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北京天安門廣場東側的中國國家博物館內(nèi),有一件特殊的收藏品:一個長寬各不足半米的玻璃箱內(nèi),整齊地擺放著109枚紅色公章。
這些曾經(jīng)代表著政府審批權力的公章,每一枚都曾是一道通往市場的“關卡”,在2014年的簡政放權改革中,天津濱海新區(qū)將分散在18個不同單位的216項審批職責合并為“一局一章”,原有的109枚公章就此廢棄。
2014年9月,在李克強總理的見證下,它們被永久封存了起來。
同年11月,這109枚封存的公章被收藏進國家博物館。
這109枚公章不僅是政府自我革命的生動見證,更是中國當代改革開放史的重要文物。
其實,從2013年開始,簡政放權就是每年國務院常務會議上的重點部署,更是寫進每年政府工作報告中的重點工作。
因此,就有了下面這組數(shù)據(jù):
從2013年到2017年1月,國務院部門行政審批事項已分9批累計取消下放618項,分3批取消中央指定地方實施行政審批283項,分3批清理規(guī)范中介服務事項323項,分3批修訂企業(yè)投資項目核準目錄、減少90%審批,分7批取消433項職業(yè)資格許可和認定事項,取消、停征、減免496項行政事業(yè)性收費和政府性基金……“非行政許可審批”這一概念,已如同那109枚公章一樣永遠地成為了歷史。
今年3月5日,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在作政府工作報告時強調(diào):“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和更好發(fā)揮政府作用,必須深化簡政放權、放管結合、優(yōu)化服務改革?!薄斑@是政府自身的一場深刻革命,要繼續(xù)以壯士斷腕的勇氣,堅決披荊斬棘向前推進。”
這意味著,還會有行政審批事項將被取消和下放,會有更多的公章被放進“博物館”。
無論是否被博物館收藏,這些廢棄的公章終究會歸入歷史。就像安徽鳳陽小崗村那些村民的“血手印”一樣,人們看到它們就會想起中國曾經(jīng)進行過的這場行政審批制度改革。
5月8日,李克強總理考察了河南自貿(mào)區(qū)開封片區(qū)綜合服務中心,當?shù)赝ㄟ^“放管服”改革,在三證合一、五證合一的基礎上,按照國務院多證合一要求,整合為二十二證合一,以減證帶動簡政;新登記注冊企業(yè)的時間也比之前縮短了4/5。總理稱贊道,創(chuàng)建自貿(mào)區(qū)目的是打造改革開放高地,最終要讓審批程序越來越簡,監(jiān)管能力越來越強,服務水平越來越高。
優(yōu)質(zhì)高效的政府服務,讓人備感親切和振奮。這是我們黨“為人民服務”的宗旨在政府行政領域的體現(xiàn),也是對過去管理型政府的根本超越。
“管理”不再高高在上,“服務”才符合公仆的角色定位。
“放管服”,這場具有重大自我革新和超越意義的深刻變革,正在中華大地上全面鋪開,激發(fā)著各級政府自我革新、追求卓越的勇氣和激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