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炳新
在紅極一時的合唱《感覺身體被掏空》里,那句“累得像條狗”不知引發(fā)了多少人的強烈共鳴。想想也是,眼下各式“狗”熱翻天:高中狗、大學狗、考研狗、上班狗、銷售狗、IT狗……
這是一個全民皆“狗”的時代,自稱“狗”已成為一種潮流。
國人稱“狗”古已有之,在中國,“狗”文化源遠流長。
孔子周游列國來到鄭國時,在東門和弟子走散了。鄭國人看見孔子就說:“東門那里站著一個人,一副疲憊倒霉的樣子,真像喪家之狗呀。”孔子聽了,笑著說:“他說我像喪家之狗,那可真是說得對、說得好?。 笨梢?,早在一千多年前,孔圣人就對稱“狗”欣欣然了。
“狗”成為當代社會的一種普遍自稱,源于人們的自黑心理。所謂自黑即自我貶低,自我貶低到自損的程度方可稱為“黑”,或者說,自黑是一種深度自嘲。
人都是渴望獲得肯定的,但很多時候,我們純美的思想和嚴酷的現(xiàn)實一經(jīng)接觸便潰不成軍。這時,我們便喜歡“黑”自己一把,并借機排解一下內心的苦悶。
或者,我們身邊不乏損友,盡管情誼不淺,可是那張嘴非常毒辣,黑起人來體無完膚。這時,我們不妨先行自黑,黑它個昏天暗地,讓他人無處可黑。就這一點來說,自黑也是一種自我保護機制。
自黑能讓自己釋然,能給別人帶來快樂,是一種幽默。我的嘴這么毒卻只向我自己開炮,這是一種涵養(yǎng)。當自黑成為一種時尚,稱“狗”已不足為奇。能自黑,方從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