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全剛
道行天下 德澤人寰
—— 對老子《道德經(jīng)》的解讀
◎譚全剛
《道德經(jīng)》是我國歷史上第一部哲學著作?!妒酚洝芬郧暗牡浼捶Q《老子》為“經(jīng)”;《漢書》多次引用老子之言,只是“傳其學者,尊其師”,亦未稱《老子》為“經(jīng)”;到魏晉時“玄學”興起,王弼則正式稱老子書為《道德經(jīng)》。
第一,《道德經(jīng)》的核心思想?!暗揽傻?,非常道?!薄暗馈笔恰兜赖陆?jīng)》全書思想體系的核心,也是老子哲學上的最高范疇。“道”是孕育產(chǎn)生天地萬物的總根源,又是制約規(guī)定宇宙間一切事物發(fā)展的總規(guī)律。老子認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即人的活動和自然界的變化都要遵從自然規(guī)律。其規(guī)律的主要表現(xiàn):一是“對立轉化,反本復初”,二是“無”與“有”的關系,“無”是萬物的開始,萬物的母體,“有”可以觀照“道”的端倪。
第二,《道德經(jīng)》的唯物觀點?!兜赖陆?jīng)》具有樸素的唯物主義哲學觀,說明宇宙間萬事萬物的本體和宇宙的形成,斷定有形和無形的天體,不是最先最大的,也不是至高無上的。提“道”這個至高無上的宇宙本體,批判了周代以來的帝天、神鬼觀念和宗教神學觀念。老子說:“道沖,而用之或不盈。淵兮,似萬物之宗。湛兮,似或存。吾不知誰之子,象帝先?!钡啦攀侨f物的祖宗。這個說法雖有唯心觀點,卻代表和統(tǒng)管了有形和無形的天體。這又是他樸素的唯物觀點。就是說《道德經(jīng)》的哲學觀點,唯物里面有唯心,唯心里面有唯物,是樸素的唯物論。
第三,《道德經(jīng)》的辯證思維。老子認為,一切事物都是矛盾的對立統(tǒng)一。表現(xiàn)在事物的相互依存和相生相克,并決定事物雙方各自向著相反的方向轉化和發(fā)展。即為“反者道之動”。老子針對宇宙間萬事萬物都存在著互相矛盾的兩個對立面,提出了一系列對立范疇。如:陰陽、有無、剛柔、強弱、大小、高下、前后、美丑、禍福、難易、榮辱、貴賤、損益、生死、智愚、巧拙、勝敗、攻守、進退、曲直、輕重等等,這些對立面,既有矛盾對立的一面,也有互相依存轉化的一面。如“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傾,音聲相和,前后相隨”等。毛澤東很欣賞老子道家經(jīng)典中的辯證法,教導人們要全面地看問題,并引用《老子》中“禍兮福所倚,福兮禍所伏”來證明。
《道德經(jīng)》追求的是對超越有限存在的無限整體——“道”的體悟和把握。老子的“道”是超形象。超越感覺的觀念性存在,是“無”?!耙曋灰?,名日夷;聽之不見,名日希;持玄不得,名日微。此三者,不可致信,故而混為一。其上不繳,其下不昧,繩繩不可名,復歸于無物。是謂無狀之狀,無物之象,是謂惚恍?!庇谑抢献犹岢隽恕盁o”和“有”兩個“名”。所謂“有”,就是存在的意思,它代表一種正在孕育萬物的狀態(tài),是萬物的生母,即萬物都是從“有”中孕育生長出來的“無”,說明天地是從無中生出來的。所以,我們將“道”理解為一種“無”的狀態(tài),一種“有”的能力,它的本源是“無”,卻可以生出天地萬物來。如此,人們要采取“無”的態(tài)度去體認大道的玄妙。大道的原始是空無,要想認識大道,就必須拋卻所有的雜念,達到一種完全虛無的境界。才能真正體悟到大道的奧妙和玄機。因此,“無”和“有”是兩個打開大道“眾妙之門”的鑰匙。
“道常無為而無不為”,“自然無為上,所以道也無為”。老子的“道”不同于任何宗教的神,神是人格化了的,它有意志,有目的。“道”是非人格化的,它造萬物而不主宰萬物,順自然而不主宰自然。所以“無為”,實際上不妄為,不強為,如此當然是無不為了。“無為而無不為”是老子提出的極富智慧的命題,貫穿于《道德經(jīng)》的始終。老子將這種“無為”思想引申到人類社會上,“化而欲作,吾將鎮(zhèn)之以,無名樸”,認為明智的統(tǒng)治者只要恪守“道”的原則,就能達到“天下自定”的理想境界。這就是老子主張的對事、對人、對國家“無為而治”的理念。老子認為,國君固然免不了會有一些大有作為的舉動,但總不能用國家來作為施展個人理想抱負的工具。老子嚴厲地警告那些野心貪婪的統(tǒng)治者,誰想以國家和單位作事業(yè)的賭注或作為個人私產(chǎn),注定會失敗。所以人們治理國家、主政一個單位,都要努力消滅個人的偏執(zhí)、奢華和貪婪,以確保人心安穩(wěn),只有得人心,才能得天下。
《道德經(jīng)》中的自然無為、柔弱無爭、致虛守靜等和諧理念,融合到兩千多年的民族文化,為后人所效法。
一講心身和諧。老子提出了“致虛寧靜”、“少欲知足”、“氣柔滌慮”、“內(nèi)觀自省”的觀念,這些觀念是促進人們滌除私欲、苦惱,達到身心和諧的興奮劑,是每一個人、特別是那些私心嚴重的人必須完成的課題。
二講人際和諧。人際之間,你、我、他(她)關系不協(xié)調(diào),就會因勝負、強弱、美丑、貧富而爭執(zhí)無堪,造成不尊重、不團結、不安寧。老子主張“柔弱”、“不爭”、“處下”。與人相處柔軟謙和,對事對人不爭功諉過做到“退一步海闊天空,讓一分風平浪靜”,那就會人我之間和諧舒暢,生活美好。
三講社會和諧?!白匀粺o為”的思想是政治生活的重要理念,政府行為,要以民生為目標,以不憂民為原則。百姓安居樂業(yè),才合符自然,理想的社會環(huán)境應當是沒有權術控制,沒有強迫冤屈,沒有貧富貴賤,人民過的是和平自主的生活。所以,“我無為而民自化,我好靜而民自在,我無事而民自富,我無欲而民自樸”。圣明的統(tǒng)治者若做到“無為”、“好靜”、“無欲”,其政治環(huán)境良好,其結果是民眾富足,民風淳樸,國運隆昌,國泰民安。
四講國際和諧?!按髧咧铝鳎煜轮弧蚀髧韵滦?,則取小國;小國以下大國,則取大國。”無論大國小國都要慈悲謙下,尊重包容。大國慈謙包容,可以取得小國的信任,小國對大國慈謙,可以取得大國包容。武力不能服人,慈謙才能平等相處,才能創(chuàng)造國際和諧,帶來世界和平。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萬物負陰抱陽,沖氣以為和?!薄昂汀本褪菍α⑵胶猓喾聪喑?。如果人類能尊崇老子的教誨,和大自然相處,統(tǒng)一進退,就能“得一”,“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寧,神得一心靈,谷得一以盈,萬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以天下正?!边@樣天人和一,人類社會就能大道之行,通天達地,永久和平。
老子所處的時代是春秋末期諸侯林立,大國爭霸,小國自保,人民不堪戰(zhàn)亂之痛苦。老子一貫反對窮兵和戰(zhàn)爭,提出“不以強兵于天下”的主張和渴望,以此喚醒大國對小國寬厚仁慈,國家謙和卑下,如此,才能長久和平?!安灰员鴱娪谔煜隆?、“夫兵者,不祥之器”,這是老子的反戰(zhàn)名言。老子提出“柔弱不爭”并不是軟弱屈從。老子眼看戰(zhàn)爭給人民群眾帶來的災難和痛苦,他想通過自己的吶喊消除戰(zhàn)爭的陰云,于是他提出“吾不敢為主而為客,不敢進寸而退尺”,老子以不進寸而退尺來形容戰(zhàn)爭的不可挑起性,也表現(xiàn)了謙讓和寬容的美德。
毛澤東曾認為《老子》是一部兵書,因為《道德經(jīng)》中充滿以退為進、以靜制動、以柔克剛、以弱勝強的韜略和智謀?!爸貫檩p根,靜為躁君,是以圣人終日行不離輜重?!薄拜p則失根,躁則失君”,說明輕浮和躁動都是人格缺陷所反應的不良行為。作為軍事指揮員,應當持重、守靜,才能取得戰(zhàn)爭的主動權?!疤煜轮寥幔Y聘天下之至堅,無有入無間?!彼翘煜伦钪寥岬臇|西,然而,“抽刀斷水水更流?!比犴樀乃畬o論多鋒利堅硬的刀都不畏懼,具有“水滴石穿”,以柔克剛的神奇力量。又如“將欲擒之,必固張之。將欲弱之,必固強之。將欲廢之,必固與之。將欲奪之,必固予之。”毛澤東就是運用老子的策略,不計較一城一池的暫時得失,以退為進,著眼于戰(zhàn)爭的最終勝利。
“禍莫大于輕敵,輕敵幾喪吾寶。故抗兵相加,則哀者勝矣?!彼詿o為不是什么都不做,不是驕傲輕敵,不作應戰(zhàn)準備。驕兵必敗,任何自大輕視他人的行為,都是違反道德標準的,都會受到懲罰。
據(jù)《史記·魏世家》、《戰(zhàn)國策·魏策》記載推算,老子在世時間有百多歲,是古今少有。老子為什么能這么長壽,這是與他“少欲知足”、“致虛寧靜”、“無執(zhí)無失”、“自然無為”相關的。
第一,要正確對待生死。要尊重和珍惜自己的生命。“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即生命長短這是天命,不要談生忘形,也不要談死色變,亦即是說生不足喜,死不足悲。這是老子“長生久視之道”。其關鍵和秘訣就在于“不自生”,現(xiàn)代人想要健康長壽,應當遵循老子“以其不自生,故能長生”的古訓,對生命持自然主義態(tài)度。
第二,要正確對待名利?!懊c身孰親,身與貨孰多,得與亡孰?。俊碧嵝讶藗儾灰衙吹眠^重。“罪莫大于可欲;禍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即最大的犯罪是放縱欲望,最大的禍害是不知足。要學會像老子那樣知足知止、知進知退、順其自然、淡泊名利、輕松灑脫、真實地生活于世間,切不可貪婪成性,因為“甚愛必大費,多藏必厚亡,知足不辱,知止不殆,日以長久?!薄吧鯋邸本褪沁^度地貪戀虛名和地位,其結果是耗費大量的精力,付出很大的代價,甚至舍掉自己的性命。“多藏”就是對物質的過度貪戀,多少人為滿足自己的“物欲”、“情欲”而不惜出賣靈魂,走上犯罪道路。
第三,要正確對待榮辱。“金玉滿堂,莫之能守。富貴而驕,自遺其容。功遂身退天之道?!崩献痈嬖V人們,物極必反,太滿會溢,要適可而止,進退有度。“得之若驚,失之若驚,是謂寵辱若驚。吾所以有大患者,為吾有身。及吾無身,吾有何患?欲貴以身為天下,若可寄天下;愛以身為天下,若可托天下?!崩献犹岢说木褡非?,就是要把自身融于天下,沒有自己的利益,只有天下的利益,寵辱不驚,貧富不殆。修德講求“生而畜之,生而不有,為而不恃,長而不宰”,“愛以身為天下。”
第四,要正確處理上下?!吧仙迫羲?,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始于道。居善地,人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亂,動善時。夫難不爭,故無尤?!庇终f:“江海之所以能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為百谷王”,“善上”,就是要有最高境界的善意?!吧葡隆?,就是要有“謙柔”的態(tài)度。即作人要有“大者宜為下”的態(tài)度和修養(yǎng)要有水一樣的性格,“為而不爭”,“以柔克剛”。
第五,要加強自我修養(yǎng)。“道生之,德畜之?!睂ⅰ暗馈焙汀暗隆辈⒘⑵饋碚撌觯纯陀^自然規(guī)律是大道,“道之生”生下來后誰來撫養(yǎng)呢?老子說“德畜之”,“德”就承擔了這一職責。萬物由道生由德養(yǎng),如同生養(yǎng)我們的父母,兒女們怎么能不孝養(yǎng)父母呢?“修之予身,其德乃真。修之于家,其德乃余。修之于鄉(xiāng),其德乃長。修之于邦,其德乃豐。修之于天下,其德乃普。”老子將“德”修到身、家、鄉(xiāng)、國、天下,以人民富裕、久遠和睦、豐饒平等為標準,并說“含德之厚,比于赤子”,“重積德則無不克,無不克則莫知其極,莫知其極,以有國,有國之(以)母,可以長久?!边@些思想足以體現(xiàn)老子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理念。
(作者單位:湖南省永興縣政協(xié))
責任編輯:江生亮
韓國強·書法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