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九
Hong Yi, born Li Shutong was a Chinese Buddhist monk, artist, master painter, musician, dramatist, calligrapher, seal cutter, and poet etc. In 1918, when Li was 39 years old, he became a monk in the Hangzhou Hupao Temple. Since then, he gave up all pursuits and devoted himself to promote Buddhism and create calligraphy artworks.
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晚風拂柳笛聲殘,夕陽山外山。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一壺濁酒盡余歡,今宵別夢寒。
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問君此去幾時來,來時莫徘徊。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人生難得是歡聚,惟有別離多。
這首《送別》在中國可謂家喻戶曉,很多人是從經(jīng)典電影《城南舊事》中第一次聽到。但不知你是否發(fā)現(xiàn),影片中的歌詞與此稍有出入,今天人們將插曲版的《送別》稱作林海音版,而真正的“正版”則是前文抄錄的這首,即李叔同當年翻譯的原版。
李叔同是第一個向中國傳播西方音樂的先驅(qū)者,這首《送別》早在上世紀20至40年代,就已作為新式學堂中教授的學堂樂歌而被廣為傳唱。
今天我們提到李叔同,更樂于稱呼他為弘一法師。他在僧俗兩界皆聲名卓著,是“二十文章驚海內(nèi)”的奇才,是集詩、詞、書、畫、篆刻、音樂、戲劇、文學于一身的通才,也是悲天憫人、精研佛法、篤志修行的律宗大師。林語堂說:“李叔同是我們時代里最有才華的幾位天才之一,也是最奇特的一個人,最遺世而獨立的一個人?!?img src="https://cimg.fx361.com/images/2017/06/18/zshb201705zshb20170514-2-l.jpg" style="">
1918年,李叔同放棄俗世的聲名與財富,剃度出家,遁入空門,成為當時文化界最驚天的舉動。與諸多身外之物同時放棄的,還有他的一身才藝。成為弘一法師后,他唯一不但沒有放棄、反而日漸精湛的只有書法。他書寫佛語,廣結(jié)善緣,普度眾生,在弘揚佛法的同時,也將自己的書法技藝練就得醇厚、超逸。
李叔同和弘一法師,雖然是一身,但卻如兩人。有道是“字如其人”,字是“心畫”,書法是最能表現(xiàn)一個人心境的藝術(shù),李叔同的字與弘一法師的字也是判若兩人。李叔同的書法早期脫胎魏碑,筆勢開張,逸宕靈動,才氣縱橫;而弘一法師的書法則沖淡樸野,溫婉清拔,火氣盡消,渾然天成。今日人們所推崇的弘一法師書法,正是他中年至晚年、融入佛法精神之后的作品。正如他所自言:“朽人之字所示者,平淡、恬靜、沖逸之致也?!?/p>
弘一法師的書法,不含一點功利之心,沒有絲毫做作之態(tài),并非刻意雕琢,而自成一體,無需過多修飾,而超凡入圣。這種書法藝術(shù)已經(jīng)脫離了技藝、技巧的階段,而走入至高的境界。他自言:“見我字,如見佛法?!睆乃淖种?,可以讀到物我兩忘、天人合一的超塵幽遠,可以感受寧靜淡遠、蕩滌塵俗的大徹大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