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紅姣++駱偉娟++覃愛珍++楊城++潘潤德++韋驅++林慧芳++覃海萍
摘要:目的 探討“全程責任包干護理模式”對精神疾病患者住院期間康復效果的影響。方法 選擇2012年3月~2013年6月在廣西腦科醫(yī)院精神科住院精神疾病患者200例,隨機分為兩組,一組為常規(guī)的護理模式(為對照組)100例,一組為實施“全程責任包干”組(觀察組)100例,運用《陽性和陰性綜合征量表(PANSS)》、《護士用住院病人觀察量NOSIE》,比較兩組精神疾病患者住院期間康復療效的差異。結果 觀察組的NOSIE總分及消極因子、積極因子和PANSS總分、陰性癥狀、陽性癥狀、一般精神病理評分等因子的康復效果均明顯高于對照組,且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結論 全程責任包干制護理模式對精神疾病患者住院期間的康復有積極的影響。
關鍵詞:全程責任包干;護理模式;精神疾?。豢祻?/p>
按照“生物-社會-心理”醫(yī)學模式,精神疾病的治療已不是單純的控制癥狀,而是全面的康復。責任包干的護理模式內涵是多方面的[1],提供的服務是一種連續(xù)性的全程護理,在病程上貫穿于疾病預防、治療和康復,在時間上貫穿于患者人院、住院、出院和出院后整個過程;如何運用優(yōu)質護理服務核心內涵為精神患者提供全程優(yōu)質護理,保證精神患者康復、保障精神患者的自身安全和社會安全,是國內外精神科工作者值得研究的一個重要課題。為此我院開展全程責任包干護理模式對精神疾病患者全面護理,以探討全程責任包干護理模式對精神疾病患者住院期間康復效果的影響。
1 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采用中國精神障礙分類與診斷標準第3版修訂本(CCMD-3)診斷標準,2012年3月~2013年6月選擇在我院封閉式精神科住院治療患者200例,按入院順序隨機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兩組。對照組100例,其中男51例,女49例;年齡13~59歲,平均年齡(30.11±9.90)歲;文化程度:初中69例,高中及中專20例,專科及以上11例;未分化精神分裂癥21例,精神分裂癥56例,情感性精神障礙12例,其他2例。觀察組100例,其中男59例,女41例;年齡16~60歲,平均年齡(31.26±9.60)歲。未分化精神分裂癥25例,精神分裂癥62例,情感性精神障礙10例,其他3例;文化程度:初中74例,高中及中專16例,??萍耙陨?0例。200例患者均無嚴重軀體疾病及智能障礙,依從性好,監(jiān)護人合作。經t檢驗及χ2檢驗,觀察組和對照組患者的年齡、性別、文化程度及病情比較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對照組患者均接受常規(guī)對癥治療,在此基礎上進行常規(guī)護理:患者入院時分給一組護士負責分管,本組護士當班時負責該組患者的生活、心理、健康問題,而患者的治療及安全護理分別由不同的班次護士實施。觀察組患者接受常規(guī)對癥治療,在此基礎上進行全程責任包干:每天由責任護士對患者的生活、治療及心理指導、健康宣教等親自進行護理,責任護士不在班時暫交付責任組長延續(xù)護理。全程責任包干包含運用全程責任包干的護理模式體系,具體如下:
1.2.1護理理念 以精神患者的安全及系統(tǒng)康復為主要目標,圍繞以患者為中心,以責任包干為工作模式,為患者提供全方位全過程的護理服務。
1.2.2工作職責 以安全護理為首要,負責包干重?;颊叩墓芾砗蛽尵龋鋵嵒颊叩闹委?、基礎護理和生活護理,擔負患者入、出院護理,完成系統(tǒng)康復護理計劃及實施,心理護理貫穿于整個護理過程。
1.2.3工作流程 提前10 min到崗,巡視病房,了解患者病情;用10~30 min交接班和床頭交接班,了解當日治療護理重點;用30 min安全檢查,安全管理;用3.5~4.5 h為患者進行治療、護理,及時落實醫(yī)囑,做好患者的基礎護理,危重患者護理,巡視病房,觀察病情,接待新入院患者;用30~40 min,發(fā)口服藥,觀察(必要時協(xié)助)進餐;用60 min,解決患者各種需求,做好溝通交流及健康知識宣教;用20~30 min書寫護理記錄。
1.2.4排班形式 采取APNN,即夜班分兩個時間段來進行。
1.3評定工具
1.3.1(Nurses'Observation Scale for Inpatient Evaluation,NOSIE)護士用住院患者觀察量表[2] 能夠反映研究治療中病情的演變及治療效果,采用30項版本。按患者近1 w來的具體表現(xiàn)和癥狀出現(xiàn)的頻度,所有條目按0~4分的5級評分法記分,量表共包含社會能力、社會興趣、個人整沽、激惹、精神病表現(xiàn)、遲滯和抑郁等因子分,主要以總分及積極因子、消化因子分來觀察效果變化情況,總估計分和總積極因素分越高反映患者康復程度越好。
1.3.2 《陽性和陰性綜合征量表(PANSS)》[3] PANSS主要用于評定精神癥狀的有無及各項癥狀的嚴重程度;區(qū)分以陽性癥狀為主的I型和以陰性癥狀為主的Ⅱ型精神分裂癥。主要適用于成年人,評定的時間范圍通常指定為評定前1 w內的全部信息,PANSS的每個項目都有定義和具體的7級操作性評分標準。其按精神病理水平遞增的7級評分為:1-無;2-很輕;3-輕度;4-中度;5-偏重;6-重度;7-極重度。由經量表使用訓練的精神科醫(yī)務人員對患者做精神檢查,綜合臨床檢查和知情人提供的有關信息進行評定。
1.4觀察指標及判定標準 將患者的一般資料逐項統(tǒng)計填表,對每科室評定人員進行了的評定訓練,統(tǒng)一標準,測其一致性:ICC=0.948,F(xiàn)=66.35,P<0.01。其一致性符合要求。然后由經過培訓護士對所在病區(qū)的患者進行評定。分別予觀察組、對照組患者于入院時、入院第2 w、入院第4 w、出院時運用《陽性和陰性綜合征量表(PANSS)》《護士用住院患者觀察量NOSIE》對患者進行評估。
1.5統(tǒng)計學分析 全部資料采用SPSS20.0軟件包對統(tǒng)計資料進行分析與統(tǒng)計,計量資料以(x±s)表示,并采用t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 結果
2.1兩組PANSS評分比較 入院時兩組PANSS總分、陰性癥狀、陽性癥狀、一般精神病理等評分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第2 w、第4 w、出院時兩組組內對比PANSS總分、陰性癥狀、陽性癥狀、一般精神病理評分均較入院時有下降,說明治療護理有效果。入院第2 w兩組對比一般精神病理、PANSS總分有較明顯變化(P<0.05);入院第4 w、出院時兩組對比PANSS總分、陰性癥狀、陽性癥狀、一般精神病理評分均較入院時明顯下降,差異有極顯著統(tǒng)計學意義(P<0.001),見表 1。
2.2兩組護士用住院患者觀察量評分比較 入院時兩組病情評估、消極因子、積極因子評分,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兩組通過治療后,NOSIE評分均逐漸提高,說明隨著治療時間的延長,患者的治療效果顯著。觀察組在2 w末獲顯著改善,對照組在4 w末,從第4 w末開始,觀察組大部分因子改善的程度明顯高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 2。
3 討論
精神疾病患者是特殊的患者群體,大多缺乏認知能力,不能主動配合治療,其在住院期間的醫(yī)療、護理服務,封閉式管理措施等方面有別于綜合科的護理,因此患者在治療、康復過程中,護理工作發(fā)揮著關鍵作用。全程責任包干制護理模式體系的“以精神患者的安全及系統(tǒng)康復為主要目標,圍繞以患者為中心,以責任包干為工作模式,為患者提供全方位全過程的護理服務?!弊屆棵o士參與到患者的治療和護理中去,明確責任分工。由于分工明確,降低了護士的勞動強度,使護士有更多的時間加強與患者的溝通[4]。滿足患者的需求,拉近了護患距離,讓患者有需要時能及時與責任護士溝通,提高了患者人際交往的能力,提高了患者的自尊和自信心。對患者進行全程的監(jiān)護中,能及時發(fā)現(xiàn)患者身體及心理問題,在護理過程中準確判斷,及時發(fā)現(xiàn)錯誤,確保了患者的護理安全。本文對“全程責任包干制”護理模式觀察組,與實施常規(guī)護理模式的對照組PANSS、NOSIE評分比較,結果發(fā)現(xiàn)觀察組患者的康復效果均明顯高于對照組,且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這表明全程責任包干制護理模式對精神疾病患者住院期間的康復有積極的影響。住院患者PANSS第四周和出院時陽性癥狀兩組對比,差異有顯著性,但有些波動,這表明患者的陽性癥狀在接近出院時有些波動,臨床上應加以注意。本研究結果與國內孫蕾等[5-7]的研究結果基本一致,與國外Garcia Juarez MA等[8-9]的研究結論相符。隨著社會競爭加劇,精神疾病患者日益增多,且反復發(fā)病,精神殘疾者不斷增加,加上社會對精神疾病患者的歧視,實施全程責任包干制護理模式,建立良好的護患關系,有利于患者全面康復,值得在精神科病房管理中全面開展。
參考文獻:
[1]茍小莉.責任包干制護理模式在臨床護理管理中的應用[J].吉林醫(yī)學,2013,23:4797-4798.
[2]王奎玲,李高平.精神科護士用住院病人觀察量表(NOSIE)對護理工作的積極影響[J].大家健康(學術版),2014,12:225.
[3]劉筠,劉得樂.重復經顱磁刺激治療對精神分裂癥認知功能影響的對照研究[J].醫(yī)學信息,2015(17):178-179.
[4]黃曉蓉,趙靜玲.責任包干制對婦科優(yōu)質護理服務試點示范病房患者生活質量及滿意度的影響[J].中國醫(yī)藥導報,2012,9(26):142-143.
[5]方春霞,徐穎,張曉珍,等.抑郁癥患者實施參與型護理模式的效果評價[J].中國健康心理學雜志,2013,1:19-21.
[6]韓永惠,石玉.精神科病房開展優(yōu)質護理服務的效果評價[J].中國神經疾病雜志,2011,14(10):6-7.
[7]王愛文.整體護理對慢性精神分裂癥患者心理和康復的影響[J].護理實踐與研究,2012,12:43-44.
[8]Garcia Juarez MA,Lopez Alonso SR,Orozco Cozar MA.personalized nursing care and perceived quality of care in hospitals[J].Gac Sanit,2011,25(6):474-82.
[9]Park SA,Sung KM.The effects on helplessness and recovery of an empowerment program for hospitalized persons with schizophrenia[J]. Perspect Psychiatr Care,2013,49(2):110-7.
編輯/成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