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潔 劉 靜 朱荔芳
(1.濟寧醫(yī)學(xué)院 外國語學(xué)院,山東 濟寧 272067;2.濟寧醫(yī)學(xué)院 國際與交流合作部,山東 濟寧 272067)
?
中國特色詞匯英文翻譯方法及策略研究
張 潔1劉 靜1朱荔芳2
(1.濟寧醫(yī)學(xué)院 外國語學(xué)院,山東 濟寧 272067;2.濟寧醫(yī)學(xué)院 國際與交流合作部,山東 濟寧 272067)
在中國文化傳播過程中,中國特色詞匯的翻譯問題備受關(guān)注。本文提出中國特色詞匯的定義和分類,搜集各類相關(guān)書籍、報刊、雜志,列舉現(xiàn)有的中國特色詞匯的翻譯方法。提出以目的論為指導(dǎo),可以在對外宣傳工作中、對外漢語教學(xué)過程中和大學(xué)英語教學(xué)中對中國特色詞匯分別采取不同的翻譯策略。
中國特色詞匯;英文翻譯;方法;策略
在中國文化傳播過程中,中國特色詞匯的翻譯問題備受關(guān)注。中國特色詞匯是體現(xiàn)中國特有的現(xiàn)象和事物的詞匯,中國特色詞匯翻譯的準確性會影響到國際社會對中國政治、經(jīng)濟、文化等方面的正確理解。如何用英文翻譯中國特色詞匯,是研究者一直在探討的問題。
2005年以來,就有對中國特色詞匯翻譯的研究,涉及釋意論、功能對等理論、目的論、關(guān)聯(lián)理論;分析的文本有詞典、報刊、雜志、政府報告;從各角度研究該類詞翻譯方法、策略,有宏觀研究,也有的從具體的文本分析探討中國特色詞匯的翻譯方法;對中國特色詞匯的分類有經(jīng)濟、政治、文化、民生、四字格詞匯等,有的選取政治、經(jīng)濟方面詞匯作為研究對象,有的以某個時期出現(xiàn)的新詞語為研究對象;在翻譯方法上,涉及歸化、異化的研究,提出用音譯、直譯、意譯、直譯加注、音譯加注等翻譯方法。筆者認為,翻譯是一個復(fù)雜的過程,不僅涉及中西文化差異、中文和英文的差異,而且涉及到價值觀、思維差異,單獨用某種理論來解釋中國特色詞匯的翻譯策略,未免偏頗,要結(jié)合眾多理論,在不同情況下采取不同的翻譯方法,才能翻譯出更適合的譯本。
本文選取的詞匯來自國內(nèi)外權(quán)威的報刊、雜志和網(wǎng)站以及前人的研究文獻,如《中國日報》、《紐約時報》、《今日中國》、新華網(wǎng)、人民網(wǎng)、2015年清華大學(xué)出版社出版的中國日報網(wǎng)編寫的《新漢英特色詞匯詞典(第6版)》、2012年南開大學(xué)出版社出版的《漢語新詞語英譯概覽》、2014年清華大學(xué)出版社出版的《漢語文化詞匯》、2010年外語教學(xué)與研究出版社和牛津大學(xué)聯(lián)合出版的《牛津·外研社英漢漢英詞典》、2001年商務(wù)印書館出版的《新時代漢英大辭典》為主要語料,通過文獻搜集和定性分析法,給中國特色詞匯下定義并分類,分析現(xiàn)有的資料中關(guān)于中國特色詞匯的翻譯方法,然后從目的論出發(fā),給出在對外宣傳工作中、對外漢語教學(xué)過程中以及大學(xué)英語教學(xué)中對中國特色詞匯分別采取的不同策略。
(一)中國特色詞匯定義
葛傳椝在1980年最早提出了“中國英語”概念。他認為:“在舊中國和新中國,講或?qū)懹⒄Z時都有些我國所特有的東西要表達。如‘科舉’、‘翰林院’、‘五四運動’、‘賽先生’、‘德先生’、‘白話文’、‘雙百方針’、‘人民公社’、‘四個現(xiàn)代化’(imperial examinations, Hanlinyuan 或 Imperial Academy, May Fourth Movement, Mr. Science, Mr. Democracy, baihua wen 或 baihua, Two hundred policies, people’s commune, four modernizations),這些不屬于講英語民族的人所慣用的詞語,應(yīng)當稱作China English”。[1]“中國英語”的提出,有助于中國文化的傳播。葛傳椝認為,“中國英語”同加拿大英語、澳大利亞英語相同,應(yīng)該是合理存在的,那么與之相關(guān)的中國英語的表達方法也應(yīng)當合理存在。之后,其他學(xué)者也對中國英語進行了界定,普遍得到認可的為李文中的定義,他認為“中國英語是以規(guī)范英語為核心,表達中國社會文化諸領(lǐng)域特有事物,不受母語干擾和影響,通過音譯、譯借及語義再生諸手段進入英語交際,具有中國特點的詞匯、句式和語篇”。[2]
中國英語從音位層面、詞匯層面、語篇層面有其特征。葛傳椝的貢獻在于,對中國英語的闡述如下:首先,同加拿大英語、澳大利亞英語相似,中國英語是客觀的,并且會長期存在;其次,中國特有的詞匯、表達中國特有事物、使用中國英語;再次,中國英語會引起交際不暢,通過解釋才能被理解;最后,依照英語習(xí)慣用法,包括中國人使用英語,與中國英語使用不相矛盾。
中國英語的提出,在其后近10年里仿佛未引起英語界的注意,但是20世紀80年代末,葛傳椝先生所論及的翻譯方法引發(fā)了一場“漢譯西化”和“西譯漢化”的辯論。在2001年1月杜瑞清和姜亞軍發(fā)表的《近二十年“中國英語”研究評述》中提到,以當時詞典中收錄的中國特色詞(如“餃子”,“風(fēng)水”,“太極拳”,“空手道”)為例,提出中國英語詞在使用中仍處于相當混亂的狀態(tài)。這里所舉例子為“中國英語”詞匯。提出的討論“餃子”究竟是“dumpling”還是“ravioli”呢?還是用漢語拼音的“jiaozi”更為合適?如果將“餃子”譯為“dumpling”,則屬于歸化翻譯,如果譯為“jiaozi”,則屬于異化翻譯,那么這里的“jiaozi”便是中國英語詞匯。[3]是不是所有的中國英語詞匯都能被認可呢?
筆者借用“廣義的文化”和“狹義的文化”定義“中國特色詞匯”,提出“廣義中國特色詞匯”和“狹義中國特色詞匯”。廣義的中國特色詞匯是指植根于中國的,反映中國特色的各民族的詞匯。狹義的中國特色詞匯,指反映中國特色、反映中國國情、文化、思維的漢語詞匯。
對中國特色詞匯的分類,不同的學(xué)者有許多不同的看法。概括地說,其特點有:
1、獨有性。該類詞匯反映獨有的中國特色詞匯,包含事務(wù)、事情本身、情感、觀點,該類詞不存在于根植于西方文化中的其他語言,例如:古箏、燒餅、禪宗、生肖等。
2、嵌入文化內(nèi)涵。文化內(nèi)涵嵌入直接體現(xiàn)在詞匯中,例如:孝、悌、恕、勇、讓、無為、逍遙等這些詞匯反映了中國文化,體現(xiàn)了觀念、行為。
3、英語中無對等詞匯。翻譯本無完全對等,有些詞雖然有類似的表達,但不能完全反映漢語詞匯體現(xiàn)的文化內(nèi)涵,即便能找到類似詞,由于文化差異,內(nèi)涵仍然不同,例如:毛筆、硯、笙、簫、湯圓等。
(二)中國特色詞匯的分類
根據(jù)內(nèi)容不同,中國特色詞匯大致可以分為五類:政治詞匯、經(jīng)濟詞匯、科技詞匯、文體娛樂詞匯和社會現(xiàn)象詞匯。
1、政治詞匯
中國特色政治詞匯體現(xiàn)中國特有的政治制度和政治文化現(xiàn)象。例如:
表1 政治詞匯
2、經(jīng)濟詞匯
中國特色經(jīng)濟詞匯是體現(xiàn)中國特色經(jīng)濟的詞匯。例如:
表2 經(jīng)濟詞匯
3、科學(xué)技術(shù)詞匯
由于中國科學(xué)技術(shù)的發(fā)展,帶有中國特色的科技類詞匯也層出不窮。例如:
表3 科學(xué)技術(shù)詞匯
4、文化、體育、娛樂詞匯
體現(xiàn)中國特色的文化、體育、娛樂活動或現(xiàn)象的詞匯。例如:
表4 文化、體育、娛樂詞匯
5、社會現(xiàn)象詞匯
體現(xiàn)中國社會特有的現(xiàn)象。例如:
表5 社會現(xiàn)象詞匯
(一)音譯
音譯也叫作“轉(zhuǎn)寫”,就是用一種文字符號(如羅馬字母)來代替另外一種文字符號(如漢字)的翻譯過程。音譯中國特色詞匯,一種是威妥瑪拼音的使用,一種是漢語拼音的使用。威妥瑪拼音法長期以來在音譯法中占據(jù)主要地位。
例如:孔夫子 Confucius;丘正桐 Shing-Tung Yau;馬夫 mafoo;叩頭 Kowtow
1982年8月,國際標準化組織決定采用《漢語拼音方案》作為漢語羅馬字母寫法的國際標準。漢語拼音的推廣,給翻譯者帶來了極大的便利,我國的人名和地名逐漸采用漢語拼音音譯。例如:普通話 putonghua;二胡 erhu;武術(shù) wushu;風(fēng)水 fengshui
漢語拼音音譯保留了中國傳統(tǒng)特色,由于漢英兩種發(fā)音系統(tǒng)不同,要在音譯中語音完全相同是不可能的。在用漢語拼音音譯仍然不能體現(xiàn)出聲調(diào)的差異。
有時候可以同時看到用威妥瑪音譯的詞語和用漢語拼音音譯的詞語。例如:
Practitioners in Wudang, which is well-known for being a holy land in the Taoist religion, have developed the famous Taijiquan, a form of traditional Chinese shadow boxing. They have produced a 30 minute Kungfu show called Wudang: Taijin Taoism.
(Beijing Review, November 12, 2009. p23)
在該例中,“功夫”仍使用了威妥瑪拼音“Kungfu”,而“太極拳”采用了漢語拼音“Taijiquan”,“武當”使用了漢語拼音“Wudang”。
(二)音譯加注
音譯加注常用于中國特色詞匯的翻譯。先用漢語拼音轉(zhuǎn)換某詞語,再以文內(nèi)作注或文外加注的方法將該詞語中特有的文化內(nèi)涵表述出來,達到文化信息傳遞的目的。例如:“羅盤”、“八卦”。
The Chinese compass, or luopan,and the bagua, are the two major tools used in the practice of fengshui. Both are used to determine the most auspicious areas of a specific location.
The Chinese compass is made of bands of concentric rings, arranged around a magnetic needle. Luo means everything, and pan bowl. The meaning of luopan can be interpreted as the key to all the secrets of the universe.
Ba means eight and gua means trigram. The bagua is composed of an octagonal grid, whose diagrams can be read according to astronomical events. (Women of China. October 2009.p54)
音譯加注的方式,為譯文讀者提供了必要的社會文化背景信息。在翻譯中,對源語讀者來說是不言而喻或不言自明的表達方式,對目標語讀者來說并不熟悉。所以,通過漢語拼音音譯,一方面保持了中國特色詞匯的原汁原味的文化,加注的方式又給目標語讀者提供了豐富的解釋,有利于跨文化交際的實現(xiàn)。“八卦”在此音譯做“bagua”,并用英文做了解釋。事實上,在不同的語境中,“八卦”還有其他意思,比喻小道消息,或者散布小道消息的人。那么在英語中可以用“gossip”來翻譯?!睹绹鴤鹘y(tǒng)字典》(The American Heritage Dictionary of the English Language)的釋義:
gossip n. (1) trivial rumor of a personal nature (2) one who habitually engages in such talk (Davies, 1976)
《朗文》還收錄了piece of gossip(一條八卦新聞),the latest gossip(最新八卦),common gossip(熱門八卦),office gossip(辦公室八卦)等搭配(Pearson Education Limited, 2004:702)。
(三)直譯
直譯是翻譯中常見的策略。直譯既要保持原文內(nèi)容,又要保持原文風(fēng)格。在對中國特色詞匯進行直譯時,要忠實于原文內(nèi)容,忠實于原文形式,并且注重目的語的流暢性。直譯能夠較好地保持原作的語言特點和民族文化風(fēng)格,傳播中國文化。例如:下崗工人 laid-off workers;兩個文明 Two Civilizations;三角債 chain debts;經(jīng)濟發(fā)展特區(qū) special economic development zone (SEZ);非國有工業(yè) non-state industries;流動人口 floating population;菜籃子工程 vegetable basket project。
(四)直譯加注
中國特色詞匯采用直譯加注的方式并不鮮見,通常是以直譯法再現(xiàn)源語文化專有項的民族特色,輔之以注釋法消除跨文化理解上的鴻溝。如王安石一首《桂枝香·金陵懷古》,其中一句:彩舟云淡,星河鷺起,畫圖難足。許淵沖譯為:“The painted boat, In clouds afloat, Like stars in Silver River egrets fly. What a picture before the eye!”對Silver River, 許淵沖給出了注解:The Chinese name for the Milky Way。在這里如果將“銀河”譯成“Milky Way”,則很難與詩中描述的語篇語境聯(lián)系起來,很難產(chǎn)生美感。再如:“三綱五?!?( three cardinal guides and five constant virtues)作為一種行為準則,是中華民族廣泛認可的一種較高的行為準則。這種核心價值觀和倫理道德,成為人際關(guān)系和諧發(fā)展的準則,有利于維護社會秩序,也成為中國人共同普遍認同的行為準則。在評判他人時,不論是思想,還是行為,都要求以倫理道德為首,先看是否忠君愛國,是否孝敬父母,兄弟之間是否互敬互愛,朋友之間有困難是否能兩肋插刀,合作伙伴之間能否講求信譽。這些價值觀,對中華民族的價值觀,產(chǎn)生了深遠的影響。了解了三綱五常的含義,在翻譯的時候可以通過加注解釋來幫助讀者理解。例如:
Chinese women, during feudal times, were dependent; they were expected to strictly follow the “three cardinal guides”(ruler guides subjects, fater guides son and husband guides wife) and the “five constant virtues”(benevolence, righteousness, property, wisdom and fidelity)—as specified in the feudal ethical code.(Women of China. October 2009. p1)
(五)意譯
意譯是與直譯并列的主要譯法之一。譯文形式不一致,但內(nèi)容相同,這叫做意譯。意譯是指在透徹理解原文內(nèi)容的基礎(chǔ)上,根據(jù)原文的主旨大意,不作逐字逐句的翻譯,從而體現(xiàn)原作神韻的翻譯方法。意譯的特點是不拘泥于原文的文字和結(jié)構(gòu),根據(jù)具體情況,采取適當?shù)木渥咏Y(jié)構(gòu)和表達方式來傳達原文的內(nèi)涵,較好地解決了中西方文化差異和語言差異導(dǎo)致的跨文化翻譯的障礙。例如“魚米之鄉(xiāng)”:
The May 12 earthquake took Sichuan Province by surprise, decimating the “l(fā)and of abundance”. While most of the focus in this tragedy has been centered on saving lives, people are also deeply concerned about the impact of the earthquake on the country’s economy.(Beijing Review. June 5,2008)
“魚米之鄉(xiāng)”原出處:唐·王晙《清移突厥降人于南中安置疏》:“孃以繒帛之利;示以麋鹿之饒;說其魚米之鄉(xiāng);陳其畜牧之地?!薄棒~米之鄉(xiāng)”是指生產(chǎn)魚和稻米的地方,比喻肥沃的土壤,所以在這里用“l(fā)and of abundance”,這種意譯的翻譯方法能夠翻譯出改詞的內(nèi)涵。
(一)目的論翻譯的指導(dǎo)作用
在中西方翻譯史上,不同的翻譯家提出了不同的理論。傳統(tǒng)的翻譯傾向于等值論,也就是說,譯文要和原文的語義對等。無論是解釋性翻譯和修辭性翻譯Cicero,字字相對應(yīng)的圣經(jīng)翻譯和對希臘哲學(xué)著作的翻譯(意義翻譯),還有直譯意譯(John Dryden),乃至歸化異化(Schleiermacher和Lawrence Venut),尤其是E.A.Nida的功能對等,這些傳統(tǒng)經(jīng)典的理論作為翻譯的指導(dǎo)性理論,被廣大學(xué)者研究,被廣大譯者使用。[4]
“目的論”是德國功能派學(xué)者費米爾和諾德等提出來的,它形成了功能翻譯理論的主流。[5]目的論的理論基礎(chǔ)是行為理論,還有跨文化交際理論,原文中的交際符號有言語類和非言語類。翻譯的過程,也就是將這種交際符號由一種語言向另外一種語言的轉(zhuǎn)換。所以翻譯必然是有意圖的,這種有目的的人類行為,其主要目的還是實現(xiàn)跨文化交流。而翻譯行為,也是為了實現(xiàn)跨語言轉(zhuǎn)換。傳統(tǒng)的翻譯理論認為翻譯是單純的語際交換,而目的論打破了傳統(tǒng),認為翻譯要達到譯者的目的。這就給譯者帶來了巨大的提升空間。該理論指出:翻譯的目的是受眾的指向,那么受眾群體,就決定了翻譯的目的。目的論認為,翻譯是一種跨文化交際,并且是在特定的語境中進行的,這種文化的比較,應(yīng)該在宏大的文化語境中去審視。翻譯的目的是讀者的接受能力,那么接受者能否認同,就決定了該翻譯活動是否有意義。翻譯應(yīng)該根據(jù)目標群體的文化背景,對譯文的期望和交際需求,具體情況具體分析,根據(jù)不同的翻譯目的,采取靈活的翻譯策略。
目的論給翻譯中國特色詞匯帶來了指導(dǎo)意義,根據(jù)不同的目的,譯者在翻譯中國特色詞匯時可以采用不同的方法,在本文,筆者從對外宣傳目的、對外漢語教學(xué)目的和大學(xué)英語課堂教學(xué)目的等方面分別闡述如何翻譯中國特色詞匯。
(二)從目的論看中國特色詞匯翻譯策略
1、對外宣傳中的中國特色詞匯翻譯策略
對外宣傳翻譯是目的需求很強的社會活動,對外宣傳包括政治經(jīng)濟、國防科技、文化教育等的對外介紹與宣傳,翻譯的目的在于通報情況,證實事實,傳播觀點,并且加強各國之間的溝通。[6]
外宣翻譯工作最大的特點是對外性,對外宣傳工作目的明確,以傳達信息和施加影響為主。也就是說,譯文并不是向英語讀者提供文學(xué)欣賞材料,而是要在交流中起到某種效果,達到某種目的,實現(xiàn)某種功能,而漢英文化的差異決定了在翻譯的過程中不可能完全對等,這就要求譯者在了解中國文化的基礎(chǔ)上,了解何種話語符合目的語讀者期望,以什么樣的方式傳遞出去才能更便捷地讓讀者理解原文所要表達的目的。
對外宣傳工作中,五種方法需要結(jié)合使用。例如在翻譯地名時,要采用音譯的方法,以此為契機,也能達到推廣漢語拼音的作用。很多情況下不要不假思索地直接用直譯的方法,因為對外宣傳的目的是讓目的語讀者盡快接受原文所要表達的涵義,所以不要拘泥于一定要傳播漢語的語法習(xí)慣,硬用漢語的“習(xí)慣”去套目的語讀者的“心理”,會在交流初期給目的語讀者帶來被排斥的心理,有種強加的意味。一種情況,在直譯過程中,容易出現(xiàn)“中式英語”的情況,這里所提到的“中式英語”指在翻譯過程中生硬直譯,造成完全不符合目的語語法的情況,并非之前所提到的傳播中國特色文化的可被接受的“中國英語”。
例如:“雁蕩山風(fēng)景秀麗,歷史悠久,人文薈萃”,有人翻譯成“Yandangshan scenery beautiful,the history is glorious,galaxy”。“薈萃”本指草木叢生的樣子,后比喻優(yōu)秀人物或精美的東西會集、聚集,所以“人文薈萃”的意思是“有著豐富的文化底蘊”,所以翻譯成“With a beautiful scenery, the Yandang Mountain enjoys a long history and a rich culture”更為恰當。第二種情況,不了解背景文化知識,翻譯時候政治敏感度不高。例如:有些部門由于政治敏感度不高,習(xí)慣將外國投資以及港澳臺的投資統(tǒng)稱為“外資”,譯者如果直接將其翻譯為“foreign investment”,很容易讓以“形合”的操英語者認為港澳臺不屬于中國,產(chǎn)生極大的政治錯誤導(dǎo)向。因此在遇到此類情況,采用“investment from outside the mainland”比較穩(wěn)妥。第三種情況,不同版本譯文共存情況下,選擇哪種方式更能達到對外宣傳的目的。例如:福州西湖的“宛在堂”是福州乃至全閩詩人的紀念堂,400多年前由詩人傅汝州營建。但原來的譯文“Wanzai hall”,對外國友人來說僅僅是漢語拼音,完全不能了解其后的文化涵義。所以在此建議采用意譯的方式,譯為“ Memorial Hall of Fujian Poets”能夠使操英語者更加明白其涵義。
2、對外漢語教學(xué)中的中國特色詞匯翻譯策略
近年來,越來越多的外國友人到中國來學(xué)習(xí)漢語,我國也在很多國家開辦了孔子學(xué)院,教授對外漢語,傳播中國文化。對外漢語課堂教學(xué)高年級盡可能用漢語授課,能夠讓學(xué)生鍛煉聽說能力,并且在一定的語境中積累漢語詞匯。但是對低年級的學(xué)生來說,對中國特色詞匯進行英文翻譯也是必要的。所以,由于目的不同,翻譯的方法也不同。
首先,翻譯中國特色詞匯時候,人名、地名音譯為主。因為學(xué)習(xí)的語言本身就是漢語,學(xué)習(xí)本身就要學(xué)習(xí)漢語拼音,毋庸置疑,用漢語拼音翻譯人名、地名再好不過。但是對高年級的同學(xué)在做翻譯的過程中,也不能拘泥于詞匯本身的學(xué)習(xí)。例如:“秀才”,現(xiàn)在比較多見音譯成“xiucai”,但是在具體的語境中,也有更多的方法。例如:
那是趙太爺?shù)膬鹤舆M了秀才的時候,鑼聲鏜鏜地報到村里來,因為他和趙太爺原來是本家,細細的排起來他還比秀才長三輩呢。(《阿Q正傳》,p.61)
This was after Mr.Chao’s son had passed the county examination, and to the sound of the gongs, his success was announced in the village...since he belonged to the same clan as Mr.Chao, and by an exact reckoning was three generation senior to the successful candidate. (楊憲益、戴乃迭譯)[7]
在這里,“秀才”的翻譯讓學(xué)習(xí)者更容易理解。
3、大學(xué)英語教學(xué)中的中國特色詞匯翻譯策略
大學(xué)英語的教學(xué)貫穿著英語聽、說、讀、寫、譯的教學(xué),隨著大學(xué)英語教學(xué)改革不斷推進,對學(xué)生翻譯的要求也越來越高,自2013年12月,全國大學(xué)英語四六級考試將翻譯題由原來的單句翻譯改為段落漢譯英,內(nèi)容涉及中國的政治、歷史、文化。首先,學(xué)生在學(xué)習(xí)英語的時候,學(xué)習(xí)了很多的西方文化,反而對中國文化不甚了解。其次,翻譯中國與中國政治、文化、社會相關(guān)的文章,培養(yǎng)中國傳統(tǒng)文化意識,提高英語翻譯的水平,也是大學(xué)英語四六級改革的初衷。
英語的學(xué)習(xí),不僅僅為了通過考試,更重要的是通過英語這個語言載體,讓學(xué)生了解中西方文化差異,并且了解如何用英語來介紹中國的文化,將中國的文化傳播出去。所以在大學(xué)英語教學(xué)中,要通過中西方文化對比,通過介紹中國特色詞匯的英文翻譯方法,讓學(xué)生了解中西方文化差異,積累更多的英語詞匯,掌握盡可能準確表達中國特色詞匯內(nèi)涵的翻譯方法。
在大學(xué)英語課堂,講解中國特色詞匯翻譯方法時,應(yīng)采取直譯、直譯加注、直譯加意譯的方法。
例如:“六藝”可以直譯為“six arts”并且可以用后面解釋的方法將 “禮”、“樂”、“射”、“御”、“書”、“數(shù)”,i.e.,ritual,music,archery,carriage driving,calligraphy,and mathematics.借此機會讓學(xué)生積累英語詞匯。又如:“無欲則剛”可翻譯成“One is invincible because he desires for nothing and contends for nothing”。再如:
為清除社會經(jīng)濟發(fā)展中的體制問題和加強防治腐敗工作,國務(wù)院決定取消和調(diào)整314項行政審批項目。
The State Council, China’s cabinet, has decided to remove or modify 314 administrative examination and approval items in order to further clear systematic obstacles to its social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curb corruption.(Beijing Review.August 30,2012.p4)
在這里,“國務(wù)院”采用直譯加意譯的方法,分別用 “The State Council”和“China cabinet”來翻譯,一方面可以讓學(xué)生積累詞匯,另一方面可以作為導(dǎo)入向?qū)W生介紹中西文化的差異。Cabinet可以類比國務(wù)院的政治功能和行政職能。
中國特色詞匯作為中國文化推向世界的一部分,其翻譯受到很多專家學(xué)者的關(guān)注。本文通過搜集自2005年以來研究者相關(guān)的研究論文、著作,發(fā)現(xiàn)之前的研究多關(guān)注同化和異化翻譯方法。本文通過搜集相關(guān)的資料,對比分析,給出中國特色詞匯的定義。
中國特色詞匯常用音譯、音譯加注、直譯、直譯加注和意譯五種翻譯方法。通過搜集一詞多譯的情況,對比了不同譯本的區(qū)別和特色,并認為在實際翻譯中要結(jié)合不同的情況靈活采用不同的翻譯策略。
目的論的提出,給譯者提供了巨大的理論支持,翻譯不再拘泥于某種方法。翻譯是靈活的,在目的論的指導(dǎo)下,譯者可以根據(jù)不同的目的,在不同的情況下,對中國特色詞匯采用不同的翻譯方式,例如在對外宣傳工作、對外漢語教學(xué)和大學(xué)英語教學(xué)中,對中國特色詞匯的翻譯可以采用不同的策略。
[1] 葛傳椝.漫談由漢譯英問題[J].中國翻譯,1980,(3):2.
[2] 李文中.中國英語與中國式英語[J].外語教學(xué)與研究,1993,(4):19.
[3] 劉瑞清,姜亞軍.近二十年“中國英語”研究評述”[J].外語教學(xué)與研究,2001,(1):39.
[4] 崔長青.中國傳統(tǒng)語言哲學(xué)視角下的翻譯理論與方法[J].華北電力大學(xué)學(xué)報(社會科學(xué)版),2010,(2):102-104.
[5] 葉長纓.試論電影配音翻譯中文化距離的處理[J].安徽工業(yè)大學(xué)學(xué)報(社會科學(xué)版),2006,(5):90.
[6] 譚亮.試用經(jīng)濟簡明原則評析《中國的軍控、裁軍與防擴散努力》白皮書英譯文[EB/OL].http://www.docin.com/p-479201224.html,2012-11-11/2016-02-06.
[7] 鄧顯奕.從接受美學(xué)角度看《阿Q正傳》英譯本[D].上海:上海外國語大學(xué),2008.
責任編輯:周延云
A Research on the Methods and Strategies of Translating Words withChinese Characteristics in English
Zhang Jie1, Liu Jing1, Zhu Lifang2
(1. 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s, Jining Medical University, Jining 272067, China;2. Department for International Communication and Cooperation, Jining Medical University, Jining 272067, China)
In the process of cultural communication, much attention has been paid to the translation of words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The definition and classification have been given and made of words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in this paper. By collecting data from some books, newspapers and magazines, the authors have listed methods of the translating words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and compared them within the framework of the Skopos theory. Finally, suggestions are put forward for translating in the international publicity, teaching Chinese as a foreign language, and college English teaching.
words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English translation; methods; strategies
2016-10-27
2012年山東省社會科學(xué)普及與應(yīng)用重點項目“趣說公共場所英語標識語”(12-KPZC-11);2013年山東省社會科學(xué)規(guī)劃研究項目“支架式教學(xué)法在培養(yǎng)醫(yī)學(xué)院校學(xué)生英語自主學(xué)習(xí)能力中的實證研究”(13CWJJ18);2013年濟寧醫(yī)學(xué)院科研計劃項目“中國特色詞語英文翻譯規(guī)范研究”( JY2013RW010)
張潔(1983- ),女,山東泗水人,濟寧醫(yī)學(xué)院外國語學(xué)院講師,主要從事翻譯學(xué)及語用學(xué)研究。
H315.9
A
1672-335X(2017)03-011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