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民鋼
“懸壺”指行醫(yī)。
《后漢書》上有一則故事:說汝南地方有個人名叫費長房,曾當(dāng)過“市場管理員”。一次,他發(fā)現(xiàn)市場上有個賣藥的老翁,在攤前掛著一壺,等每天收市時,便跳到壺里去。市場上的人們看不見,費長房站在樓上卻看得一清二楚。他很好奇,便去請教老翁,老先生請他一起入壺,只見里面玉堂嚴整華麗,美酒佳肴充盈。費于是就跟著老翁修行,后來成了半仙。這便是“懸壺”的典故。
那么,老翁懸的究竟是什么“壺”?查詞典辭書,大都語焉不詳,于是很多人便按著自己的常識來理解,把“壺”當(dāng)成了水壺、茶壺,有本帶畫兒的成語故事里還專門在“壺公”的攤前畫了真模實樣的水壺。這實在是想歪了。其實,這里的壺,既不是水壺,也不是茶壺,而是葫蘆。
壺怎么會跟葫蘆沾上親呢?原來,古代本沒有壺,裝水盛漿,用的就是葫蘆。后來有了陶器,也便模仿著自然界的葫蘆做成裝水的壺,當(dāng)然這壺模仿的不是我們常見的細腰葫蘆,而是可以做成瓢的那種葫蘆。再后來又有了銅器,銅器便又仿著陶器做成了銅壺。如果我們細看商周時代的壺,不就像個大葫蘆嗎?只是多了個提把,壺身上多了些花紋而已。先民創(chuàng)造文字時,自然界的葫蘆和人們創(chuàng)造的陶壺(或者銅壺)已經(jīng)一同存在于世界上了。于是,人們便分別為它們各造了一個字,自然界的葫蘆,寫作“瓠”,也可以寫作葫蘆,人工創(chuàng)造的葫蘆寫作“壺”。不過,有時兩者也通用,就像我們上面故事里說的“壺”,實際上就是自然界的瓠。裝藥的葫蘆一直到我們今天的語言里還在出現(xiàn),人們不是常說“不知葫蘆里賣的什么藥”嗎?此葫蘆即那壺也。
(選自《咬文嚼字》合訂本卷一,有改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