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辰炫
【摘要】生物科學知識是我們生活中一項重要的組成部分,因為它不僅僅是與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更是與國家未來建設以及社會發(fā)展有很大的關系。因此,高中課程中生物的設立是有它的一定意義的。生物學涉及到的不僅是對生命基本現(xiàn)象的理解與解釋,還揭示了其一定的生命規(guī)律。在學習過程中可以提高學生的自主探索能力以及分析解決能力, 教師應該針對這兩點提出適合學生的教學方案,引導學生正確的學習高中生物。本文將分析一下高中生物“細胞液”這一定義的學習。
【關鍵詞】高中生物 細胞液 定義
【中圖分類號】G633.9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7)20-0178-01
之所以簡單分析一下“細胞液”的學習,是因為調查發(fā)現(xiàn),細胞液是一個極其容易混淆的定義,在高中生物學習過程中,對學生造成了一定的阻礙,而細胞液作為細胞概念中的基本結構,掌握其概念學習很重要。而且,與易混淆的知識點進行全面的分析后,可以提高學生分析事物的能力,并且在日后的學習過程中也可以降低此類錯誤再次發(fā)生的概率。
一、細胞液與細胞質基質的定義
細胞液是存在于植物細胞的液泡中的液體,而細胞液中溶有很多成分,包括無機鹽、氨基酸、糖類以及各種色素,其中影響植物顏色的就是色素中的花青素?;ㄇ嗨乜梢杂绊懟ǖ纳钌?、果實的顏色以及葉片的顏色。并且細胞液具有很強的滲透性,這樣才能使植物細胞時刻保持一種吸收飽和的狀態(tài)。
細胞質基質是細胞中除去能夠清晰分辨的細胞器以外的基底物質,它沒有相對應的具體形態(tài),是一種呈膠態(tài)的物質,因此又被稱為細胞溶膠。其組成成分有無機鹽、脂質、糖類、氨基酸等。
二、細胞液與細胞質基質容易混淆的原因
(一)形成思維慣性,無法準確理解特性
慣性思維像是一把雙刃劍,既能夠幫助人們在解決同一類事情時,套用既定的公式,縮短思考時間,大幅度的提高辦事效率;卻也能在人們解決不同類型事件時,出現(xiàn)在人們的思維模式中,混淆人們的思維,阻礙其找到正確的解決辦法。在學習細胞液這一概念時,因為之前對細胞基本結構這一板塊的學習及掌握,學生很容易產生錯覺,覺得凡是有細胞膜包圍的細胞器,其中的液體成分都可以稱之為基質,因此,他們把溶酶體中的液體成分稱之為“溶酶體基質”,線粒體中的液體成分稱之為“線粒體基質”,繼而,慣性思維就會使他們覺得液泡中的液體應該稱之為“液泡基質”。
(二)沒能充分認識“液泡”這種細胞器
再者,對液泡的理解不充分,也是導致學生容易混淆細胞液和細胞質基質的原因。液泡主要存在于植物細胞中,與其他的細胞器相比具有一定的特殊性,植物細胞中的液泡會隨著細胞的生長變大,最后甚至可以占細胞體積的90%,但動物細胞中的液泡就相對體積較小,也不會隨細胞生長而長大,因此,液泡是區(qū)分動植物一個很好的依據。另外,液泡的概念形成確實是曲折了一些。早期,由于觀察儀器不夠先進,研究技術不夠發(fā)達,致使人們觀察到植物細胞有90%的液體環(huán)境時,就將其命名為了“細胞液”,并誤認為細胞液也就是細胞的基底成分——細胞質基質。但隨著科技的發(fā)展,人們在發(fā)明了更加精確的觀察儀器之后,經過大量的實驗以及研究,發(fā)現(xiàn)植物細胞中90%的液體環(huán)境其實是一種細胞器的成分,而且動物細胞中也存在少量的液泡,因此,液泡的定義才得以更正,但也奠定了人們對液泡以及細胞質基質容易混淆的基礎。
三、如何準確的理解細胞液的概念
“細胞液”這一定義在高中生物學習中占有很大的比重,教師在教授這一課題時,要把握好細胞液概念中的重點,細胞液中溶有無機鹽、氨基酸以及色素等,它們是與細胞液融為一體的,存在但是分離出來;而細胞質基質則是有無機鹽、脂質、糖類等成分,這些成分以各自的形態(tài)存在,與細胞質基質不是一體,可以從中分離出來。教師在針對這一概念授課時,還應該采取相應生動有趣的教學策略,比如,將細胞液與細胞質基質賦予相應的人物形象,讓學生角色扮演,自主查閱資料并分析他們的不同點,在課堂上進行討論。這樣的方法不僅鍛煉了學生的主觀能動性,還能夠通過課上討論的形式加深他們對這一知識點的理解,起到知識點升華的作用。
高中生物概念眾多,知識點容易混淆這一現(xiàn)象也非常普遍,細胞液與細胞質基質的定義混淆只是其中的一個特例,教師應該針對這一現(xiàn)象,加強對知識點細化的工作,并熟練運用有效的教學方法,使學生能夠準確區(qū)分容易混淆的知識點,對于高中生的生物學習會有很大的幫助。長期運用,就能夠在實踐中取得創(chuàng)新成果,以便于日后學生們可以形成屬于自己的一套科學有效的生物學習方法。
參考文獻:
[1]張龍龍,樊攀. 對新課改下高中生物課本中“細胞液”概念學習初探[J]. 新課程(下),2012,11: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