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婷
【摘要】學校教育的根本任務在于促進青少年文化健康發(fā)展,當今社會互聯(lián)網(wǎng)發(fā)展迅猛,網(wǎng)絡文化信息對青少年的復雜影響是以往任何時候都無法比擬的。這就要求教師能正確引導,發(fā)揮學生作為主體的主動性,使學生人格受到尊重和保護,語文教師改變原來教學模式,充分發(fā)揮學生學習主動性,對他們進行人文教育。
【關鍵詞】語文教學 人文精神
人文精神是現(xiàn)代人才不可或缺的基本素質,是個體發(fā)展的精神動力,在社會發(fā)展的過程中,起著積極的作用。中學階段是一個人“立志向、培智力、陶情操”的關鍵時期,是形成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的重要階段,在日益發(fā)展的科學技術面前不斷警示教師,要加強人文教育,在課堂上要滲透人文精神,教師要發(fā)揮學生學習主動性,師生之間建立一種平等的對話關系。在語文教學中,如何體現(xiàn)、實現(xiàn)人文精神,筆者認為可以從下面幾方面進行。
一、改變思想,適應形式
學習的過程是自我生長的過程,人的生長、成長是他人無法取代的,是有內(nèi)向外的生長,而不是由外向內(nèi)的灌輸,所以教師要改變原來的教學模式,教師不再是只知道傳授知識,而忽略學生的人文教育,也不是單靠考試制度的方式來強化學生學習的動機。語文教師應認識到:語文教育在于培養(yǎng)人,而不僅是培養(yǎng)人力;在于促進人的進步,培養(yǎng)人的智慧,發(fā)揚人性,提升人的精神。正如愛因斯坦所說,最重要的是要借著教育獲得對于人文價值的了解和感情,使語文教學走過知識型,能力型的語文教學階段,到現(xiàn)在的素養(yǎng)型的教學追求。
二、尊重學生,營造民主氛圍
中學生處于人生的敏感期,不管是生理,還是心理都在發(fā)生巨大的變化,通??赡芙處熞粋€眼神或一個不經(jīng)意的動作,學生就會多方面猜測老師是不是在說我,老師不喜歡我。所以教師需要在自由,平等的基礎上進行教學,才能讓學生感到輕松,愉快,在快樂、民主的氛圍里學習、促進學生的身心健康成長。在語文課堂上,對學生努力思考的結果,一定要給予尊重。例如:在《小橘燈》一文中,讓學生思考小橘燈的象征含義。有的學生說是代表光明,有的說是小姑娘美好心靈……雖然他們概括并不全面,但教師并沒有一口否定,而是鼓勵每個學生把想到的都說出來。課堂氣氛活躍了,教師也交給學生學習方法,并讓學生體會到了小姑娘家境的貧寒,讓學生珍惜現(xiàn)代美好生活,他們也品嘗了成功的愉悅,建立一種民主的課堂氣氛,給學生一片自由棲居的天空。
三、喚醒做人的良知,體現(xiàn)人文關懷
正如蘇霍姆林斯基所說,每個孩子身上都有某種善良的東西,只要有火生就能燃燒,教師要時時處處為學生提供一塊純真、善良、友愛的沃土。這不是單單憑教條灌輸,或死記硬背就能讓學生學會的東西,而是需要堅持不懈的正面教育。在課堂上引導學生辨別是非善惡,從而使學生的善根自由自在的生長。在現(xiàn)實教育中,如果一個學生在生活學習中遇到教師的冷酷表情,蠻不講理,那么會使學生向善的心靈變得粗暴,會使學生變得冷酷和殘忍,所以教師要以自己高尚的人格呼喚學生內(nèi)心的良知。例如:我班有一位學生家里出了變故,有親人遭遇了不測,星期一到校整個班級都在有滋有味談論這件事,沒有一點難過的樣子。作為語文教師,我就利用作文課,對學生進行思想引導,讓他們寫一篇《我最愛的親人》,對他們進行人文教育,讓學生學會理解他人,關心、關愛他人;讓學生在學校就守住心靈的美麗,從而奠定做人的根基。
四、激發(fā)學生的潛能,進行研究性學習
在課堂上,教師要把“教堂”變?yōu)椤皩W堂”,讓學生自由發(fā)言,可以不舉手。鼓勵學生發(fā)揚個性,努力挖掘學生的閃光點。營造一種激勵機制,調動學生的獨創(chuàng)性,樹立學生的自信心。教師要想極大發(fā)揮學生的潛能,必須了解學生,真心地去關心他們,對沒個學生的一舉一動教師都能了如指掌。在我班里有一段時間,有一個學生表現(xiàn)為焦慮,心煩氣躁,抑郁等負情緒,不安心定神于學習任務之中,時有受挫之感。這與她平時開朗、活潑性格大相徑庭,她用行動向教師求援。教師通過課后開導,課上引導,她又恢復原來的積極性。每個學生的積極性發(fā)揮了,學習的動力無形之中就產(chǎn)生了,也就能主動學習,自覺解決學習中的問題,從而進行研究性學習。
五、定期組織學生活動,培養(yǎng)學生團結協(xié)作的精神
進入學校后每個人都是獨立的,他們屬于獨立的個體,和身邊的老師、同學都是陌生的。為了讓學生在一個輕松、協(xié)作的團體環(huán)境下學習、成長,在語文課里,語文教師可以給班級每個學期定期開展學生集體活動,比如是小組詩歌朗誦、小組猜成語、成語接龍等活動,培養(yǎng)學生間的情誼,懂得團結協(xié)作的重要性,形式集體榮譽感。小組詩歌朗誦,把班級學生按成績優(yōu)良差摻和劃分小組,每個小組由組長組織對詩歌的選取,朗誦的排練,然后以小組賽的形式讓學生進行小組朗誦,教師評價。對于學生來說,他們對于這類的活動更加的傾向,活動中對于那些平時不太愛說話或比較內(nèi)向的學生來說,提供了一個與同學交流溝通的渠道。在知識學習的同時,不僅體現(xiàn)了學生的主體地位,體現(xiàn)人文精神,文化關懷,也培養(yǎng)了學生團結協(xié)作的精神。
傳統(tǒng)的“傳道,授業(yè)、解惑”的思想教育已經(jīng)不適應時代的要求了,語文教學要從知識的傳授、強記硬背的歧路上懸崖勒馬,努力提高學生的人文素養(yǎng),在教學中滲透人文精神。
參考文獻:
[1]C.W.凱林道夫.人文主義教育.北京大學出版社,2012.
[2]王開東.中學語文電影課.漓江出版社,2015.
[3]許書明.當代名師智慧課堂教學藝術.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