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亞輝
【摘要】 目的:對出院期肝硬化患者過渡期的最佳護理措施進行分析。方法:從2014年2月-2016年10月因肝硬化進入筆者所在醫(yī)院治療的患者中,篩選56例進行對比研究,其中常規(guī)組28例過渡期接受一般護理,而治療組28例過渡期則加以護理干預,并對兩組患者的臨床護理情況、自護效果及生活質量等客觀對照。結果:行不同護理措施后,常規(guī)組自護能力總得分(88.22±3.00)分,治療組為(95.23±4.77)分,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其中常規(guī)組一般自理需求得分(44.25±3.65)分,治療組為(47.53±3.00)分,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常規(guī)組健康偏離性自理需要得分(42.00±3.76)分,治療組為(49.00±3.06)分,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同時兩組患者生活質量各個指標之間的客觀對照,治療組優(yōu)于常規(guī)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結論:對于肝硬化患者,出院后于過渡期落實護理干預措施,除了能改善其自護能力、一般自理需求及健康偏離性自理需要等指標外,還能改善其生活質量,值得推廣。
【關鍵詞】 肝硬化; 一般護理; 出院期; 自護能力; 過渡期護理
doi:10.14033/j.cnki.cfmr.2017.14.050 文獻標識碼 B 文章編號 1674-6805(2017)14-0091-02
肝硬化由慢性肝炎導致,此病出現(xiàn)后,患者肝組織會受到損害,且損害具有彌漫性,可危及患者生命,需要及時給予治療干預,并于患者出院后配合進行過渡期有效護理,以改善病情[1]。為評估過渡期護理措施應用效果,通過對照觀察56例于2014年2月-2016年10月因肝硬化進入筆者所在醫(yī)院治療的患者,期待能提升其自護效果及生活質量。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從2014年2月-2016年10月因肝硬化進入筆者所在醫(yī)院治療的患者中,篩選56例進行對比研究。其中常規(guī)組28例,女
10例,男18例;年齡40~58歲,平均(50.20±3.28)歲。治療組28例,女12例,男16例;年齡42~60歲,平均(51.10±3.55)歲。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有可比性。
1.2 方法
常規(guī)組28例過渡期接受一般護理:對患者病情狀況進行評估,予以提供出院指導。治療組28例過渡期則加以護理干預:(1)結合科室實際,組建專業(yè)過渡期護理團隊,由主治醫(yī)師、護士長、護理人員構成,并分析患者臨床資料,進而擬定科學合理的護理模式。(2)制定家庭康復護理計劃,向患者介紹疾病誘因、疾病類型、飲食護理措施、心理護理措施及正確用藥方法等信息,督促患者自發(fā)改正其不良行為,通過創(chuàng)建專用檔案,詳細記錄患者基本資料,動態(tài)監(jiān)測其護理水平。(3)護理人員還要向患者及家屬介紹疾病特征與家庭護理中相關注意事項,防止患者與病員直接接觸,并囑咐患者家屬督促其改正不良習慣,加大與患者在家庭中的交流頻率,確保各項康復護理內(nèi)容都能得到有效落實,并保證其日常生活、日常睡眠的規(guī)律性,促使患者始終維持良好狀態(tài),避免過度興奮或者是過度緊張,使其平安度過過渡期。(4)出院后,給予患者隨訪,以電話隨訪為主要形式,出院后前3個月,頻率為每2周一次,出院后4個月至半年,頻率為每4周一次,時長控制在5~10 min即可,而隨訪內(nèi)容則以健康指導為主,通過詢問患者恢復情況,在評估其疾病認知度及生活質量的基礎上,酌情調(diào)整其護理計劃,對護理工作中的缺陷進行有效彌補,從而提升患者自護能力。
1.3 觀察指標及評價標準
(1)自護能力。于護理前、后分別評估兩組患者自護能力,具體指標涉及一般自理需求及健康偏離性自理需要等,得分及護理能力間呈正比。(2)生活質量。于護理后評估兩組患者生活質量,具體指標涉及社會功能、機體功能、認知能力、角色功能及情緒功能等,得分及生活質量間同樣呈正比[2]。
1.4 統(tǒng)計學處理
研究數(shù)據(jù)導入SPSS 19.0版統(tǒng)計軟件進行處理,計量資料以(x±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shù)資料以率(%)表示,采用字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兩組護理前、后自護能力評估
行不同護理措施后,常規(guī)組自護能力總得分(88.22±3.00)分,治療組為(95.23±4.77)分,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其中常規(guī)組一般自理需求得分(44.25±3.65)分,治療組為(47.53±3.00)分,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常規(guī)組健康偏離性自理需要得分(42.00±3.76)分,治療組為(49.00±3.06)分,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2.2 兩組護理后日常生活質量評估
行不同護理措施后,兩組各項生活質量指標評估結果相對照,治療組優(yōu)于常規(guī)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3 討論
高迪等[3]發(fā)現(xiàn),25%~40%的慢性肝炎可發(fā)展為肝硬化,而肝硬化患者的HBV-DNA復制程度與患者預后有很大關聯(lián)性,如果HBV-DNA復制程度高,則可對患者肝功能造成損害,甚至使肝硬化發(fā)展為肝癌,危及患者生命。因此,對于肝硬化患者,在救護工作中,不但需要延緩與降低肝功能的損害,給予保肝方面的對癥支持,而且還要對肝炎病毒的復制進行長期抑制,待患者病情得到控制,且出院后,還要在過渡期配合落實護理措施[4]。
過渡期護理本身為新型護理模式,發(fā)生于患者救治期間及康復期間,其治療環(huán)境或者是護理需求發(fā)生變化后,通常需要在不同醫(yī)療機構有效過渡,在該時期,通過進行有效護理,有助于改善病情[5]。一般而言,過渡期護理強調(diào)醫(yī)師、護理人員及患者共同參與,以保證機體處于過渡期后,仍能得到有效護理措施,從而防止突發(fā)事件發(fā)生,有助于促進其康復[6]。不僅如此,過渡期護理還強調(diào)對患者實施持續(xù)性的護理措施,通過向其介紹自護專業(yè)治療,在督促其養(yǎng)成自我理念的基礎上,于出院期合理制定康復計劃,再鼓勵家屬參與至護理工作中,并督促患者充分改正不良習慣,不僅能拉近患者及家屬間親密度,還有助于提升患者日常生活質量[7-8]。行不同護理措施后,常規(guī)組自護能力總得分(88.22±3.00)分,治療組為(95.23±4.77)分,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其中常規(guī)組一般自理需求得分(44.25±3.65)分,治療組為(47.53±3.00)分,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常規(guī)組健康偏離性自理需要得分(42.00±3.76)分,治療組為(49.00±3.06)分,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同時兩組患者生活質量各個指標之間的客觀對照,治療組優(yōu)于常規(guī)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該結果與李雪飛等[9]觀點[對照組社會功能(61.34±15.36)分,觀察組為(82.75±13.09)分;對照組軀體功能(65.93±14.62)分,觀察組為(81.56±15.26)分]相似。
綜上所述,對于肝硬化患者,當期出院后,于過渡期落實護理干預措施,除了能改善其自護能力、一般自理需求及健康偏離性自理需要等指標外,還能改善其生活質量,值得推廣。
參考文獻
[1]孫蘭珍,王素珍,李曉琴,等.晚間護理干預對肝硬化消化道出血患者影響的研究[J].護士進修雜志,2013,28(14):1263-1265.
[2]邱紅梅,鄧辛香,彭忠田,等.個性化護理措施在乙肝肝硬化失代償患者藥物治療依從性的效果評價[J].實用醫(yī)學雜志,2014,30(12):1999-2001.
[3]高迪,蘇英,袁雅靖,等.舒適性護理聯(lián)合家屬教育對肝硬化患者的心理情況及生活質量的影響分析[J].國際護理學雜志,2014,33(11):3178-3180.
[4]陳占軍,周莉,孫曉玲,等.綜合護理干預對改善老年乙肝肝硬化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的效果評價[J].中國實用護理雜志,2013,29(9):12-14.
[5]劉俊微,邢漢前,姚紅宇,等.雙重腹水超濾濃縮回輸治療肝硬化合并感染性腹水的護理[J].實用臨床醫(yī)藥雜志,2013,17(20):5-7.
[6]賈運喬,周彩麗,馮小濤,等.綜合性護理干預對肝硬化合并上消化道出血患者應用效果分析[J].河北醫(yī)藥,2016,38(17):2700-2702.
[7]周敏,李佳昕,張銘光,等.認知-心理-社會支持護理干預對肝硬化失代償期患者疾病不確定感狀況的影響[J].實用臨床醫(yī)藥雜志,2016,20(10):48-50.
[8]盧小紅,楊靜華,劉付群,等.協(xié)同護理模式對肝硬化失代償期患者自我護理能力的影響[J].護理實踐與研究,2013,10(20):18-19.
[9]李雪飛,盧霞,李小玲,等.延續(xù)護理干預對肝硬化患者肝功能及遵醫(yī)行為的影響[J].廣西醫(yī)學,2016,38(6):891-893.
(收稿日期:2017-0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