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網絡科技的發(fā)展對法律制度的沖擊,以及對責任分配的重塑可以從個人參與網絡生活時的權利窺見一斑。本文以最近興起的信息獲取權和被遺忘權為切口,詮釋網絡科技發(fā)展下個人權利的擴張與面對的威脅與挑戰(zhàn),將法理運用于對生活現象的反思。
關鍵詞 信息獲取權 被遺忘權 責任分配
作者簡介:王曉琳,四川大學法學院,研究方向:經濟法、法經濟學。
中圖分類號:D922.7 文獻標識碼:A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17.05.297
“法律是定分止爭的實踐理性,哲學是求真尚善的思想藝術,法哲學則是以哲學的眼光和智慧對法律的觀照和反思?!?張文顯教授對法理學的整體概括不可謂不經典。法理學的定義不一而足,但無論采取何種學說,都必須承認法理學是針對法律現象中的根本問題的討論。需要指出,法理學并不是對所有的現象都進行思考,而僅就會對法律體系,社會實踐產生深刻影響,具有法律意義的現象進行反思和總結。這并不意味著法理學距離我們的實際生活十分遙遠,恰恰相反,法理學根植于現世生活,處處體現于現世生活中。西方社會法學派、現實主義法學派都秉持真正的法律是人們行為時忠于執(zhí)行的規(guī)范,是實踐的法律一說。 我國學者亦主張“從生活中揭示法理,以法理透視生活”。
為避免選題過于寬泛,無法真切地就一個具體問題深入討論,本文以網絡科技對個人權利的影響為角度,分析科技與法律的關系問題。“科技與法律”這一問題自1984年北京大學出版社出版的《法學基礎理論》( 新編本) 教科書第一次納入法理學的視野后, 我國法理學研究者開始涉足這一領域,充分展現了學者視野的擴大和對當代中國現實的關切。但是,隨著時代的發(fā)展,先前關于法律與科技問題的法理學公式化結論“科技的發(fā)展對法律有影響或需求, 而法律又對科技有規(guī)制或調整作用” 已經不適應實踐的深入,同時也往往會使我們忘記當代網絡科技本身的特殊性。“科學發(fā)展而引發(fā)的對社會生活的某一方面的因果關系的認定、理解和把握就常常會對法律制度, 并對通過這一制度完成的責任分配產生重大影響” 一說是對科技與法律問題重新思考下提出的最令人啟發(fā)的討論。網絡科技的發(fā)展對法律制度的沖擊,以及對責任分配的重塑可以從個人參與網絡生活時的權利窺見一斑。本文以最近興起的信息獲取權和被遺忘權為切口,詮釋網絡科技發(fā)展下個人權利的擴張與面對的威脅與挑戰(zhàn)。
一、信息化背景下對責任分配的沖擊推動個人權利的擴張
(一)信息獲取權的興起及其背后的法理基礎
網絡科技的迅速發(fā)展,移動客戶端大大普及,在互聯共享的網絡精神的影響下,社會各群體對自己所掌握的信息的分享日趨平常,在上述因素交織作用下用“信息爆炸”來形容我們所處的時代一點也不為過。信息獲取逐漸從個人的能力過渡到公民普遍應當享有的權利。以聯合國《世界人權宣言》第19條規(guī)定為基礎,在“人人有權享有主張和發(fā)表意見的自由,此項權利包括持有主張而不受干涉的自由,和通過任何媒介和不論國界尋求、接受和傳遞消息和思想的自由” 這一公約被普遍接受的基礎上,國際和國內學者呼吁“自由地獲取知識和信息是現代公民的一項基本權利”,信息獲取權逐步興起。
溯及信息獲取權的法理根源,本文簡要梳理為以下兩種主張:
第一,基于人民主權原理。在“國民擁有知道其代理人們正在做或者已經做的事情的權利,不可任由立法機關隨意秘密進行議事程序”的法哲學共識之下,現代社會中政府為了公共利益的需要,可以收集海量信息。但這些信息具有公共性質,其所有人應當是全體公民。 理所當然地,公民可以獲取必要的信息。
第二,基于信息自由權利。信息自由權是指人人享有以語言、文字和圖畫自由發(fā)表、傳播其言論的權利并無阻礙地以通常途徑了解信息的權利,是言論自由權的天然延伸。 每個人都可以盡可能地接受豐富的信息以增長知識、發(fā)展人格,更可以通過信息公開參與政治生活。
(二)信息獲取權對責任分配的沖擊
信息獲取權的發(fā)展,在以下兩方面擴展了信息獲取者的權利,一定程度上加重了政府和其他相對主體的義務,對以往的責任分配形成沖擊。
一方面,信息獲取者有較以往更為廣泛的自由,幾乎可以不受阻礙地獲取任何信息。在沒有超出國家安全、商業(yè)機密和個人隱私等權利邊界的前提下,公民享有無法想象的自由權,可以排除一切國家干涉和阻礙。對于信息獲取相對人來說,負有不應對公民獲取合法信息施加任何限制的消極義務。
另一方面,信息提供者,特別是國家和政府,負有作為的積極義務以保障信息獲取權的實現。在涉及公共信息領域,國家較以往負有信息給付義務、保障義務和保護義務等積極義務,政府應當積極采取措施,輔助公眾順利獲取其所需要的信息,一定情況下排除第三人對公民信息獲取權的侵害。例如“政務公開、文書上網公開”政策和《政府信息公開條例》正是積極履行對信息提供的積極義務。
(三)網絡謠言背后的信息獲取訴求
關于網絡謠言的管理為我們深入思考信息獲取權提供另一種維度。“為了明智地行動,人們對新聞加以尋求,而謠言基本上就是一種新聞。” 學者澀谷保早在五十年前就提出:當對新聞的需求大于制度性渠道的信息提供的時候,謠言就會大量繁殖。網絡謠言的產生機制主要是在公眾關心的重要公共利益領域,在事關信息需求者利益的信息得不到及時公布,或者選擇性的公布時,謠言開始醞釀發(fā)酵。在互聯網技術的推動和強大影響力下,謠言的力量空前強大。在政府加強網絡謠言管理的同時,也應意識到信息發(fā)布渠道的短板,了解其背后的信息獲取訴求,才能更好地保障公民的信息自由權。
二、大數據背景下個人權利和尊嚴價值面對的威脅
(一)大數據時代個人權利及尊嚴面對的威脅
大數據對這個時代的撬動可謂改天換地,在其內核為挖掘事物普遍聯系和預測之下,勢必會對人類現存已知的因果聯系帶來顛覆性的改變。這一點無疑是契合傳統(tǒng)科學與法律關系的構建,即科學通過基于實驗觀察發(fā)現因果關系,而引發(fā)的對社會生活的某一方面的因果關系的重新認定和理解。新的理解常常會反映到法律制度之中。
大數據對法律基本制度的改變還未可知,但其對個人權利的影響已經開始展現雛形?;谝苿涌蛻舳说钠占?,人們可以說無時無刻不身處在“數字化圓形監(jiān)獄” 中。先進的數字信息攝取技術、無意識中不間斷的地理定位系統(tǒng)、云計算等帶著鮮明大數據時代色彩的技術不單單只是變革和簡化我們的日常生活,它對于我們在網絡世界和現實生活中的行為、語言、地理位置、個人偏好、個性特征、身體特征、人際交往等各種信息的即時追尋無疑是對隱私權的巨大挑戰(zhàn)。
進一步思考,大數據威脅的是人之為人的尊嚴。人的尊嚴是西方法哲學價值基礎之一,康德概括為“不能把你自己僅僅作為供別人使用的工具,對他們來說,你自己同樣是一個目的?!?“人的尊嚴”在歐洲大陸有著深厚的理性哲學傳統(tǒng),體現在各國的立法理念中,以德國立法尤為突出。“人的尊嚴”被立法主體提升為基本法不可修改的部分,獲得了近乎“準道德”的地位。剖析尊嚴權的內涵,個人擁有支配自己在公眾面前的展現何種形象的權利,并保證別人看到自己的方式是自己期許的。十分顯然,大數據對個人信息的收集,以一定的方式整合處理,形成個人的“數字化形象”無疑是對個人尊嚴的沖擊?!叭说淖饑馈睆膫€人信息保護角度來說,意味著個體享有決定、控制、處理自己個人信息的權利,也可稱為個人信息自決權。而這種自決權在大數據“無時無刻的窺視”下蕩然無存。
(二)被遺忘權的防御
自2014年5月13 日,歐盟最高法院在馬里奧·岡薩雷斯訴谷歌公司的最終判例確立,個人終于發(fā)現了對抗肆無忌憚收集信息行為的有力武器——被遺忘權。在該項權利之下,通過定位數據、網上標識等其他因素被識別的數據主體可以就與自己相關的任何數據(無論公開與否)向數據控制者主張刪除其直接控制的數據信息,還有權要求數據控制者刪除經第三方轉載、復制后的所有數據。 不同于傳統(tǒng)侵權責任領域的“避風港原則”,被遺忘權不需申請人證明自己的某項利益遭受侵害,只要申請人認為有必要,可以在自由不受限制的提起此項申請。對比“避風港原則”之后,我們可以得出結論:被遺忘權更傾向于對個人尊嚴價值的看重,旨在維護“人只能作為目的而非手段”的最高價值。被遺忘權將個人信息的處理、決定重新交回個人的手中,重新取得對個人信息的有效控制。本文認為,與其將被遺忘權定義為一種新興的個人權利,不如將其看作是隱私權和尊嚴權在大數據時代的自然發(fā)展或合理防御。
三、結語
科技是人類對自然孜孜不倦探索、發(fā)現、改變的有利工具,它更多的體現了人類對真理的不懈追求。世間不存在永遠適用的真理,法律亦然。伴隨著科技的進步,法律也會隨之不斷更新和向前發(fā)展。當下網絡科技對生活帶來了顛覆性的改變,人們似乎享有較過去近乎難以想象的自由、權利,擁有不以數計的信息資源,享有自由發(fā)展和人民主權項下的信息獲取權,同時也面對大數據時代隱私權無時無刻不被窺探的窘境??萍紝Ψ傻挠绊懖恢褂诒疚乃嬷?。深思幾許,繽紛炫目的權利面目之下,責任之分配,權利之沖突在科技的夾挾下又會走向何處?
注釋:
張文顯.法哲學通論.遼寧人民出版社.2009.5-6.
張文顯.二十世紀西方法哲學思潮研究.法律出版社.1996.77-83,91-92.
張文顯.書本的法理學與實踐的法理學.中山大學法律評論.2010(2).
北京大學法律系法學理論教研室. 法學基礎理論(新編本).北京大學出版社.1984.63-67.
蘇力.法律與科技問題的法理學重構.中國社會科學.1999(5).57-71.
董云虎.世界人權約法總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0.960-964.
李震LU.多元、寬容與人權保障——以憲法未列舉權之保障為中心.元照出版公司.2005.193.
張衡、丁波濤.公眾信息獲取權的法理基礎——基于知情權的研究.圖書情報知識.2009(5).94-98.
時飛.網絡謠言的法理意蘊.科技與法律.2013.
吳飛、傅正科.大數據與“被遺忘權”.浙江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 2015,45(2).68-78.
康德、沈叔平.法的形而上學原理.商務印書館.1991.
伍艷.論網絡信息時代的“被遺忘權”——以歐盟個人數據保護改革為視角.圖書館理論與實踐.2013(11).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