區(qū)錦釗
摘 要:為了有效的探索人工濕地公園植物種植的全新模式,本文詳細的實測了整個濕地公園,并進行了相關的問卷調查,得出了人工濕地公園與天然濕地公園在植物種植上的區(qū)別,而且還詳細分析現階段人工濕地公園植物種植的現狀和存在的問題,主要針對現階段植物層次結構生硬、種類選擇不恰當、人工痕跡明顯和管養(yǎng)困難等問題,針對濕地公園水體的不同位置提出了四類植物種植設計模式,觀花植物種植模式、浮島種植模式、灘涂種植模式和沿岸種植模式是最為主要的植物種植設計模式。
關鍵詞:人工濕地公園;濕地植物;種植模式;種植設計
近年來隨著我國社會的快速發(fā)展,人們也逐漸增強了保護水資源的意識。由于人工濕地公園的景觀比較優(yōu)美,而且人工濕地公園非常注重利用和保護水體,所以受到了社會大眾的廣泛推崇,已經成為了近年來我國公園建設的熱點。在設計人工施工公園的過程中,景觀的效果、水質的保護及管養(yǎng)投入在很大程度上來說會受到濕地植物和種植搭配模式的影響。本文分別選取了天然濕地公園和人工濕地公園作為研究對象,詳細的對比分析了植物景觀的現狀情況,詳細的分析了現階段我國人工濕地公園植物種植設計方面存在的主要問題,而且提出了較為合理的植物種植設計模式,在實踐中不斷探索出人工濕地公園植物種植的新模式,希望我國人工濕地公園能夠得到更好的發(fā)展。
一、研究方法
本文選取了代表性較強的2個天然濕地公園(云南騰沖濕地公園和杭州西溪濕地公園)和2個人工濕地公園(重慶觀音塘濕地公園和重慶彩云湖濕地公園),對比研究它們之間的差別。在2014-29015年,通過開展數據收集、濕地測量及問卷調查等方法,詳細的比較分析了當前濕地公園植物種植模式上存在的主要問題?,F階段濕地公園建設按照設計方法和建設條件可以分為天然濕地和人工濕地兩種。一般來說天然濕地公園建設選取濕地的資源較好,可以進行分區(qū)整合、道路規(guī)劃和建筑建造,只需要整合景觀資源。天然濕地公園的植物種類和林木層次都經過自然演化和生態(tài)淘汰,和當地環(huán)境特征非常符合,而且還有利于保護當地的水源。公園建設最大限度的保留天然濕地景觀風貌,盡量不破壞原有的景觀和植被,更好地保護現有濕地景觀和生態(tài)環(huán)境是建設的主要目的,在有效保護的基礎上加以開發(fā)利用,這樣就可以創(chuàng)造更好的景觀效益、生態(tài)效益、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但是相對來說人工濕地公園建設的基地條件就較差,主要就是對現階段的污染水源或者水質較差的水體進行水體凈化,其次就是改善當地的景觀。建設人工濕地的主要目的就是保護水體以及改善當地的景觀,改變原有水體的平面構成形態(tài)、土質條件和植被狀況,而且對植物種類、種植搭配以及水體凈化能力等方面也有非常高的要求。
二、調查結果
本文收集了4個濕地公園的數據資料并進行了實地測量,而且還在濕地公園隨機選取了40人進行了問卷調查,全部收回了所有的問卷。對4個濕地公園滿意度及存在問題的問卷調查詳細情況如下:
三、存在問題
根據本文的調查結果分析可以看出,天然的濕地公園依托自然形成的植被資源,基本上沒有做大規(guī)模的修改。因為天然濕地公園具有豐富的植被資源,植物種植形式比較優(yōu)美,而且花卉景觀良好,所以受到了廣大群眾的推崇。雖然人工濕地的植物種植模式是模擬的自然種植形態(tài),但是人工痕跡比較重,而且形式非常單一。當前人工濕地公園現有植物種植模式主要有兩種,第一種就是模擬自然植物層次,沿著岸線進行喬灌草式種植;第二種就是凈化水體,選取凈水能力較強的植物,采用種植池式規(guī)則栽種。雖然模擬自然的種植模式注意了層次搭配,但是結構比較生硬,而且植物層間沒有密切的聯(lián)系。更重要的是浮島的設計和處理人工痕跡非常顯而易見。在選擇植物的時候常常選用易蔓延的植物種類,非常容易造成嚴重的水面覆蓋現象,這樣一方面就非常容易形成水體富營養(yǎng)化,帶來視覺污染,而且另一方面又增加了管養(yǎng)的難度,明顯增加了養(yǎng)護成本。與此同時觀花類水生植物的品種較少,適用范圍比較狹窄,景觀效果和季節(jié)變化效果較差,觀賞性非常差。
四、人工濕地公園植物種植設計模式建議
1.浮島種植模式。浮床種植池栽種水生植物模式是人工浮島常用的種植模式,由于處在比較特殊的地理位置,清理和修剪浮床上的植物非常不便利,所以應該盡可能的選擇常綠低矮、根系比較發(fā)達、不容易倒伏、不需采割的植物種類。此外還可以適當的選擇甸旬生長的植物,這樣就可以遮蔽浮床,掩飾人工痕跡,使浮島效果更加自然,能更好和環(huán)境融為一體。浮床種植池限制了植物的生長范圍,有效避免了植物無限制蔓延污染水面。萍蓬草、血草、銅錢草、狐尾藻及旱傘草等是最常使用的植物。
2.沿岸種植模式。沿岸種植模式主要適用于水體邊緣岸線地帶。在種植植物的過程中應高度重視、灌、草、水生植物的多層次搭配,但是應該以草本水生植物為主。這樣就能在景觀上構成豐富多變的景觀層次和景深效果,更重要的是還能為水生動物和鳥類提供半陰水生環(huán)境、棲息地和覓食場所,從而可以為濕地生物的多樣性奠定堅實的基礎。為了有效降低管養(yǎng)的成本,而且便于養(yǎng)護,所以應該選擇不容易擴張的植物種類,推薦植物主要有喬木層:水杉、池杉、水松等,灌木層:夾竹桃、木模、紅葉李等;地被:云南黃馨、桅子花、八仙花等。
3.觀花植物種植模式。觀花植物種植模式主要適用于重要景觀節(jié)點,開敞空間處。多種觀花觀葉植物是最常使用的種植模式,而且注重高低錯落搭配,在水中和岸線邊成片成帶布置,這樣就可以構成視線焦點,形成特色花叢或花甸式觀花景觀。這類種植模式注重花開時的集群效應,為了重點突出觀花效果,選擇的花卉類植物的花色必須艷麗,而且色彩要豐富,開花也要密集,更重要的是花型要大。與此同時觀花類植物生長需要充足的陽光照射,所以在選擇植物和搭配的時候盡量不選擇上層喬木,因為上層需要較強光照條件,盡可能的選擇下層觀花草本和水生花卉類植物。
五、結語
人工濕地公園具有很強的敏感性,濕地一旦遭到破壞,城市的可持續(xù)發(fā)展就會受到嚴重的影響。盡管現階段我國的人工濕地植物種植仍然存在著一些不足,但是只要認真分析問題產生的問題,提出針對性的應對措施,這樣就能有效避免不良問題的出現,更好的保護當前城市人工濕地公園,更重要的是還能充分發(fā)揮人工濕地的觀賞價值。
參考文獻:
[1]馬靜. 人工濕地公園植物種植存在問題及建議[J]. 黑龍江農業(yè)科學,2016,(12):78-81.
[2]寧靜,魯敏,裴翡翡,許健. 人工濕地植物受污水脅迫存在的問題與解決對策[J]. 山東建筑大學學報,2011,(02):149-152.
[3]王霞. 淺談汾河景區(qū)人工濕地公園的植物應用[J]. 山西林業(yè)科技,2009,(04):47-48+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