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佳莉
摘要:外語教學離不開對語言技能的操練與對語言系統(tǒng)的運用。目前在我國英語教學中積累系統(tǒng)的語言知識并鍛煉學生的語言技能是課堂活動的重要目標,這也是較為高效地實現二語習得必不可少的環(huán)節(jié)。本文從技能與系統(tǒng)模式的視角,對英語課堂中的話語進行分析, 并提出優(yōu)化課堂教學模式的有效策略,以促進該模式下教學質量的提升。
關鍵詞:技能與系統(tǒng)模式;課堂話語;糾錯方式;建構模式;策略
一、技能與系統(tǒng)模式下的課堂話語性質
在技能與系統(tǒng)模式實施過程中,英語教師幫助學生構建兩方面的知識體系,一方面是包括聽說讀寫為主的語言技能,另一方面則是語音、語法、詞匯、語篇的整體結構的語言系統(tǒng)?!队⒄Z課程標準》指出:掌握語言技能是語言學習的主要目的,語言技能是構成語言交際能力的重要組成部分。這四種主要的技能運用可以歸納為兩類,其中聽與讀是輸入信息的技能,而說與寫是輸出信息的技能。另外作為語言的要素,語音、語法、詞匯、語篇的正確理解和熟悉掌握是檢驗和衡量學習英語效果的重要標志之一。
從互動特性來看技能與系統(tǒng)模式,師生間交流通過I-R-F過程來實現。在互動的過程中教師適當采取策略引導學生思考應該用何種正確的方式來進行表達,一般情況下首先教師會提出展示性問題即已知信息類問題,其目的在于引導學生產出教師心目中已經生成的答案。與此同時,教師和學生的課堂用語都許盡量規(guī)范化,以某種社會普遍約定俗稱的模式進行互動。為了使技能與系統(tǒng)模式達到理想的效果,教師的課堂話語應該符合這一模式獨有的特征,使學生掌握語言技能和構建語言系統(tǒng)。因此,在該模式下英語教師需熟練引導反饋學生語言形式上的準確性輸出。
二、技能與系統(tǒng)模式下的課堂實例及反思
英語課堂教學中,對技能的操練和系統(tǒng)的運用是提高學生英語水平必不可少的組成部分,在課堂當中如何正確合理運用技能與系統(tǒng)模式是對教師必備的要求。接下來是該模式運用的片段,從模式特性與課程目標來進行分析,進一步針對有效和無效模式運用進行反思。
(一)有效模式運用
T: Can you say something about our future life according to these pictures?
S1: There will be more high skyscrapers in the city.
T: Yes, beautiful sentence. But you didnt use passive form. Could you try it again?
S1: More skyscrapers will be built in the city.
T: Excellent. OK, what about this one?
S2: I think in the future, the earth will be attack.
T: Attacked.
1. 糾錯方式——直接糾錯主導
此課堂片段中教師與學生進行了有效互動,并且針對回答都提供了糾錯。第一位學生答道:There will be more high skyscrapers in the city,緊接著教師直接指出了學生未用被動句型。第二位學生的回答是:I think in the future, the earth will be attack,教師根據對學生本人水平的了解采用的糾錯方式是直接糾錯,即直接指出學生回答中的錯誤并主動提供正確形式。從糾錯方式的特征看,教師在該片段的課堂糾錯致力于較為高效地實現語言輸出的準確性,希望學生在較短時間內達到產出準確性極高的目標語言,因此較好地實現了技能與系統(tǒng)模式的目標。
2. 問題類型——展示性問題主導
這一課堂片段是要求學生把指定的內容跟目標形式相互結合,從而產出具有被動意義的句子。依據兩種問題類型劃分的標準,展示性問題大多指向知識的記憶和理解等較低認知層次思維活動,而參考性問題需要學生運用所學知識進行分析、推理、歸納、概括等較高認知層次思維活動(徐立群,2010)。在這個課堂片段中教師所使用的展示性問題并不是機械的信息再現,而是將圖片上的信息轉化為目標言語,實際上在該模式中使用展示性問題能幫助教師了解學生對語言知識掌握的程度,更易于輸出形式正確的目標話語。
3. 反饋特征——重形式輕內容
以語法課為主的課堂教學中,教師使用的反饋語多對學生語法規(guī)則運用正誤來作出回應,關注形式上的正確與否,而非內容上的意義與否,技能與系統(tǒng)模式下的反饋話語特征之一就是對學生回答形式上的回饋要遠多于內容上探索。當學生的回答在語言基本形式上出現錯誤時教師沒有忽視形式錯誤,實際上這種反饋語不是交際上的對話,是對語言表達形式的糾正從而達到正確輸出的效果。
(二)模式運用偏差
T: When will he leave for Xiamen? S: He will leave Xiamen in the near future.
T: Do you know what does “l(fā)eave for” mean? “Leave for Xiamen”, what does it mean?
S: It means that he is going to Xiamen. T: Yes! What about “l(fā)eaving Xiamen”?
S: I think that maybe he wants to go to Xiamen in the near future. T: What about “l(fā)eave Xiamen”?
S: (in silence). T: “Leave Xiamen” without “for”. S: It means that he is going to some other place.
1. 反饋方式——誘導
在技能與系統(tǒng)模式下,教師反饋的一大特征是對學生的錯誤表達進行直接糾錯或者請求澄清,而此教學片段里能夠很明顯地看出教師一直在嘗試運用誘導進行糾錯。在短短的一部分教學片段中教師的話語包括了五個疑問句。而且教師在提問時對leave和leave for反復變形、反復交替,這樣容易造成學生對問題產生困惑,不能理解教師一系列問題的目的??傮w而言,教師話語目的性和針對性不強。在一系列誘導后,雖然學生對于leave Xiamen提供了正確的理解:he is going to some other place,但也無法斷定他已經對目標語言掌握透徹。
2. 建構模式——缺乏支架搭建
模范支架的設置可以使學生學到的知識得到進一步的深入和提高,這正是符合了維果斯基的“最近發(fā)展區(qū)”思想,使學生這一認識主體以已有的知識和經驗為基礎進行主建構, 它強調個體的主動性在建構認知結構過程中的關鍵作用(崔艷波、馮克東,2011)。此片段中師生交流沒有針對學生的錯誤進行有效搭建支架,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是較為無效的,而且?guī)熒g始終存在一種無形的隔閡,一來一往的問答較為單一無趣。應搭建促進師生互動多樣性和有效性的支架,而非僅僅通過連續(xù)提問的方式讓學生做到自我內省。
三、優(yōu)化技能與系統(tǒng)模式下的教師策略
(一)考慮學生認知水平
教師在提問、評估和反饋等過程中,應結合學生實際的英語水平搭建支架。搭建支架具有多種優(yōu)點,比如提供清楚的方向,呈清目標,讓學生從事任務學習,對明確的期盼給出評價,指示有價值的資源,而且不僅“支架” 提高效率,減少不確定、 驚訝和失望因素,還產生動力(Starr&Linda,2002)。支架建構可通過:提供例子(給予學生類似的例子幫助學生產出正確預言);重構話語(教師以另一種語言表達方式來重述學生的話語);擴展話語(延伸學習者的課堂話語)。
(二)關注自身言語輸出
技能與系統(tǒng)模式最顯著的目標在于學生能夠輸出形式正確的目標語言,此時教師作為課堂活動的建構者、組織者、信息提供者等多重身份應當在課堂語言中注重自身正確性,言語簡潔清晰。因此教師在幫助學生改正語言錯誤的同時要為全班提供正確的目標語輸入。
(三)直接糾錯與澄清請求相結合
直接糾錯能較為高效地實現準確語言形式的輸出,相比交際語義更加關注形式規(guī)范化。澄清請求則要求教師不那么直接明了地指出學生錯誤。這兩種反饋的方式應在技能與系統(tǒng)模式運用中進行平衡,可選擇交替使用,這樣既不會使糾錯顯得太過直接也不會嚴重打擊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四、結束語
英語課堂中,技能與系統(tǒng)模式的有效性體現在師生互動的特征與實現目標能夠做到互相匹配。要求教師能夠巧妙地進行直接糾錯和澄清請求,適時提出展示型問題,反饋時做到關注語言形式表達。在日常教學中需要通過不斷實踐與積累來掌握優(yōu)化該模式的策略,使學生有效提高英語語言技能和靈活運用英語語言系統(tǒng)。
參考文獻:
[1]Starr, Linda. Teaching the American Revolution: Scaffolding to success. Education World: Curriculum Page. Retrieved October 17,2002
[2]徐立群,“英語課堂教師提問類型的調查與分析”,《外語教學》2010年第3期,第60-65頁。
[3]崔艷波、馮克東,“支架理論在高中英語語法教學中的應用”,《外語教學》2011年第9期,第70-78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