng)一[7]?!?/p>
參考文獻:
[1]李曉東:《文物學》,北京:學苑出版社,2005年。
[2]周明:《歷史教學要成為“一盞一盞的燈”---我對歷史教學“課魂”的思考與實踐》,2016年第2期《中學歷史教學》
[3]劉杰、周芬芳主編:《鄉(xiāng)土屏南》,中華書局,2009年10月出版,第209頁。
[4]鄭玉晶:《走過千年的廊橋來看你》,《寧德文藝》,2016年第1期
[5]周明:《歷史教學要成為“一盞一盞的燈”---我對歷史教學“課魂”的思考與實踐》,2016年第2期《中學歷史教學》
[6]周明:《歷史教學要成為“一盞一盞的燈”---我對歷史教學“課魂”的思考與實踐》,2016年第2期《中學歷史教學》
[7]周明:《歷史教學要成為“一盞一盞的燈”---我對歷史教學“課魂”的思考與實踐》,2016年第2期《中學歷史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