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勤
【摘要】《風暴眼》是澳大利亞杰出的現(xiàn)代派作家帕特里克﹒懷特的一部長篇巨著,該小說發(fā)表的當年作者即獲得了諾貝爾文學獎,被譽為是懷特之前作品的“大規(guī)模集中”。小說中倫理的沖突非常明顯,本文從文學倫理學的角度來闡釋這部作品的倫理沖突,通過分析人物的倫理環(huán)境和倫理身份來解釋文中倫理沖突的原因。
【關鍵詞】倫理沖突 倫理環(huán)境 倫理身份
文學倫理學批評是以我國學者聶珍釗為代表提出的文學批評方法,它從倫理的立場對文學作品進行解讀,研究文學作品中有關倫理的問題。小說《風暴眼》的社會背景是二戰(zhàn)后的澳大利亞社會,這部小說在主題和人物上有鮮明的“懷特”風格,即反映了苦難與贖罪的主題和現(xiàn)代人的精神危機。小說的主要人物是富孀伊麗莎白﹒亨特以及她的兒子巴茲爾爵士和女兒拉薩貝娜公爵夫人(本名多蘿西﹒亨特)。為了爭奪遺產(chǎn),避免伊麗莎白揮霍家產(chǎn),巴茲爾和多蘿西時而勾心斗角,時而狼狽為奸,甚至做出了亂倫的行為。他們各自的婚姻生活也并不幸福,迷失在物欲和孤獨當中。這一表面富貴的家庭的各種倫理沖突反映了戰(zhàn)后澳大利亞社會污濁的現(xiàn)實,人性完全被物欲扭曲。
一、小說中的倫理沖突
1.夫妻間的倫理沖突。小說中伊麗莎白和亨特的婚姻并不像小說中其他人物所想的那樣幸福,雙方并沒有很深的感情。亨特雖然喜歡妻子,但是并不了解她,兩人通過物質(zhì)上的富足維持著表面上的愛情。伊麗莎白自私、冷酷,而又善于把握別人的所思所想,對丈夫的壓制讓他感到非常悲痛??墒撬冀K認為在物質(zhì)上滿足了妻子就盡到了做丈夫的責任。他們的婚姻生活猶如一潭死水一般,甚至連普通人的幸福都難以企及,處處都是金錢閃爍的身影。
2.母子間的倫理沖突。在一般人眼中,母子間的關系應該是非常親密無私的??墒呛嗵胤蛉撕退淖优g的關系惡劣到了子女想謀殺他們母親的地步。其中有人性被名與利扭曲的原因,也部分歸結于母子間缺乏足夠的關愛與交流。女兒把母親視作欺壓父親,奪取自己情人的惡毒女人,甚至在心中暗罵自己的母親為“母狗(bitch)”。兒子巴茲爾對母親也同樣陌生,幾乎沒有什么感情。當亨特夫人到了風燭殘年的時刻,多蘿西和巴茲爾聞訊趕來,而目的卻是為了奪取遺產(chǎn)。為了避免母親揮霍剩下的財產(chǎn),他們狼狽為奸,商量要將亨特夫人送進一個名叫“極樂村”的養(yǎng)老院,讓她在病痛和窮困中孤獨死去。這三個家庭成員冷漠無情,各自視對方為仇敵,絲毫沒有正常狀態(tài)下人的親情。
3.姐弟間的倫理沖突。巴茲爾和多蘿西是遺產(chǎn)爭奪的對手,兩人互相仇視,但是他們?yōu)榱吮M早結束亨特太太的生命,他們勾結在了一起。在他們一起回“庫杰里”他們小時候生活過的地方時,姐弟倆在漫無邊際的寒冷和空虛當中為了獲得一絲生活的溫暖和慰藉,竟然在父母曾經(jīng)睡過的床上互相撫摸對方的肉體,發(fā)生了性關系??墒沁@種短暫的溫暖并沒持續(xù)多久,雖然巴茲爾在亂倫之后對姐姐產(chǎn)生了感情,但是多蘿西并不接受弟弟的愛,并且對弟弟更加厭惡。
二、作品的倫理環(huán)境分析
1.二戰(zhàn)對澳大利亞的社會的影響。小說的故事背景是二戰(zhàn)后的澳大利亞社會。德桑蒂護士曾經(jīng)和她的主顧在英國游玩的時候看到了英國在戰(zhàn)爭后的場景,感覺“樹木凋敝,空氣中彌漫著潮濕的氤氳”,這是對戰(zhàn)后社會人們價值觀崩塌,精神出現(xiàn)危機的隱喻。管家?guī)焓蔡堑聡q太人,僥幸從德國納粹分子的煤氣爐中逃生出來,而自己的丈夫和子女全部死于非命。經(jīng)歷了如此慘痛的悲劇之后,她將自己人生全部的信念和目標關注在照顧亨特太太上,不僅為她烹調(diào)美食,還經(jīng)常按照亨特太太的命令為她跳舞,盡管她年事已高,腳踝腫脹。
2.傳統(tǒng)信仰的缺失。現(xiàn)代西方文學作品的一個明顯的主題是反映現(xiàn)代人傳統(tǒng)信仰的缺失?!讹L暴眼》中除了德桑蒂護士始終忠于自己的宗教信仰之外,其他人物都迷失在了物欲橫流的社會當中。他們雖然努力尋找自我,但是都徒勞無功,成了典型的孤獨者。小說中的人物普遍缺少倫理意識,一直沉迷在人的本能欲望當中。當巴茲爾爵士和德桑蒂護士在海邊沙灘的飯館用餐時,目睹了人們對一條死狗的冷漠反映。巴茲爾對此毫不動情,而德桑蒂護士則心生憐憫之情。小說中人物之間的關系是陌生、冷漠而自私的。
三、人物的倫理身份分析
伊麗莎白﹒亨特本是底層家庭出身,嫁給了丈夫亨特之后成了貴婦人。為了進入到上層社會,滿足自己的物質(zhì)欲望,她利用自己的機智和美貌俘虜了善良而軟弱的丈夫的心,并把他置于自己的控制之下,即便她將丈夫感到“庫杰里”的鄉(xiāng)村別墅,亨特也對此毫無辦法。她對珠寶首飾有著狂熱地迷戀,在病入膏肓的時候也始終不忘戴著它們來向人們炫耀自己的財富。伊麗莎白在由“丑小鴨”變成“白雪公主”的過程中,倫理身份發(fā)生了轉換,她迷失了自我,愈發(fā)的自私和冷酷。這種倫理身份的轉換直接造成了母子關系的倫理混亂,導致子女為了財產(chǎn)而不惜謀殺母親。巴茲爾爵士在小時候對父親有較好的感情,而本能地對自私的母親感到疏離和恐懼。在功成名就之后,他始終懷念自己的童年。李爾王演出的失敗經(jīng)歷使他失去了人生的目標和意義,而童年又不可復得,使他迷失在了虛偽的爵士光環(huán)和深入骨髓的孤獨當中。多蘿西和她母親一樣極力追求榮譽和財富,成功地嫁給了休伯特公爵。小說中作者經(jīng)常反復使用她的兩個名字:多蘿西和拉薩貝娜夫人,表明她迷失在了這兩種不同倫理身份的轉換當中,從而渲染倫理的沖突。
參考文獻:
[1]黃源深,彭青龍.澳大利亞文學簡史[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6.
[2][澳]帕特里克·懷特.朱炯強,等譯.風暴眼[M].南京:譯林出版社,2009.
[3]聶珍釗.文學倫理學批評:基本理論與術語[J].外國文學研究, 20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