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鵬輝 本刊記者 裴佩
傳承愛國好家風做一個正直善良、努力學習、為國家為人民多作貢獻的人
李鵬輝 本刊記者 裴佩
【觀察】
家風應該傳承愛國精神。愛國,是作為公民基本的道德準則,是中華兒女自然而樸素的精神追求。作為黨員干部,必須履行自己對祖國、對社會的義務和責任。隨著時代的發(fā)展,愛國的行動不僅僅是舍生取義,拋頭顱灑熱血,愛國也體現(xiàn)在日常生活中且行為不分大小。做好自己的事情,干好本職工作,也是愛國。
【家風故事】
在南充市蓬安縣蘇眉生的家族里,傳承著一種家風,它不同于摹刻在板上的刻意條規(guī),也沒有死板嚴苛的說教,它如同春風細雨,潛移默化地影響著子孫。從生活到工作,從外表到心靈,蘇氏后人用自身的行動闡釋著“正直善良、努力學習、為國家為人民多作貢獻”的家風內涵。
“在您的大家族中,您認為對家風影響最大的人是誰?”
“是我的父親蘇眉生?!?月16日,記者來到蓬安縣絲綢街一棟居民小樓里,見到了蘇融,一位年過八旬的老人,他一邊擦拭父親遺像上的灰塵,一邊回答記者的提問。
蘇融是蘇眉生的三兒子。他的父親蘇眉生是蓬安中學的首屆校長。記者環(huán)顧四周,這套不足五十平方米的房間被收拾得一塵不染。兩位老人相互攙扶著,言談間目光始終沒有離開過對方。
“我是他的耳朵,他是我的腿。”老伴兒身體不好,要走路就得強打精神,由老人蘇融攙著。而蘇融耳朵背,聽人說話需要老伴兒“翻譯”,二人默契地同去、同回,重復著多年形成的習慣。
據(jù)介紹,結婚六十多年來,兩人很少吵架?!拔也粫f什么文化詞,只知道兩個人到了一起就不能再散,日子總得過下去?!碧K融共有4名子女,孩子小的時候,蘇融在外地工作,老伴兒在家教子,日子清貧但卻充實幸福。
“妻子名叫母家惠,正如她的名字一樣,賢惠善良,孝敬父母,勤儉持家,用她勤勞的雙手撫育一子三女成長。子女從小隨我妻子和父母親住在一起,言傳身教,子女們潛移默化學會了一種精神?!碧K融激動地說,“受到我父親的影響,孩子們從小就知道生活的艱辛,在學習上努力進步,在工作中認真負責,能夠在不同崗位上做出成績?!?/p>
母家惠稱,年輕的時候,納鞋底、縫補衣服,趕上農忙,還得下地干農活,挖紅薯、摘花生,一家老小都得伺候周到,雖然很累,但是活得快樂?;貞浧疬^去的歲月,兩位老人手握著手,幸福地笑了。
當日,在蘇融的家中,兩位老人坐在窗下的圓桌旁,神態(tài)安詳卻言語不多。蘇融說,在一起時間長了,對方心里怎么想的,彼此都明白,無需多言。“現(xiàn)在遇上了好世道,風平浪靜就是福?!甭牭嚼习閮哼@句話,母家惠的臉上露出了會心的微笑。
“父親胸懷‘教育救國’之志,創(chuàng)辦了興華中學。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與其他3所中學合并為蓬安中學。此后,父親將畢生精力獻給教育事業(yè),直至逝世?!碧K慧仙邊回憶邊告訴記者。
蘇融老人擦拭父親蘇眉生遺像上的灰塵
作為蘇眉生的幺女,今年已經退休二十余年的蘇慧仙,長期生活在南充,每當臨近年關的時候,她總要來到父親墓前看看,她總說,因為有父親的諄諄教誨,后輩們才這樣發(fā)憤圖強。
當年她以優(yōu)異的成績高中畢業(yè)后,因為家庭貧困,沒能讀成大學,但她從未埋怨過父親。父親在創(chuàng)辦興華中學的前兩年,將自己的薪金和家庭的積蓄,全都投入到辦學上,平時生活也十分簡樸,經常用自己微薄的工資幫助貧困學生。這讓蘇慧仙十分敬佩。
今年75歲的蘇慧仙身體硬朗,思維縝密,邏輯清晰。談及教書育人,她娓娓道來:“小時候,家中條件不是很好,但因為都是教書先生,很受當?shù)厝司粗亍男「改妇徒逃乙煤米x書,而我也一直將‘讀書、好讀書、讀好書’作為自己的信念。希望長大后,也像父母一樣,成為一名教師?!?/p>
高中畢業(yè)后,蘇慧仙被請去擔任代課教師,她把這一消息告訴父親時,父親對她說:“孩子,先做人,后教書,只有做一個合格的人,才能教出好的學生?!敝两襁@句話她還記憶猶新。
1月17日,記者在蓬安中學見到了蘇眉生的孫子蘇政。他正忙著和妻子為學生們準備晚飯,記者好奇,退休了就該享受幸福晚年了,為何還這樣不辭辛勞,每日三餐還要準備二十幾名學生的飯菜?
“我們兩個教書四十余年,舍不得離開這里呀!反正閑著也沒有事,這樣不會顯得寂寞?!碧K政說,“爺爺、父親都是教師,我感覺我就是為教育而生的。跟爺爺生活時間雖然較短,但父親對我們兄妹四人的教育,同樣秉承爺爺?shù)奶幨略瓌t。”翻看相冊,指著爺爺?shù)倪z像,蘇政心里十分懷念,但更多的是感激。他認為自己現(xiàn)在做的應該也會讓爺爺欣慰,雖然退休了,但能夠發(fā)揮自己的余熱為學生做一點力所能及的事情,蘇政感到十分滿足。
“受父親獻身教育、報效國家的影響較深,我下定決心努力學習,立志成才,報效國家。”蘇青陽老人告訴記者,目前他們大家族里有8名共產黨員,大家都在各自的崗位上認真工作,履行黨員的職責和義務。
記者聯(lián)系到蘇青陽老人的侄女蘇鐵萍時,她正在成都市龍泉驛區(qū)同安鎮(zhèn)正南社區(qū)支部準備春節(jié)活動。1978年,年僅21歲的蘇鐵萍進入到蓬安縣食品公司工作,因為表現(xiàn)出色受到領導的欣賞,慢慢地她積極向黨組織靠攏,兩年后光榮地成為一名共產黨員。工作期間,除多次被評選為先進工作者外,還多次被評為南充市“三八”紅旗手、巾幗英雄,當選為縣人大代表等。
面對這些榮譽,蘇鐵萍謙虛地說,只是做了自己應該做的事,離組織的要求還很遠。自己的這些成績離不開一個人的影響,那就是自己的爺爺。
在她的印象中,爺爺十分嚴格。爺爺喜歡讀詩詞也喜歡寫詩詞。他最喜歡的是毛主席的詩詞,常常在自己的耳邊反復誦讀。
說起爺爺,其中一件事很是感動了不少人。村里組織修建堤壩,當年已經78歲高齡的爺爺雖然年事已高,卻還主動參加,蹣跚著還在努力地搬運河壩的鵝卵石。
“爺爺沒有更多言語的直接教誨,但用自己的行動教育著我們這些后人,我們將會把這種無聲的家風一直延續(xù)下去,讓子孫后代都能成才,報效祖國,做一個有用的人?!碧K鐵萍堅定地說。(責編:陳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