宮振勝
我心目中理想的哲學書,應該是用簡樸、明晰的語言表達出有趣、有用、深刻的內容,感恩奈杰爾·沃伯頓,他寫了這樣一本書——《40堂哲學公開課》(耶魯大學出版社2011年出版,新華出版社2012年出版)。本書提供了四十道清新爽口的哲學小菜,被稱為哲學園地的導游圖,通俗有趣的哲學大眾書,同時又精準地把握了哲學的真正精髓,《牛津時報》稱之為“小型的杰作”,“提供了令人愉悅的思想拓展方法”。讀本書有助于我們了解批判性思維(哲學智慧與批判性思維被我校列入核心通識選修課的八個模塊之一)的原理,有益于創(chuàng)新人才的養(yǎng)成。
不少哲學研究者喜歡玄奧莫測的問題,其實哲學中那些玄奧莫測的問題真不多,這些問題對普通人也沒有多大價值;哲學研究者還喜歡生僻難懂的詞匯,其實絕大部分生僻難懂的詞匯不是必需的。這些問題和詞匯的作用是給人以學問高深的印象,但也把大眾拒之門外,很多書和文章甚至同行也看不懂或不愿意費精力去看,結果是哲學中的瑰寶被藏諸深閨,大眾對哲學誤解甚深。
在《40堂哲學公開課》中,奈杰爾·沃伯頓把與普通人有關的哲學問題以輕松靈動的筆調娓娓道來,但又沒有失真;以坦白直率的句子表達自己的看法,但也顯示出深度,讓哲學得以滋養(yǎng)普通心靈。
本書呈現的哲學大體上分為兩類:
一類哲學是對人生進行審視。
馬基雅弗利、霍布斯、叔本華、克爾凱郭爾、弗洛伊德、薩特、加繆等揭示了人生之慘酷、之悲催、之糾結;馬克思、尼采、羅爾斯、邊沁等則給人們指出方向、希望和力量;斯多葛學派、斯賓諾莎等教人們在不可抗拒的環(huán)境下如何享受小幸福。斯多葛學派的人生觀是:人是狗,命運是車,當你情愿遵從時,你拉車,當你不情愿遵從時,車拉你,正確的態(tài)度是——做一條奮力拉車的愉快的狗。這樣的人生觀有點消極,但用到合適的情景也會產生積極的效果。我的一位學生的姨媽遭遇諸多不幸,覺得生不如死,想離開人世,親朋好友勸阻無效,學生無奈向姨媽講了課堂上學到的斯多葛學派的人生觀,姨媽聽后心情好多了,委托學生向我表示感謝。該書中也提到了一個類似的實例:越戰(zhàn)時,一位美國飛行員被俘,屢遭磨難,但他活了下來,辦法是求助于大學時學過的斯多葛派學說。
另一類哲學是對思想進行審視。
哲學家們像一只牛虻,叮刺思想,揭示人們對現象與實體的混淆,剖析思想地基的裂隙和空洞,讓人們認識到最難認識的東西——自己的無知。為了在不確定中追尋相對的確定,哲學家們大多倡導批判性思維(Critical Thinking), 批判性思維是對思維進行思維的藝術,在現代發(fā)達國家,已經成為教育的核心目標和公民的核心素質之一。
這本書的第一章就是《提問的人》,講的是哲學家中的第一任牛虻蘇格拉底和他的學生柏拉圖,最后一章是《現代牛虻——彼得·辛格》,前后呼應,這種質疑的牛虻精神構成了全書的主線。第十一章的笛卡爾、第十七章的休謨、第二十章的康德都在質疑的理論上卓有建樹。
書中區(qū)分了“極端的懷疑論”和“不那么極端的懷疑論”?!皹O端的懷疑論”懷疑生活中遇到的一切現象,不相信生活中的任何規(guī)律和可預測性,這是有害的信念;“不那么極端的懷疑論”對我們能否通過感知到的現象認識超越現象的純客觀世界持懷疑態(tài)度,或者是在研究或認識起點、過程中的懷疑,是把懷疑作為認識的方法。
在“不那么極端的懷疑論”中,笛卡爾最有代表性。笛卡爾哲學的起點是對我們面對的這個世界的真實性的懷疑,他說:“我坐在火爐邊,穿著冬袍,手里拿著紙,但我夜里不知多少次夢見自己在這個地方,穿著衣服,靠在火爐邊,雖然我是光著身子睡在床上?!薄拔沂窃趬糁羞€是非夢中”這類似于莊周夢蝶。笛卡爾認為各種學問充滿了不確定性:神學斷言天啟真理是我們的智力所不能理解的,這些觀點只能使人困惑;哲學千百年來始終處于永無休止的爭論之中,這些彼此對立的哲學觀點無一不是值得懷疑的;哲學既然如此,建基于哲學之上的其他學問就更是不足為信了;至于邏輯學(傳統的形式邏輯三段論),充其量只能用來向人們說明已知的事物,而不能用來進行發(fā)明和求知。為了得到確信不疑的東西,笛卡爾把萬事萬物拉到自己的理性法庭進行審查,并確定了四條審查規(guī)則:(1)決不把還沒有明確認識到其為真的當作真的加以接受,小心避免倉促的判斷和偏見。(2)分解問題,把每一個難題按照可能和必要的程度分成若干部分。(3)分析問題,從最簡單、最容易認識的對象開始,一點一點逐步解決,直到認識最復雜的對象。(4)全面考察,做到確信毫無遺漏,把一切情形盡可能地列舉出來。
笛卡爾的這種“不那么極端的懷疑論”也可以稱為理性的懷疑論,與當今流行的批判性思維高度吻合,在現代社會依然具有旺盛的生命力,甚至可以說更加具有生命力。
2016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總干事伊琳娜·博科娃在世界哲學日致辭,提出哲學是一門在尊重彼此權利和共同價值的基礎上共同生活的藝術,是一種以批判式眼光看世界的能力。這里的批判不同于我國很多人心目中的批判,是對Critical的翻譯,意思是分析、評估、明辨。批判性思維還強調包容、開放、同情。所以,伊琳娜·博科娃對哲學的界定與批判性思維基本一致。
看完本書,就可以了解西方的文化基因,了解他們的靈魂深處,從而理解他們的一些行為何以如此。作為教育工作者,可以更深入地理解西方人的教育理念和方法,如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猶太人拉比獲獎后,有人向他請教:“您是怎么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的呢?”他回答說:“我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全靠我媽媽?!薄澳敲?,你媽媽是怎樣培養(yǎng)你的?”拉比回答:“我媽媽沒有怎么培養(yǎng)我,每天回家以后就問我一句話:孩子,今天你在學校提問了嗎?你問了一個什么樣的好問題?”再如哈佛大學的倫理教授桑德爾在向世界公開的倫理課程中,從頭至尾不斷地質疑、討論,每一次質疑、討論之后,幾乎沒有給出可靠的結論,不少中國學生會認為沒學到東西。還有美國教育委員會宣稱:“大學本科教育的最重要的目的,是培養(yǎng)學生的批判性思維的能力:熟練地和公正地評價證據的質量,檢測錯誤、虛假、篡改、偽裝和偏見的能力?!狈▏逃款C發(fā)的大綱指出:學習的目的是“培養(yǎng)學生的批判性思維并建立理性分析坐標以領悟時代的意義”。
其實,前述兩類哲學的思想在我國的傳統國學中也都可以發(fā)現,斯多葛學派與老莊和佛教有很多相似點。理性懷疑論和批判性思維在國學中有精彩的論述,如《禮記·中庸》十九章有云:“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論語·子罕》記載:“子絕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薄盾髯印诽岢觯骸耙匀市恼f,以學心聽,以公心辯?!薄叭粍t人之所以為人者,非特以二足而無毛也,以其有辨也?!?明代學者陳獻章在《論學書》中說:“前輩謂學貴知疑,小疑則小進,大疑則大進。疑者,覺悟之機也。一番覺悟,一番長進?!?沒有對比,就沒有研究,中西書籍對比著閱讀有益于覺悟,也很有趣。
中國有陰陽五行,古希臘有陰陽四行,本書沒有提及,對類似學問的不同態(tài)度做一對比研究也很有趣。
在任何領域要達到出神入化的水平都需懂一點真正的哲學,所以建議讀一下《40堂哲學公開課》,這不是一本令人望而生畏的書,而是一本有趣、易讀的書。
作者系青島大學思維與創(chuàng)新教育研究所所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