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池
20世紀初期的新文化運動為中國帶來了“男女平等”的思潮,伴隨著四方思潮的不斷涌入,人們對于女性的認知也發(fā)生了變化?!读加选樊媹笾械呐砸該碛徐n麗的外表、健美的體型、優(yōu)美的舞姿、出眾的才華等為主要特點,改變了過去中國女性三從四德、弱不禁風的形象。
女性形象健而美的原因分析
一、文化建構(gòu)與后殖民時代的觀點
我們分析的邏輯起點是,如同一切的文化建構(gòu),“上海故事” 的講述, 構(gòu)成了當下的日常生活實踐。正如德塞托所說,文化既是日常生活實踐的來源也是其產(chǎn)物。同樣,這種對文化實踐及其所處位置的強調(diào),也是后殖民理論視角的主要特征之一,尤其體現(xiàn)于霍米·巴巴(Bhabha,2004)運用“第三空間”和“文化雜合”等概念對后殖民社會當中文化實踐的“之間”(in-between)和“雜合”(hybrid)特性所做的闡釋。遵循這些理論概念所鋪設的路徑,我們將分析的對象看作是具有“文本”形態(tài)的文化實踐,它發(fā)生于具體的時空場所。這里的“場所”,指的不僅是《良友》得以生存的歷史時空,而且也包括 “《良友》熱”這一文化現(xiàn)象所發(fā)生的當下時空,由此構(gòu)成了上海敘事中歷史與當下、想象與實體、地方與全球的疊加與穿插。其中,“看得見的”和“看不見的”、不同文化元素與社會結(jié)構(gòu)之間的聯(lián)結(jié),恰如深嵌的掌紋,在目睹與洞察中,泄露出生命軌跡的秘密。因此,本文對風靡老上海的《良友》的文本分析,交織了對當下“《良友》熱”這一文化現(xiàn)象的考察。通過這樣的考察,我們試圖探究蘊藏在上海這座東亞的都市——這座曾經(jīng)淪為半殖民地的城市,這座被稱為中國最西化的城市——紋理之中的信息,以及從中折射出的伴隨著當下上海邁向“國際大都市”的過程中的身份焦慮和意識形態(tài)遮蔽。
二、女性形象的分析
女性始終是《良友》畫報所關注的主要對象?!读加选凡粌H以女性為其封面增添魅力,同時在內(nèi)文中經(jīng)常介紹最新的歐美時尚和國貨時裝(多是女裝)、世界各國的選美活動(世界小姐、花王等)、中外電影明星的動態(tài) (以女明星為主),而且還開設有婦女界專欄。第99期的《良友》舉辦了一次關于《良友》畫報之“標準女性”的評選活動,入選者的形象集中在一幅名為《標準女性》的招貼畫上。畫面的設計頗具匠心,圓形布局中,10位女性的頭像在外圈環(huán)繞, 在里圈則相應地加注以表示出其成功所在:“如胡蝶之名聞四海,如哈同夫人之富有巨萬,如宋太夫人之福壽全歸,有宋美齡之相夫賢德,有何香凝之藝術手腕,有林鵬俠之冒險精神,如胡木蘭之侍父盡孝, 有丁玲之文學天才,如楊秀瓊之入水能游,如鄭麗霞之舞藝超群”。在一個紛繁復雜、 新舊并存的時代,不同的生活方式,自然也帶來了不同的評判標準。萬花筒般旋轉(zhuǎn)出的10位女性,的確千姿百態(tài)。而透過這萬花筒般的景象,我們或許可以看到一位《良友》的標準女性,既要有靚麗的外表,健美的體形,優(yōu)美的舞姿,出眾的才華,還要有孝心、賢能美德;既要入得廳堂,甚至可以與男子并肩作戰(zhàn)(如林鵬俠般駕駛飛機,響應航空救國之號召),又要進得廚房,相夫教子。而為這種想象奠基的,則是編輯和作者這個基本由男性構(gòu)成的文化生產(chǎn)群體主動地以自己的方式混雜傳統(tǒng)與現(xiàn)代的意念和表達元素,以深藏著男權的視角,選“看”多元的女性名流,通過將她們贊頌為“標準”而規(guī)訓女性。這種表意策略所反映出的與傳統(tǒng)文化的“藕斷絲連”恰巧與對待東西方文化的暖昧態(tài)度相吻合。
三、人體美與健康美
而另一方面,或許一個較少受傳統(tǒng)規(guī)范束縛、敢于大膽追求自我歡愉的都市女性的誕生,也標示了在歷史塵封中艱難浮出的女性的自我意識的覺醒。兩者共同部分地構(gòu)成了《良友》中關于女性形象的曖昧文本。對女性的規(guī)訓,還突出體現(xiàn)在《良友》從創(chuàng)刊之時就一再倡揚的“美”,而這一主題也同樣充滿了中西雜合?!读加选匪瞥绲某藮|方女性的柔美之情,也有來自西方世界的“人體美”和“健康美”?!读加选吩谕瓿蓪τ凇叭梭w美”和“健康美”的闡述過程中,也完成了將女性身體從一件藝術品到一個健康美麗的載體的置換。從中似乎既有對女性主體意識的警醒的反映,也不乏將女性作為審美價值的載體而予以觀賞的客體化趨向。上海都市的發(fā)展,包含并體現(xiàn)了女性掙脫傳統(tǒng)牢籠的歷史趨勢:女子學校漸次成立,職業(yè)女性人數(shù)增加,女性進出公眾場合愈加頻繁。這些都令女性的社會角色變得更為多面。在廣為流傳的“新”青年、“新”社會、“新”教育等新詞新語中,“新女性”往往象征著那些敢于抗爭千年“封建”傳統(tǒng),融入時代進步潮流的女性。在救國救民啟蒙話語占主導地位的五四時期,“解放”了的女性只有投身到進步的集體中才能成為“新女性”。通過上述多面向的女性形象,我們或許可以看到,在男女兩性視角下的女性特定話語(愛國和現(xiàn)代性話語)。
對女性的期待和規(guī)訓,以及女性自身的追求,如模仿西方流行的裝扮、 走出傳統(tǒng)家庭領域(私域)等,同時并存、相互交織?!读加选肺谋局兴尸F(xiàn)的身處其時的時代女性們,她們既肩負著民族革命與社會實踐的重任,又承載著物質(zhì)社會中熱情與引誘的期望,同時還寄托著對真美善理想的精神追求。她們要激進革命,也要誘人奔放,還要嫻美純靜。
被寄予如此多期待的“新女性”、“摩登女郎”、“標準女性”們也促使著包含了多元社會、文化和人性元素的現(xiàn)實與理想之間展開的協(xié)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