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文|雨晨倩
柯達No.3A和No.10安斯可兩款便攜式折疊照相機(2)
圖文|雨晨倩
圖a 柯達No.3A折疊相機折疊后的正面外觀
圖b No.10安斯可相機和皮套外觀
常言道:“萬事開頭難”、“仿制容易創(chuàng)新難”,這兩句話放在世界照相機的發(fā)展史上是再貼切不過了,新機種或新機型的推出往往要冒很大的風險,歷史上曇花一現(xiàn)的照相機比比皆是。德國徠卡相機的成功可謂高端相機創(chuàng)新的典范,從開始策劃到試制出相機樣品,花費了十幾年的時間,正式推向市場后,開始并不被看好,由于相機的價格昂貴,令廣大的攝影愛好者只能望機興嘆。經(jīng)過職業(yè)攝影師的實拍試用,發(fā)現(xiàn)這種小型相機的鏡頭十分出色,可放制大幅照片,這才使徠卡相機站住了腳。但是,由于前期的研發(fā)費用和相機的制作成本很高,因此在銷售價格上始終居高不下,只有職業(yè)攝影師和有錢人才能用得起、玩得起。一直以來,徠卡相機都是高端相機和貴族相機的代名詞。有人說,在相機收藏家的藏品中如果沒有徠卡相機,就不算真正的相機收藏家。此話雖過,但不無道理,可見徠卡相機在攝影人心中的重要位置。
然而,高端相機是無法進行普及的。直到1934年,柯達公司設在德國的分公司首次推出了普及型的柯達萊丁納Ⅰ型和標準化的135暗盒及膠卷,才使徠卡相機的身價有所降低。
1888年,伊斯曼柯達公司發(fā)明了先進的膠卷和軟片這種新型的感光材料,但如何推廣應用成為現(xiàn)實問題。為此,柯達公司首先推出了30余種標準化的膠卷規(guī)格,從大眾化普及型的布朗尼方盒相機入手,以“物美價廉、廣種薄收”的營銷策略為宗旨,最終在商業(yè)上獲得了巨大成功。
大眾化普及型的布朗尼方盒式相機獲得成功后,柯達公司開始醞釀生產(chǎn)升級版的中檔照相機。根據(jù)市場調(diào)研,當時的媒體和報刊雜志都喜歡使用大尺寸的照片,并提出大尺寸照片可優(yōu)先使用這些具有吸引力的做法??逻_公司經(jīng)過十幾年的研制,終于在1903年推出了使用柯達122型膠卷的柯達No.3A大畫幅中檔便攜式折疊照相機。從該機后背上的標識就可看出,該機從1890年就開始獲有專利技術保護。柯達No.3A折疊相機的成功推出,對柯達公司相機產(chǎn)品的升級換代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上一期所介紹的使用柯達122型膠卷的柯達No.3A便攜式折疊相機推向市場后,令攝影愛好者耳目一新,大受歡迎。但是,由于前期的研發(fā)費用和該機的制造成本較高,致使該機的銷售價格令廣大攝影愛好者難以接受。經(jīng)過有力的宣傳,讓廣大攝影愛好者充分了解了這款大畫幅便攜式折疊相機的特點和優(yōu)點后,這款相機最終得到了廣大攝影愛好者和發(fā)燒友的認可。本文所介紹的兩款使用柯達122型膠卷的便攜式折疊相機,一款是柯達公司生產(chǎn)的不同形式的柯達No.3A便攜式折疊相機,另一款為美國安斯可公司生產(chǎn)的高檔便攜式折疊相機,以供參考。
與上期所介紹的原始版柯達No.3A便攜式折疊相機不同,本文所介紹的這款柯達No.3A便攜式折疊相機,完全由金屬薄板材料制成(原始版機身為木質(zhì)),相機由機芯和卷片后背兩部分組成。
圖a為該機折疊后的正面外觀。該機的外形尺寸240mm(長)×110mm(寬)×43mm(厚),兩端為圓弧形。該機全部用金屬薄板制造,因此體積比上期所介紹的木質(zhì)機身的體積略小一些。相機的一端有手提袋,袋上印有KODAK標識。從圖a可看到,該機下端為相機前蓋開啟鈕和相機的折疊金屬支架,支架上打印有KODAK字樣,支架內(nèi)側(cè)打印有該機的編號No.30868。該機的上部為相機的機芯和卷片后背的分離和鎖定機構(gòu),在相機機芯的邊緣設有一個可左右活動的金屬條,金屬條的兩端的金屬片凸出,使活動金屬條呈凹字形。相機卷片后背的邊緣設有兩個定位金屬片,定位片與卷片后背有一定的間隙,當活動金屬條兩端的凸出部分完全進入機身卷片后背的兩個定位片時,機芯即被卷片后背壓緊鎖定。向左推開機芯上的活動金屬條時可使金屬條兩端的凸出部分脫離卷片后背上的定位片,此時即可拿出相機的機芯。圖1為機芯與卷片后背的鎖定狀態(tài),圖2為機芯與卷片后背的可分離狀態(tài),圖3為相機機芯與卷片后背的分離狀態(tài)。
分離后的機芯在重新裝回卷片后背時,需先將帶有前蓋相機金屬支架的一端先行插入卷片后背,才能順利的使整個機身放入。
向上抬相機前蓋板上的前蓋開啟鈕,前蓋板可自動彈開。將前蓋板搬成與機身呈90°時,前蓋板可被機身兩側(cè)的支撐桿自動鎖住。前蓋板的中間設有金屬滑道,滑道后部設有一個較大的滑槽蓋板,滑槽蓋板通過鉸鏈(合頁)方式與鏡頭底板聯(lián)結(jié),用手捏住滑槽蓋板上的兩個小鈕向外拉,可順利的將鏡頭沿滑道拉出,這是該機在設計上的一大特點和優(yōu)點。原始版柯達No.3A折疊相機是將滑槽設在鏡頭板的底部,相機折疊時需將鏡頭推入機身內(nèi),此時的滑槽必須脫離滑道才能關閉前蓋板,再次使用時,需將鏡頭下面的滑槽對準滑道才能順利拉出。由于相機長期使用,滑槽或滑道只要產(chǎn)生微小的變形,就會使鏡頭不能從機身內(nèi)順利的拉出,這也是折疊相機的一大通病。
該機將滑槽蓋板設在滑道上,通過鉸鏈(合頁)方式將滑槽蓋板與鏡頭底板連接成一體,可徹底解決了滑槽與滑道分離帶來的問題,使操作非常方便。圖4為相機前蓋板上的鉸鏈。
將鏡頭沿滑道拉至相機蓋板前端的距離標尺∞的位置,可看到該機的全貌(圖5),在鏡頭的下面有一個較大的金屬標牌,其標識為No.3A POCKET KODAK MADE IN U.S.A. BY EASTMAN KODAK COMPANY ROCHESTER. N.Y.,表明該機由美國羅切斯特伊斯曼柯達公司制造。
該機的鏡頭為KODAR(柯達爾)3片3組結(jié)構(gòu),口徑F9,焦距為175mm,快門速度為T、B、1/25s、1/50s,共4檔。一次按壓方式,光圈調(diào)節(jié)范圍F7.9~45,共6檔(該機鏡頭外圈標識的最大口徑為F9,快門蓋板上的標識為F7.9,這是柯達早期折疊相機常用的標注方式)。
圖1 相機的機芯與卷片后背的鎖定狀態(tài)
圖2 相機的機芯和卷片后背的可分離狀態(tài)
圖3 相機的機芯與卷片后背的分離狀態(tài)
該機的取景器位于鏡頭上方,為一小型單反取景器,取景器可旋轉(zhuǎn)90°,可做橫豎畫幅取景。在鏡頭外的快門蓋板上還打印有明確的標識,表明這款柯達No.3A相機的鏡頭和快門均為柯達公司制造。圖6為該機鏡頭和快門面板上的標識。
將相機前蓋板一端的鎖定金屬條推向一側(cè),使相機的機芯和卷片后背呈分離狀態(tài),取出機芯,圖7為相機機芯的后部和卷片后背的構(gòu)造。該機實測的畫幅尺寸為82mm×140mm,打開T門,開大光圈,距離調(diào)至∞,用毛玻璃在相機邊框上觀察,可看到遠處清晰的影像,逐漸縮小光圈,可看到景深明顯變化的效果。
卷片后背上的壓片板很大,幾乎涵蓋了整個卷片后背,十分平坦的壓片板上打印有明確的標識,標識為3A POCKET KODAK和該機自1913年至1926年擁有美國專利14項的具體日期及獲海外7項專利的專利號。
該機在卷片后背上還開有在底片上供簡單書寫的窗口,如圖8所示。窗口上設有活動蓋板,書寫時可打開,寫后關閉,供書寫的金屬筆卡在鏡頭左側(cè)(圖9)。卷片后背中心的飾皮上壓印有USE FILM NOAIZZ字樣,提示該機使用柯達122型膠卷。卷片后背上只設有卷片手柄,拍攝的膠卷可直接放入卷片后背的一端,空卷片軸預先卷入一段膠卷引紙后,可放入卷片手柄一端,向外撥出卷片手柄后再推入,使卷片手柄與卷片軸咬合好即可。
圖4 打開后的相機前蓋板結(jié)構(gòu)及底部的鉸鏈
圖5 柯達No.3A折疊相機的外貌
圖6 相機鏡頭和快門面板上的標識
圖7 相機機芯的后部與卷片后背的構(gòu)造
為使卷片時減小過片阻力,在相機機芯的兩端各設有三根活動自如的細長軸,其中一根設在邊框外側(cè),為常見的導片細軸,另外兩根設在導片軸的里面,細長軸的兩端可頂住膠卷軸和卷片軸的軸擋,可減小卷片時的阻力,同時可起固定膠卷軸和卷片軸的作用,圖10為機芯兩端的三根細長軸。裝好膠卷后可把機芯放入卷片后背內(nèi)并鎖定,即可進行拍照,該機外觀十分簡潔,除卷片手柄外沒有多余的東西。
這款使用柯達122型膠卷、完全由柯達公司自行設計制造的全金屬中檔大畫幅柯達No.3A便攜式折疊相機,結(jié)構(gòu)新穎、結(jié)實耐用、制作精良,至今仍能正常工作。
柯達公司于1903年推出柯達No.3A便攜式折疊相機后,受到美國一些相機公司的關注,他們看到了該機種的發(fā)展前景,為此也開始研制使用柯達122型膠卷的便攜式折疊照相機。因為受到伊斯曼柯達公司對這款柯達No.3A原始版專利權的保護,因此不可能進行仿照,否則屬侵權行為,但可購買整機中部分結(jié)構(gòu)設計的專利。因此,必須研制使用柯達122型膠卷的新機型才能上市。下面介紹的這款美國安斯可公司研制的No.10安斯可(No.10ANSCO)便攜式高檔折疊相機就屬于這種情況,以下將介紹這款No.10安斯可便攜式折疊相機的結(jié)構(gòu)和特點,以供參考。
美國安斯可(ANSCO)公司是美國早期知名度較高的老牌相機公司之一,相機產(chǎn)品眾多,也生產(chǎn)感光材料,是柯達公司強勁的競爭對手。該公司相機的設計理念與風格和柯達公司的相機產(chǎn)品有很大的不同,因此該公司生產(chǎn)的一些有特色的精品相機,已成為收藏相機中的佳品,具有很好的研究和欣賞價值,No.10安斯可便攜式折疊相機就屬于其中的一例。
該機不像柯達公司的相機產(chǎn)品那樣,標識明確,標牌多。該機的標識只有不太顯眼的三處:一處在相機側(cè)面的手提袋上壓印有“ANSCO”字樣;第二處在機身前蓋板內(nèi)側(cè)的調(diào)焦鈕前面的金屬小標牌上,打印有“No.10安斯可MODE B”字樣;第三處是在鏡頭快門蓋板上方的黑色標牌上,標牌上部打印有快門速度值,下面打印有“ANSCO AUTOMATIC”字樣。
該機折疊后的外觀與柯達No.3A型折疊相機的外觀也不相同,該機外形為典型的方磚造型,見棱見角,題圖b為該機和牛皮套的外觀,皮套蓋內(nèi)印有“ANSCO 10”字樣,該機的外形尺寸為250mm(長)×125mm(寬)×60mm(厚),只比柯達No.3A折疊相機稍寬稍厚一些。
圖8 卷片后背上的書寫窗口
圖9 卡在鏡頭左側(cè)的書寫金屬筆
圖10 相機機芯兩端的三根細長軸
圖11 No.10安斯可相機的前蓋板
這款使用柯達122型膠卷的便攜式ANSCO折疊相機全部用優(yōu)質(zhì)木材制成(柯達No.3A相機原始版為木質(zhì)機身加金屬板制作的前蓋板和機身后背)。No.10安斯可相機與柯達No.3A相機的前蓋板的開啟方式也不相同,柯達No.3A相機的前蓋板為豎向開啟,而No.10安斯可相機的前蓋板為橫向開啟方式。
No.10安斯可折疊式相機的前蓋板開啟鈕位于機頂中心的前部,按下此鈕,機身前蓋板可自行彈開一個角度,將前蓋板搬成與機身呈90°時,可由兩側(cè)的金屬支撐桿自動鎖定。
圖11所示為No.10安斯可折疊相機的前蓋板,可看到厚度達8mm的前蓋板非常漂亮,用優(yōu)質(zhì)的核桃芯木經(jīng)拋光處理制成,前蓋板面積寬大,尺寸為155mm×115mm,由兩側(cè)的金屬支架支撐,十分牢靠。前蓋板的右上角(面對相機)為小型單反取景器,它的左邊為距離標尺,貫穿前蓋板中心的是金屬滑道,滑道較窄,寬度僅為16mm,滑道上設有距離指針,滑道左側(cè)為調(diào)焦鈕和No.10安斯可金屬標牌。
該機鏡頭下面設有一個活動小搖把,向左轉(zhuǎn)可鎖定鏡頭,再向右轉(zhuǎn)90°可把鏡頭從機身內(nèi)沿滑道拉出,搖把下面有一個帶圓孔的小彈簧片,前蓋板上的滑道最前端設有一個金屬片小鉤,當鏡頭拉至滑道最前端時,小搖把下面的小彈簧片上的圓孔可套住滑道上的小鉤,此時可將小搖把左轉(zhuǎn)90°使鏡頭底座與滑道壓緊固定,其目的是在相機仰、俯、拍照時可防止由于皮腔在滑道上自行滑動回縮,造成拍攝失敗。圖12為鏡頭下面的小搖把。圖14所示狀態(tài)還不是開始拍攝的狀態(tài),從滑道上的距離指針來看,該指針并沒有指向∞的位置,此時可轉(zhuǎn)動調(diào)焦鈕,使滑道向前伸出,直到滑道上的指針移到距離標尺100(即∞)的位置停止,此時才是鏡頭的焦點位置,打開相機后蓋,開啟T門,用毛玻璃在邊框上觀察,可看到遠處清晰的影像。這時滑道已經(jīng)向前移出前蓋板35mm(圖13),鏡頭繼續(xù)前移至該機的最近拍攝距離2m時,滑道已移出前蓋板50mm(圖14),這也是滑道的最大伸長狀態(tài)。
這款使用柯達122型膠卷的大畫幅No.10安斯可折疊式相機,配備有早期經(jīng)典的一次按壓式全速快門,快門速度有T、B、1/100s、1/50s、1/25s、1/5s、1/2s、1s,共8檔。雖然該機已有近百年的歷史,但各檔快門速度依然很準確,該機鏡頭十分潔凈,焦距約為180mm,為4片2組高素質(zhì)鏡頭,鏡頭外圈鍍有金黃色鍍層,和鍍有金黃色的快門金屬蓋板上的金黃色融為一體,非常美觀。該機鏡頭可以上下、左右移動,該機的光圈范圍是F4、F8、F16、F32、F64、F128,共6檔。該機鏡頭由美國羅切斯特勿倫賽克光學公司制造,Wollensak optical Co. ROCHESTEY. N. Y. U.S.A.。
該機為全木質(zhì)結(jié)構(gòu),用材十分考究,制作精良,結(jié)構(gòu)合理,外觀豪華、典雅、大方,相機的所有金屬零件的電鍍層依然閃閃發(fā)亮,與棕紅色的拋光前蓋板和金黃色的快門蓋板構(gòu)成一個漂亮的組合體,因此具有很好的觀賞效果。
該機的后蓋開啟方式也比較特別,開后蓋前需先將前蓋板打開,后蓋的開啟鈕位于機頂中心內(nèi)側(cè)的前部,向外撥動這個開啟鈕,才能將后蓋打開,這種方式顯然不如柯達No.3A相機后蓋的開啟方式方便。
圖12 鏡頭下面的小搖把
圖13 距離指針在∞時,滑道滑出前蓋板的位置
圖14 在距離指針為2m時,滑道滑出前蓋板位置
圖15 No.10安斯可相機的后部結(jié)構(gòu)
圖15為No.10安斯可相機的后部結(jié)構(gòu)。在后蓋板上刻有相機編號和獲準的專利號。實測的畫幅尺寸為82mm×140mm。
關閉相機前蓋板時,需要先將鏡頭推入機身內(nèi),鏡頭底部的滑槽與滑道呈分離狀態(tài)后,此時可關閉前蓋板。
以柯達No.3A便攜式折疊相機為蘭本,柯達公司和安斯可相機公司推出了各具特色的使用柯達122型膠卷的便攜式折疊相機的新機型,說明1903年推出的柯達No.3A原始版的設計是非常成功的,其成功的主要原因是大畫幅(82mm×140mm)、便攜式和高素質(zhì)4片2組鏡頭。高端相機的成功需要冒很大的風險,普及型相機的創(chuàng)新發(fā)展同樣艱難坎坷,伊斯曼柯達公司走了一條創(chuàng)新之路才歷經(jīng)百年而不衰。作為早期的中檔大畫幅便攜式折疊相機,柯達No.3A成為成功的典范之一。因此柯達No.3A系列中的許多精品相機已成為收藏相機中的佳品,具有很好的研究價值和欣賞收藏價值。 (待續(x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