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調研結果表明,新媒體環(huán)境下大學生雙屏行為的滿足類型主要包括信息資訊的獲取、社交溝通、休閑娛樂以及儀式需求等。以期對雙屏未來的發(fā)展提出建設性意見。傳統(tǒng)媒體應充分認識其動因,第二屏幕拓展節(jié)目內容,體現(xiàn)互聯(lián)與互動,適當建立激勵機制,提高自身節(jié)目質量。
【關鍵詞】 大學生雙屏行為;使用與滿足;表現(xiàn);動因;建議
在新媒體已席卷日常生活的時代,用戶的媒介接觸也隨之發(fā)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家家戶戶隨處可見的是人們一邊看電視,一邊刷著手機、平板,甚至會一邊開著電腦,我們把這種現(xiàn)象稱為“雙屏行為”。也就是人們通過使用有別于傳統(tǒng)媒體的“第二屏幕”來滿足單一屏幕無法滿足的需求,例如在收看體育比賽時,通過社交平臺與好友討論比賽進程,或發(fā)表觀點或吐槽。
雙屏行為的研究始于國外,2009年Claudia Wallis將雙屏現(xiàn)象定義為同時進行多種媒體活動,或是在一種和(或)多種臺上進行多窗口活動。而國內對于雙屏行為比較成熟的研究還較為缺乏,這是因為大多數(shù)學者在研究中將雙屏行為與“跨媒介”、“媒介融合”混為一談,且多是從媒介立場出發(fā),忽略了受眾的真實需求。例如何宗丞認為受眾在收看電視的同時使用第二屏幕這種行為搶了傳統(tǒng)媒體的飯碗,電視應該利用社交媒體作內容方面的延伸,電視社交化的趨勢勢不可擋。徐楠研究了雙屏時代對電視媒體的機遇與挑戰(zhàn),但該研究僅只分析了觀眾邊看電視,邊逛社交網絡這一種雙屏使用行為,然而受眾在雙屏媒介使用時的需求是很復雜的。
Deloitte公司調查表明第二屏的使用者大多是一些年輕用戶,因此本研究通過對在校大學生進行問卷調查,利用使用與滿足理論對其雙屏行為進行分析,以期對雙屏未來的發(fā)展提出建設性意見。
一、研究方法
由徐楠的研究我們可以得知,社交網絡是雙屏行為的主要承載平臺,所以我們先選擇身邊的在校大學生雙屏使用者,并通過社交平臺采用滾雪球的抽樣方式進行抽樣,選擇12個在校大學生進行深度訪談,以求了解雙屏使用者的深層需求以及滿足的程度。
二、研究結果
從內容來看,大學生雙屏行為可以分為相關性雙屏行為和非相關性雙屏行為,主要依據(jù)就是受眾在第二屏幕中的活動內容與第一屏幕的內容是否相關。
1、大學生相關性雙屏行為分析
在訪談中,我們可以總結出,相關性雙屏行為主要表現(xiàn)為兩方面內容。一方面表現(xiàn)為通過社交平臺與他人交流第一屏幕的節(jié)目內容;另一方面表現(xiàn)為通過第二屏幕獲取第一屏幕節(jié)目內容相關的資訊。
例如訪談中有人表示自己在看春晚等一些大型文藝娛樂節(jié)目的同時,會通過微博、微信等平臺與好友交流、吐槽節(jié)目內容,也會通過微博熱搜或評論來關注其他陌生人對節(jié)目的評價,以尋求共鳴。
還有一些人因為電視節(jié)目過程中會有“搖一搖、搶紅包”或者參與討論抽獎的激勵活動而拿起手機參與到與電視節(jié)目相關的雙屏行為當中來。
另外還有一些人表示,在看影視作品的同時,會通過第二屏幕搜索相關的劇情介紹,或者是搜索劇中演員的相關信息。也有人在觀看歷史劇的同時通過第二屏幕搜索真實的歷史情節(jié),進而尋找與他人交流的話題。
由此可見,這兩方面的雙屏行為并不是相互隔絕,而是相互融合,后者為前者提供談資,前者為后者豐富信息。此外,不難看出,相關性雙屏行為都是圍繞第一屏幕中比較能吸引觀眾、具有話題性的內容。
2、大學生非相關性雙屏行為分析
訪談中筆者發(fā)現(xiàn)非相關性雙屏行為的頻率要高于相關性雙屏行為,而且內容比較繁雜,很難將其歸類。
比如春晚出現(xiàn)“尿點”的時候,注意力就很難集中,筆者就開始不自覺地刷手機,或者有時候覺得電視劇無聊了,但是又不想關掉電視,就一邊開著電視,一邊刷微博、逛淘寶。
由此可見,大學生使用第二屏幕的動機與目的多樣,且當電視節(jié)目的內容索然乏味,難以吸引他們興趣的時候,非相關性雙屏行為發(fā)生較多,甚至我們通過訪談可以看出,有時候第一屏幕,即傳統(tǒng)媒體屏幕的使用已成為一種形式上的存在,第二屏幕才是大學生活動的主要平臺。
三、大學生雙屏行為動因分析
1、第一屏幕的天然優(yōu)勢
本次研究中的訪談對象們普遍表示他們使用第一屏幕,即傳統(tǒng)電視媒體時的一個重要動因就是電視屏幕大,畫質清晰,且不會受網速流量的緩沖限制。在數(shù)字技術發(fā)展的今天,大多電視已經具備了保留節(jié)目信息的功能,觀眾可以選擇回看錯過的節(jié)目,并且在已保留的節(jié)目中可以快進以跳過廣告。
我在看比賽或者是自己喜愛的電影、電視劇的時候首要選擇還是電視機,屏幕大,看著爽,而且現(xiàn)在政策是每晚的電視劇要在衛(wèi)視直播后的第二天凌晨才在網上更新,太慢了,還不如看電視。
另一方面,通過訪談我們還發(fā)現(xiàn)受眾使用第一屏幕的又一大動因便是習慣。2015年CTR所做的《多屏時代,溝通跨屏投放價值》報告中提到,年輕一代的媒介接觸中,電視占71%,電腦占79%,手機占59%;平板占43%。雖然年輕一代對于電腦的使用已經超過了電視,但相較于手機、平板,電視還是以絕對的優(yōu)勢穩(wěn)居第二。
一回到家就打開電視已經成為習慣,無聊的時候就想看看電視,哪怕只是隨意換臺沒有固定想看的節(jié)目,也要打開電視。
2、第一屏幕的功能缺失
傳統(tǒng)媒體傳播模式一般是以傳播者為核心,信息從傳播者到受眾這樣的單向傳播模式,然而新媒體時代的到來卻打破了這種模式,由于平臺的更新,受眾對傳播內容參與和互動的積極性空前活躍。然而傳統(tǒng)媒體卻并不具備即時互動的功能。
還是覺得邊看節(jié)目邊和朋友吐槽的體驗更刺激。
盡管傳統(tǒng)媒體已經做了一些改變,例如在節(jié)目直播過程中增加搶紅包、評論抽獎的功能,但是這些功能的實現(xiàn)還是需要通過第二屏幕。換言之,第一屏幕通過第二屏幕來吸引受眾注意,但客觀上卻導致了第一屏幕的注意力流失。
另一方面,信息的海量化分散了觀眾的注意力,幾十年前一個村莊的人們可以圍坐在一個電視機或者收音機跟前保持安靜,仔細留意畫面或聲音中每一個細節(jié),然而這種現(xiàn)象在現(xiàn)在的人群,尤其是年輕受眾群中卻很罕見。電視節(jié)目的內容較為單一,且質量有待提高,能從頭至尾吸引受眾注意的節(jié)目少之又少,有趣的娛樂節(jié)目會頻繁加廣告,而電視劇冗長的劇集難免會有乏味的時候,尤其是在注意力被分散的年輕一代中,第二屏幕自然被啟用。
四、大學生雙屏行為的使用與滿足
結合前人的研究結果和本次訪談內容,我們可以總結出大學生雙屏行為的使用與滿足類型大致有四種,即信息資訊的獲取、社交溝通、休閑娛樂以及儀式需求。
1、信息資訊滿足
第一屏幕的內容單一,且大學生收看第一屏幕時的自主參與性很弱,常常是被動接受型。然而大學生早已習慣了網絡時代海量信息的沖擊,也習慣了按照自己的想法和需求自主探索與獲取信息。大學生不安于第一屏幕所傳播的有限知識量,便會通過第二屏幕搜索自己想要了解的有關節(jié)目的信息,或者是隨意刷屏,為自己帶來海量信息沖擊的快感。
另外,限于電視節(jié)目的時長等因素,一些節(jié)目本身也在開辟第二屏幕的陣地,現(xiàn)如今基本各個娛樂節(jié)目都開通的有微博等社交平臺的賬號,大學生可以通過關注第二屏幕來了解單一電視屏幕中無法展示的相關信息,如節(jié)目花絮以及網友評論、吐槽等。還有位訪談對象稱自己在看到某一具有槽點的情節(jié)時,便會打開第二屏幕看網友們的評論,以尋求共鳴??偠灾p屏的體驗所給大學生帶來信息資訊的滿足感遠遠超出單一傳統(tǒng)媒體屏幕。
2、社交溝通滿足
現(xiàn)如今,大學生早已適應了沉浸于各種社交平臺,也習慣了通過社交平臺與朋友甚至陌生人的即時互動。電視屏幕限于其自身缺陷,僅憑其一己之力難以滿足受眾的社交需求。
邊看春晚邊在微信群和朋友們吐槽,大家一起討論的感覺比一個人只圍著電視看有趣多了。
另外,大學生第二屏的體驗還能及時抒發(fā)情感,為自己觀看節(jié)目時出現(xiàn)的極具想發(fā)泄的情感找到一個出口。
前幾天喜劇總動員宣布比賽結果的時候筆者就覺得是黑幕,為其他淘汰的選手憤憤不平,于是我便通過微信和朋友們一起討論,還通過微博看網友們的評論,看到大家都在罵,也就放心了。
還有訪談者表示通過第二屏幕和網友們討論,可以找到一些志趣相投的朋友,另外在朋友圈的討論也能覺得大家審美和價值觀相投,從而拉近朋友之間的感情,這種雙屏體驗給大學生所帶來的滿足感遠遠大于單一的傳統(tǒng)媒體屏幕。
3、休閑娛樂滿足
新媒體時代,大學生可謂是新媒體接觸的前沿人群,對于他們而言,第二屏幕的消費也早已成為習慣,但基于家庭等因素帶來的傳統(tǒng)媒體后遺癥,第一屏幕的消費也不可或缺。隨著休閑娛樂形式的多樣化,單一的傳統(tǒng)媒體屏幕無法帶給大學生群體足夠的滿足感。另一方面,信息的海量化、即時化分散了大學生的注意力,使得他們一心多用的狀態(tài)已經正?;?。
訪談表明大學生在第一屏幕的內容無法吸引自己時便會打開第二屏幕消遣時間。然而相比于前面兩種類型,這種以打發(fā)時間為動機的雙屏式消遣帶給大學生受眾的滿足感大大降低。大學生在廣告間隙在第二屏幕上尋求其他的娛樂方式,或者利用這個空檔在第二屏幕中做些其他事情,例如逛淘寶、聊天等,當這些事情稍有成效時,如淘寶看中某件心儀商品,這時大學生雙屏行為的滿足感會稍有提升,然而當?shù)诙聊恢械膬热輿]有成效時,大學生雙屏行為的滿足感就會大大降低,甚至會有浪費時間的自責與恐慌。
4、儀式需求滿足
有學者認為,儀式就是純凈的行為,沒有目的和意義。雖說大學生已經經過新媒體的洗禮,但傳統(tǒng)媒體對大學生的影響還很穩(wěn)固。大多受訪者表示,多數(shù)情況下打開電視并不是固定地想看某個節(jié)目,只是一種不自覺的行為。而第二屏幕的使用更是如此。
即使手機提示信號燈不閃爍,筆者也會時不時翻看手機,甚至有時只是單純地打開微博、微信瀏覽,并沒有特定的目的。
12位受訪者中有10位都表示自己在找不到手機的時候會感到驚慌。所有的受訪者都稱即使節(jié)目很精彩,也會不自覺地翻看手機。新媒體接觸已經成為大學生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大學生對其依賴程度日漸加深,新媒體甚至成為大學生安全感的一種保障,再加上傳統(tǒng)媒體根深蒂固的影響,大學生雙屏行為的儀式訴求日漸明顯,且有延續(xù)的趨勢。
五、結論
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大學生雙屏行為的趨勢不可逆轉。但是大學生雙屏行為的滿足類型也可以為傳統(tǒng)的第一屏幕發(fā)展提供借鑒性意見。首先儀式需求成為雙屏行為發(fā)展的契機,信息資訊需求就要求傳統(tǒng)媒體要利用第二屏幕拓展節(jié)目內容,制造更多吸引受眾的話題,引導受眾參與。社交溝通需求要求傳統(tǒng)媒體發(fā)揮互聯(lián)網思維,體現(xiàn)互聯(lián)與互動,充分調動大學生參與和交流的積極性,利用第二屏幕掀起觀眾交流和討論的熱潮,使得傳統(tǒng)媒體朝著更適合年輕受眾習慣的方向發(fā)展。另外可以適當建立激勵機制,例如回答問題搶紅包等形式來吸引受眾持續(xù)關注。而休閑娛樂需求多發(fā)生在節(jié)目不能吸引觀眾的前提下,因此傳統(tǒng)電視屏幕要想吸引大學生受眾的持續(xù)關注,就需要提高自身節(jié)目的質量,促使休閑娛樂的滿足類型向前兩種轉化。
【參考文獻】
[1]徐楠.電視媒體與“雙屏時代”初探[J].電視研究,2012(10)78-80.
[2]王萌.雙屏時代的廣告投放策略[J].青年記者,2013(7)86-87.
【作者簡介】
應瑞奇,陜西師范大學新聞學2015級在讀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理論新聞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