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帥帥 王博涵 韓潔 金文 曹龍智 譚璐
摘要:于2015年夏季(8月)對濟南南部山區(qū)水域浮游植物功能群進行了野外采樣調查。運用香農威納指數、均勻度指數、浮游植物功能群的劃分,分析了濟南南部山區(qū)水域浮游植物群落組成及其結構特征。結果表明:夏季濟南南部山區(qū)水域共采集到浮游植物70種,硅藻門和藍藻門種類最多,藍藻門密度最高。各位點香農威納指數平均值為2.50,均勻度指數平均值為0.61。全地區(qū)共劃分出浮游植物功能群10類,MP類物種數最多和密度最高。綜合分析,得出結論:濟南南部山區(qū)水體呈中度污染。
關鍵詞:濟南南部山區(qū);浮游植物;功能群
浮游植物做為淡水水體主要的初級生產者,對水體的環(huán)境變化的響應速度十分迅速,常常作為評估水生態(tài)系統(tǒng)狀況的指示性類群[1]。根據生態(tài)學的生態(tài)位原理,專家們把具有相似的生活習性和生存方式的浮游植物物種歸于相同的“功能群”,浮游植物功能群已經被廣泛地應用在各種淡水水體的水質分析中,并且其分類和方法不斷地改進和完善[1-3]。
近年來由于人類活動的增加,對濟南南部山區(qū)水域的生態(tài)環(huán)境造成了一定的破壞,因此,本研究分析了濟南南部山區(qū)夏季水域浮游植物功能群的分布特征,希望可以為濟南南部山區(qū)河流生態(tài)保護提供一定幫助。
1材料和方法
1.1研究區(qū)域及采樣點設置
濟南南部山區(qū),風景秀麗,景色迷人,有多個自然風景區(qū),又有多處娛樂場所,如金象山樂園等。南部山區(qū)是濟南水生態(tài)保護的核心區(qū),在濟南城市發(fā)展中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和作用。2015年夏季(8月)進行的浮游植物采樣調查,共設置9個采樣點,采樣點分布見圖1。
圖1濟南南部山區(qū)采樣點位分布
1.2浮游植物樣品采集、鑒定
各采樣點位分層采集2 L水樣,樣品加入15 mL魯哥氏液固定,實驗室中靜置48 h,將樣品濃縮至100 mL,吸取0.1 mL放在浮游植物計數框中,在400倍顯微鏡下鑒定浮游植物物種和計數[4],浮游植物鑒定參照文獻[5]。
1.3數據分析和處理
根據閔文武等人對濟南南部山區(qū)水域浮游植物進行功能群劃分[1-3]。在Excel 2003進行柱狀圖分析,香農威納指數和均勻度指數計算在Biodiversity Profession上完成。
2結果與分析
2.1浮游植物群落結構特征及功能群的劃分
濟南南部山區(qū)水域夏季共鑒定出浮游植物物種數分別為5門70種,以硅藻門和藍藻門種類最多,均為23種,其次為綠藻門,為20種,裸藻門和隱藻門物種數相對較少,分別為1種和3種。藍藻門密度最高,占總密度的50.00%,其次為綠藻門,占總密度的37.70%,硅藻門占總密度的1152%,隱藻門和裸藻門密度相對較少,分別占總密度的0.52%和0.26%(表1)。
濟南南部山區(qū)各采樣點位香農威納指數平均值為2.50,香農威納指數最高點位于J3,最低點位于J6,各采樣點位均勻度指數平均值為0.61,均勻度指數最高點位與J3,最低點位于J4。
濟南南部山區(qū)浮游植物功能群共劃分為10類(表2),分別為TB、P、C、MP、D、W1、Y、X1、X2和J。就功能群各種類數而言,以MP類數目最多,為20種,其次為J類14種,D類7種,P類6種,TB類4種,X1類和Y類3種,X2類2種,C和W2只有1種,和物種數相對較少。從各類功能群密度來看,MP類密度最高,占總密度的5046%,其次為P類,占總密度的39.50%,D類占總密度的4.41%,TB、W2和Y類密度相對較少(圖3)。
3討論
2015年夏季濟南南部山區(qū)水域共鑒定出浮游植物群落5門70種,硅藻門和藍藻門種類最多,藍藻門密度最高,因為藍藻更喜歡生活在溫暖的水體中,夏季水溫適合藍藻門
濟南南部山區(qū)水域共劃分出10類浮游植物功能群,物種最高的種類為MP類和J類,研究表明,MP類多數為硅藻門和藍藻門的浮游植物,一般生活在淺水中,濟南南部山區(qū)淺水較多,剛好適合MP類生活,J類主要生活在營養(yǎng)化的水體里,J類南部山區(qū)物種較多,說明濟南南部山區(qū)部分水體有富營養(yǎng)化狀況。MP類和P類密度較高, MP類主要由硅藻與藍藻組成,藍藻門的小席藻密度較高,因此MP類密度較高。P類新月藻密度較高,P類主要生活在營養(yǎng)化的水體中,說明濟南南部山區(qū)部分水體富營養(yǎng)化程度較高。
浮游植物群落香農威納指數的大小,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評價水體質量的好壞。研究表明,濟南南部山區(qū)浮游植物香農威納指數平均值為250,根據香農威納指數評價水質標準[6-7],在1-3之間,為中度污染,綜合分析,得出:濟南南部山區(qū)夏季水體污染情況為中度污染。
參考文獻:
[1]
閔文武,王培培,李麗娟等,渭河流域浮游植物功能群與環(huán)境因子的關系[J].環(huán)境科學研究,2015,28(9):1397-1406
[2]胡韌,藍于倩,肖利娟,等.淡水浮游植物功能群的概念、劃分方法和應用[J].湖泊科學,2015,27( 1) : 11-23
[3] 劉足根,張柱,張萌,等.贛江流域浮游植物群落結構與功能類群劃分[J].長江流域資源與環(huán)境,2012,21(3):375-384
[4]王驥,王建.浮游植物的采集,計數與定量方法[J].水庫漁業(yè),1982,(4):58-63
[5] 畢列爵,胡征宇.中國淡水藻志[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5
[6] 胡方凡,王毛蘭,周文斌.袁河浮游藻類群落結構與水質評價[J].水生態(tài)學雜志,2011,32(1):27-33
[7] 況琪軍,馬沛明,胡征宇,等.湖泊富營養(yǎng)化的藻類生物學評價與治理研究進展[J].安全與環(huán)境學 報,2005,5(2):87-91
(收稿日期:2016-1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