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唐朝是中國歷史上國力最為強盛的大一統(tǒng)國家之一,政治經(jīng)濟文化高度繁榮,各行各業(yè)不斷發(fā)展,人們開始重視生活品質(zhì)的改善,茶葉正是在唐朝成為了人們的日常飲品。同時詩歌在唐朝發(fā)展到了頂峰,隨著詠物詩的出現(xiàn)、完善,文人開始吟詠身邊各種具有審美價值的物品,并寄情于所詠之物中。隨著時間流逝,后人已無法再見唐朝時的茶文化,但可以通過唐詩,去了解、去感受。
關(guān)鍵詞:唐詩;茶道
作者簡介:王璐琦,華南師范大學文學院漢語言文學師范專業(yè)2014級。
[中圖分類號]:I20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7)-17-0-03
茶、咖啡、可可可以說是世界上三大飲料。中國很早就有茶樹,很多學者認為茶葉起源于中國,飲茶也是由中國人開創(chuàng)的。雖然這一說法還有爭議,但中國確實很早就有關(guān)于“茶”的記載,《神農(nóng)百草經(jīng)》有“神農(nóng)嘗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荼而解之”之說,只不過那時茶葉只是作藥用。經(jīng)過漢、三國、兩晉南北朝的發(fā)展,到唐朝時,茶逐漸成為人們?nèi)粘I钪械囊环N飲品。上至王公貴族,下至走卒販夫,都把飲茶當作一種風尚。詩作為唐朝主要的文學形式之一,數(shù)量多,內(nèi)容廣泛,其中就有許多詠茶詩。本文主要通過對唐詩中唐朝名茶種類、飲茶方式、茶具和茶葉功效四個方面進行論述,試圖能初步對唐詩中與“茶”有關(guān)的詩做一個分析,以此來了解唐朝的茶道。
一、“茶”詩發(fā)展概述
唐王朝建立于公元618年,歷經(jīng)289年,共21位皇帝,前期在幾位皇帝的統(tǒng)治下,開創(chuàng)了貞觀之治和開元盛世,是中國歷史上的強盛“大一統(tǒng)”王朝之一。政治上統(tǒng)治者勵精圖治,廣開言路,征用賢才;經(jīng)濟上,農(nóng)業(yè)、手工業(yè)發(fā)展,尤其是唐后期,南方的手工業(yè)大幅進步;文化上,文化氛圍較為寬松,文化多元化發(fā)展,詩歌在唐朝達到頂峰,南北文化、少數(shù)民族和中原文化、外來文化和中華文化進一步交流;軍事上,實力強,滅突厥收吐蕃,少數(shù)民族稱天子為“天可汗”。
各個方面的因素,促使人民物質(zhì)生活、精神生活不斷豐富,人民的生活水平不斷提高,因此人們對茶葉的使用也不再是僅僅作為藥用,而是經(jīng)過烘焙等等技藝,改善了茶葉的口感,使茶成為一種風靡世界的飲料,還用茶葉制作出了其他食品。茶葉發(fā)揮了越來越多的作用,逐漸成為人們?nèi)粘I畈豢苫蛉钡臇|西,文人還把飲茶當作風雅之事,自然在文學作品中,茶就越來越常出現(xiàn)。據(jù)學者統(tǒng)計,《全唐詩》五萬多首詩里,有接近600首與“茶”有關(guān)的詩,內(nèi)容涉及茶葉的各個方面。
初唐時期,并沒有詠茶詩或詩中出現(xiàn)“茶”的詩,這應(yīng)該與初唐時期社會經(jīng)濟、文化背景有關(guān)。初唐時期主要是穩(wěn)定統(tǒng)治、恢復生產(chǎn),百姓需要休養(yǎng)生息,因此飲茶這種在滿足基本生活需要之外的活動,暫時沒有取得明顯發(fā)展。再加上詩歌還沒有發(fā)展到一定階段,因此無論是從詩作數(shù)量還是內(nèi)容、思想都還較不成熟。
值得注意的是,何曉芳在其碩士論文《唐代茶文化探析——以唐代茶詩為中心的研究》[1]中,提出初唐時期駱賓王的《疇昔篇》中,“茹荼空有嘆,懷橘獨傷心”一句運用了“茶”的意向。雖然在陸羽將“荼”減筆畫成“茶”之前,有的文章中確實用“荼”來表示“茶”,但是在《疇昔篇》中,作者應(yīng)是用了“荼”的本義——苦菜來表示遭受苦難,和“茶”沒有關(guān)系。
盛唐時期,從數(shù)量上來看,詠茶詩有33首,雖有增長,但詠茶詩真正進入蓬勃發(fā)展階段,還是在中晚唐時期。因為經(jīng)過前期發(fā)展,飲茶漸漸成為習慣,茶葉的沖泡、飲用方式不斷創(chuàng)新,文人才有更多內(nèi)容可寫。中晚唐時期寫詠茶詩的大致有兩部分人,一部分是當時的文人墨客,另一部分是寺廟里的詩僧。因為文人把飲茶當作一種風雅韻事,就和飲酒一樣,里面蘊涵了許多熱盛哲理。而僧人因為身處寺廟,寫的詠茶詩大多包含佛理,因此唐代的詠茶詩蘊含了儒釋道三家思想。
二、茶詩中的茶葉種類
通過對《全唐詩》中詠茶詩的分析,這些詩中提到的名茶產(chǎn)地大約集中在五個地方,分別是巴蜀一帶、江南一帶、湖北、湖南和福建,即中國南方地區(qū),大致與今天的茶葉主產(chǎn)地相同。這主要是因為茶樹的獨特生長環(huán)境使得茶葉產(chǎn)地集中在南方。沈括在《夢溪筆談》中也說到:“古人論茶,唯有陽羨(江蘇宜興)、顧諸(浙江長興)、天柱、蒙頂(四川雅安)之類?!钡窃谖湓獾摹督蛄核虏尚虏枧c幕中諸公遍賞,芳香尤異,因題四韻兼呈陸郎中》“靈州碧巖下,荑英出散芳”一句中提到的“靈州”,即今寧夏靈武縣,卻是與今天大相徑庭,現(xiàn)在寧夏靈武縣氣候干燥,特產(chǎn)是大棗,這從側(cè)面印證了氣候環(huán)境的變遷,說明了在唐朝可能靈武縣的氣候條件茶樹可以生長。
經(jīng)過科學家研究發(fā)現(xiàn),茶樹的原產(chǎn)地是我國西南山區(qū)。在早期文獻中,就有蜀地向皇室進貢蒙頂茶的記載。在《全唐詩》中,也有很多詩中描寫了產(chǎn)自巴蜀的茶,例如紫芽茶、崖柏茶、蒙頂茶、烏觜茶、九華英、綠昌明等。張籍的《和韋開州盛山十二首之九一茶嶺》中“紫芽連白蕊,初向嶺頭生”一句,就出現(xiàn)了紫芽茶。蒙頂茶產(chǎn)于四川雅安的蒙山之頂,由此得名。蒙頂茶是我國傳統(tǒng)名茶中的珍品,從唐代到清代一千多年中,一直都是帝王貢茶,到現(xiàn)在仍然是當?shù)孛?。鄭谷在《蜀中三首·其二》中寫到:“蒙頂茶畦千點露,浣花殘紙一溪春”。
江南一帶的茶在唐詩中最常出現(xiàn),例如浙江的紫筍茶、陽羨茶、剡溪茗、天目山茶、方山茶,安徽的天柱茶和鴉山茶。紫筍茶、陽羨茶在唐朝都是作為貢茶。紫筍茶產(chǎn)自浙江省湖州市長興縣水口鄉(xiāng)顧渚山一帶,茶芽細嫩,因為顏色微微帶紫,制成的茶葉相抱似筍,所以叫紫筍茶。錢起在《與趙莒茶宴》中寫到:“竹下忘言對紫茶,全勝羽客醉流霞?!弊瞎S茶從唐朝廣德年間開始以龍團茶進貢,至明朝洪武八年“罷貢”,并改制條形散茶,前后歷時600余年。張文規(guī)就在《湖州貢焙新茶》中描寫過進貢吳興紫筍茶的情景:“牡丹花笑金鈿動,傳奏吳興紫筍來?!鳖欎咀瞎S是唐朝貢茶的重要品種,不僅質(zhì)量高,而且產(chǎn)量大。《中國茶詩》[2]中提到,“茶樹發(fā)芽最早也需在農(nóng)歷‘春分之后,貢茶限清明日到京,其間4000多里路,即使‘春分當日采制,送至京都,期限也只有15天,需快馬加鞭才能到京,所以又稱‘急程茶”。陽羨茶在古代與杭州龍井、蘇州碧螺春齊名。陽羨茶產(chǎn)自江蘇宜興,宜興古稱陽羨,是中國古代著名的茶產(chǎn)區(qū)之一,現(xiàn)在也是江蘇省最大的產(chǎn)茶區(qū)。著名的“好茶成癖”的詩人盧仝稱贊陽羨茶“天子須嘗陽羨茶,百草不敢先開花”??梢婈柫w茶不僅被作為貢茶,同樣也受到文人雅士喜愛。
天柱茶產(chǎn)自安徽安慶市天柱山,也是古代名茶。但是在查閱資料時,發(fā)現(xiàn)冷雯雯在碩士論文《從<全唐詩>看唐代的茶業(yè)發(fā)展》[3]中,認為齊己詩《寄敬亭清越》中,“鼎嘗天柱茗,詩硾剡溪箋”一句提到的“天柱茗”產(chǎn)自湖南天柱峰。但是詩題中的“敬亭”指敬亭山,在安徽宣城,詩句后一句中的“剡溪”在浙江紹興,從地理的角度看,“天柱茗”產(chǎn)自安徽天柱山的可能性更大。從內(nèi)容上看,此詩是齊己寄予僧清越的,清越是安徽宣城人,在敬亭山下新興寺出家的,齊己在詩中描寫的是清越的禪修生活,因此清越所飲茶更可能是產(chǎn)自安徽的。中國地大物博,地名多有重復,因此在研究涉及地名的內(nèi)容時,往往會給研究者造成不小的影響,因此還是要多方查證,以提高結(jié)果的可信度。
湖北產(chǎn)的茶葉在唐詩中被提到的主要有兩種,一是碧澗茶,另一種是仙人掌茶。碧澗茶產(chǎn)自湖北荊州,張籍在《送枝江劉明府》中寫到:“定訪玉泉幽院宿,應(yīng)過碧澗早茶時?!边@首詩雖然是送別詩,但是詩中出現(xiàn)了“碧澗茶”,且詩題中有“枝江”(今湖北省枝江市),可以推測張籍詩中的“碧澗茶”和今天荊州的碧澗茶應(yīng)該是同一種。仙人掌茶產(chǎn)自湖北當陽境內(nèi)的玉泉山,由玉泉寺內(nèi)的中孚禪師創(chuàng)制。仙人掌茶并不是由現(xiàn)在大家所熟知的仙人掌制成的,而是屬綠茶類,制成后外形似手指而得名。其茶味清香淡雅,茶湯色澤清亮,但真正讓仙人掌茶名聲大振的而是李白寫的《答族侄僧中孚贈玉泉仙人掌茶》。中孚禪師俗姓李,是李白的族侄,在他云游至棲霞寺時,恰好遇到李白,于是他把仙人掌茶贈給了李白,李白品嘗后覺得此茶可以讓人身心舒暢,因此寫下了《答族侄僧中孚贈玉泉仙人掌茶》,此后玉泉仙人掌茶才為人所知。此外,裴迪寫過一首《西塔寺陸羽茶泉》,雖然詩中沒有明確說出某種茶名,但是唐朝有兩種人最喜歡喝茶,一是文人,另一種是寺中修行之人,因此西塔寺也和“茶”緊密聯(lián)系起來。而且西塔寺位于湖北省天門市,即茶圣陸羽的故鄉(xiāng),更是與茶分不開。天門是世界茶文化的發(fā)源地,自古被譽為“三鄉(xiāng)寶地”,其中“一鄉(xiāng)”就是“中國茶文化之鄉(xiāng)”。
唐朝福建的名茶主要是蠟面茶。蠟面茶是一種很特別的茶,它起源于唐代,是通過蒸青、壓榨、烘焙制成的茶餅,在制作過程中會加入名貴的香料膏油,印成茶餅后光潤如蠟,煎點時“乳泛湯面,與熔蠟相似”。湖南岳陽的“滬湖茶”與福建建州的“建茶”都屬于蠟面茶,唐代滬湖茶比建茶更有名,到了宋朝,滬湖茶種植減少,建茶才逐漸興起,取代了前代陽羨茶和滬湖茶的地位。
湖南的名茶是岳陽的滬湖茶和衡山的石廩茶。滬湖茶是貢茶,詩僧齊己的詩《謝滬湖茶》寫到:“滬湖唯上貢,何以惠尋常。還是詩心苦,堪消蠟面香。碾聲通一室,烹色帶殘陽。若有新春者,西來信勿忘?!笨梢姕璨扇×恕跋灻娌琛钡闹谱鞴に嚒L瞥瘯r,滬湖茶不僅是貢茶,還曾經(jīng)遠銷到吐蕃。據(jù)周建剛先生考證[4],李肇在《唐國史補》中提到:“風俗貴茶,茶之名品益眾。……湖南有衡山,岳州有灉湖之含膏?!庇州d:“常魯公使西蕃,烹茶帳中。贊普問曰:‘此為何物?魯公曰:‘滌煩療渴,所謂茶也。贊普曰:‘我此亦有。遂命出之,以指曰:‘此壽州者,此舒州者,此顧渚者,此蘄門者,此昌明者,此灉湖者?!笔瘡[茶產(chǎn)自衡山石廩峰,李群玉詩《龍山人惠石廩方及團茶》云:“客有衡岳隱,遺余石廩茶?!?/p>
三、茶詩中的飲茶方式
唐詩中除了種類繁多的名茶,還有許多關(guān)于唐朝文人雅士喝茶方式的詩,有的方式與今天大不相同,對這些不同的喝茶方式進行總結(jié),可以對唐朝茶文化有更深的了解。
茶葉在最初作藥用,因此早期人們采取直接咀嚼的方式,后來則用水煮沸飲。到秦漢時期,出現(xiàn)了半制半飲的方式。至唐代,茶圣陸羽在《茶經(jīng)》中記載了唐代的民間煎茶法,要先用火高溫烤茶,烤好的茶還要趁熱包好,避免香氣散失,冷卻后再碾成粉末。唐詩中有很多描寫碾茶的詩,例如白居易在《游寶稱寺》中寫到:“酒嫩傾玉液,茶新碾玉塵”,就是把碾新茶時飛揚的茶粉比作“玉塵”,十分具有美感。還有成彥雄的《煎茶》:“蜀茶倩個云僧碾,自拾枯松三四枝?!背蓮┬墼谠朴紊四胧癫钑r,幫著撿樹枝做柴火,將碾茶的場景形象地展現(xiàn)出來,別有一番輕松閑適的意味。
制好的茶,人們通常用水沖泡來飲用。當然,沖飲時也有許多講究。首先是泡茶的水,唐朝的茶藝不斷發(fā)展,人們已經(jīng)認識到水對茶湯口感的影響,因此開始注重對泡茶之水的選擇。最普遍的、也是最佳的水,是山泉水,唐詩中有很多茶詩都提到用山泉水來泡茶。白居易也寫過一首關(guān)于山泉水煎茶的詩:
山泉煎茶有懷
坐酌泠泠水,看煎瑟瑟塵。
無由持一碗,寄與愛茶人。
詩人處在一種無所事事,唯有以山泉煎茶為樂的狀態(tài),飲一杯山泉泡的水,想對志同道合之人說的話也在這杯茶中了。陸龜蒙寫的《謝山泉》也是其一:
決決春泉出洞霞,石壇封寄野人家。
草堂盡日留僧坐,自向前溪摘茗芽。
詩人為了用山泉水泡茶,專門用石壇裝了泉水封存下來,和僧人共飲泉水泡的茶。
文人雅士喜歡用雪水,因為雪從天上來,至純至凈,符合文人追求風雅的特點。白居易愛茶,寫過很多茶詩,他的詩作《晚起》中,“融雪煎香茗,調(diào)酥煮乳糜”一句就寫了詩人睡醒后精神慵懶,但倚著暖爐,用融雪水煎茶的快活場景。
唐朝時,人們喝茶還喜歡在茶中加入鹽。陸羽在《茶經(jīng)·五之煮》[5]中指出:“初沸,則水合量調(diào)之以鹽味,謂棄其啜余?!惫湃伺莶柚v究水要“三沸”,鹽就要在水初沸時放。這主要是因為唐朝制茶的工藝還不夠成熟,茶葉還保留了較高的苦澀度,加鹽可以減少茶苦澀的味道,還可以提高茶湯的鮮味。陸龜蒙在《奉和襲美茶具十詠·煮茶》中提到:“時于浪花里,并下藍英末?!痹娙税逊序v的水比作“浪花”,把鹽比作“藍英末”,將泡茶的情景寫得充滿了意境和情趣,也說明在茶中放鹽的習慣。
除了飲茶水之外,也有人把茶葉用來煮粥。王維在《贈吳官》中寫到:“長安客舍熱如煮,無個茗糜難御暑。”這首詩雖是王維調(diào)侃友人而作,但從中可以看出唐朝,尤其是在南方,人們會煮茶糜喝,并且人們是用它來消暑的。儲光羲也有《吃茗粥作》:“俺留膳茶粥,共我飯蕨薇”。詩人寫了在盛夏時節(jié)到友人家做客,在友人家吃了茗粥和蕨薇才回家,也說明唐朝人們有吃茗粥的習慣。
四、唐詩中與“茶”有關(guān)的器具
唐朝時,無論是制茶、喝茶的方式,還是泡茶的工具,都取得了很大的發(fā)展。唐朝的茶具種類繁多,每一樣都有自己獨特的作用。唐詩中有不少提到了泡茶的器具。
(一)茶甌
茶甌是唐朝最典型的茶具之一,也有人稱之為杯、碗,主要有兩種,一是以玉壁底碗為代表;另一類常見的是茶碗花口,通常為五瓣花形。
皮日休寫過《茶中雜詠·茶甌》:
邢客與越人,皆能造茲器。圓似月魂墮,輕如云魄起。
棗花勢旋眼,蘋沫香沾齒。松下時一看,支公亦如此。
短短幾句話,詩人就寫出了茶甌的特征——圓似月,輕如云。陸龜蒙也在《奉和襲美茶具十詠·茶甌》中寫到:“豈如珪璧姿,又有煙嵐色。光參筠席上,韻雅金罍側(cè)?!辈璁T在詩人眼中不僅是茶具,更蘊含了無窮的美感,和茶水相輔相成。
(二)茶鼎
茶鼎是煮茶時的用具,其實嚴格來說,是燒水的用具,陸羽在《茶經(jīng)·四之器》中稱它為“風爐”,是因為形似古鼎,所以在唐詩中稱之為茶鼎。皮日休和陸龜蒙都寫過關(guān)于茶鼎的詩。
皮日休:
茶中雜詠·茶鼎
龍舒有良匠,鑄此佳樣成。立作菌蠢勢,煎為潺湲聲。
草堂暮云陰,松窗殘雪明。此時勺復茗,野語知逾清。
陸龜蒙:
奉和襲美茶具十詠·茶鼎
新泉氣味良,古鐵形狀丑。那堪風雪夜,更值煙霞友。
曾過赪石下,又住清溪口。且共薦皋盧,何勞傾斗酒。
皮日休寫的是安徽舒城造的茶鼎質(zhì)量好,立放的時候穩(wěn)重,煎茶時水沸騰的聲音悅耳動聽。陸龜蒙則是寫茶鼎煮泉水,泡茶味道好。陸龜蒙的詩中還透露出所用茶鼎是鐵鑄的。在皎然詩《飲茶歌·誚崔石使君》中,“越人遺我剡溪茗,采得金芽爨金鼎”一句則稱茶鼎為“金鼎”,實際上不一定是用金鑄的鼎,可能是用銅鑄的。說明當時可能是富貴人家用銅鼎,普通人家用鐵鼎。
五、唐詩中茶葉的功效
最初茶葉作為藥用,后來漸漸發(fā)展成飲品,到中晚唐時期,茶葉在社會各階層已較為普遍,人們對茶葉的各方面了解、掌握得越來越多,對于茶葉的功效自然也有發(fā)展。
首先,人們認為喝茶可以提神醒腦,清神解乏。皎然詩《飲茶歌誚崔石使君》:
越人遺我剡溪茗,采得金芽爨金鼎。
素瓷雪色縹沫香,何似諸仙瓊?cè)餄{。
一飲滌昏寐,情思朗爽滿天地。
再飲清我神,忽如飛雨灑輕塵。
三飲便得道,何須苦心破煩惱。
此物清高世莫知,世人飲酒多自欺。
愁看畢卓甕間夜,笑向陶潛籬下時。
崔侯啜之意不已,狂歌一曲驚人耳。
孰知茶道全爾真,唯有丹丘得如此。
詩中,皎然寫道三飲茶水,便可以頭腦清爽,精神百倍,仿佛可以忘卻世間煩惱。雖然詩中有夸張的成分,但是可以看出,古人早就發(fā)現(xiàn)了飲茶可以提神?,F(xiàn)代科學證明,茶葉中含有咖啡堿,可以起到興奮大腦中樞神經(jīng)系統(tǒng)的作用。古人雖然不知道茶葉成分,但是古人往往可以從實踐中獲得經(jīng)驗。
其次,唐朝人們認為喝茶可以醒酒。李德裕在《憶平泉雜詠之五》中寫道:"谷中春日暖,漸憶掇茶英。欲及清明火,能消醉客醒。"茶水不僅能提神,還能讓醉酒之人清醒。徐鉉也在《和門下殷侍郎新茶十二韻》中提到茶解酒的功效:"輕甌浮綠乳,孤社散馀煙。解渴消殘酒,清神感夜眠。"可見唐朝人們普遍都相信茶能解酒。盡管現(xiàn)代醫(yī)學認為茶并不利于解酒,反而會使乙醇加速進入腎臟,導致腎臟受損,還不利于心臟。
唐詩中還提到茶葉還可以消暑,不過人們主要是做成茶葉粥。前文中提到的《贈吳官》和《吃茗粥作》,詩人都在詩中指出人們吃茗粥是為了消暑。
唐朝是茶開始興盛的時代,無論是種茶、采茶、制茶、泡茶的技術(shù),還是對于茶的認識、運用,與前朝相比,都有了質(zhì)的飛躍。此后,茶逐漸成為中國的主流飲品之一,而且與酒相比,茶葉不傷身,還有養(yǎng)生的作用。中國的茶葉還遠銷到歐洲,讓歐洲人見識到"東方樹葉"的魅力。茶道其實起源于中國,起源于唐朝,日本茶道是受中國影響才形成的。對于中國傳統(tǒng)的文化,我們應(yīng)當更好地了解、掌握、傳承。茶道是一門很深的學問,而且古人們還將儒釋道思想融合在茶道中,因此從唐詩研究唐朝茶道更是需要更加深入、細致地研究。
注釋:
[1]何曉芳. 唐代茶文化探析——以唐代茶詩為中心的研究[D].南京:南京農(nóng)業(yè)大學,2010
[2]劉景文. 中國茶詩[M].太原:山西古籍出版社,2004:
[3]冷雯雯. 從《全唐詩》看唐代的茶業(yè)發(fā)展[D].福建:福建師范大學,2010.
[4]周建剛.唐宋時期的“蠟面茶”考略[J].湖南農(nóng)業(yè)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3(2):56.
[5]陸羽.茶經(jīng)[M].北京:華夏出版社,2006.
參考文獻:
[1]何曉芳. 唐代茶文化探析——以唐代茶詩為中心的研究[D].南京:南京農(nóng)業(yè)大學,2010.
[2]劉景文.中國茶詩[M].太原:山西古籍出版社,2004.
[3]冷雯雯. 從《全唐詩》看唐代的茶業(yè)發(fā)展[D].福建:福建師范大學,2010.
[4]周建剛.唐宋時期的“蠟面茶”考略[J].湖南農(nóng)業(yè)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3(2).
[5]陸羽.茶經(jīng)[M].北京:華夏出版社,2006.
[6]全唐詩[M].上海:中華書局,19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