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素質教育的開展,直接促進了我國大學音樂教學事業(yè)的進步。高校音樂教育教學不僅僅是提升學生的審美情操,而且還啟迪學生靈魂,培養(yǎng)學生對于音樂、對于人生、對于生活的熱愛。本文旨在研究高校音樂教育教學策略與注意事項,希望可以為我國高校在音樂教育教學方面提供思路。
【關鍵詞】大學;音樂教學;模式方法;分析研究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7-0125(2017)10-0212-01
音樂教學在培養(yǎng)學生音樂才能以及培養(yǎng)學生人文素養(yǎng)方面,都有著重大的作用。通過音樂學習,學生們可以從中得到心靈上的滿足,借助音樂進行心靈的洗禮與啟迪。本文主要研究高校音樂教育教學策略與注意事項,希望可以為我國高校在音樂教育教學方面提供意見和建議。
一、平衡音樂理論與實踐教學比重關系
眾所周知,大學音樂主要是由兩個部分組成的,一個是音樂理論,一個是音樂實踐。無論是音樂理論還是音樂實踐,都是音樂教學的重要環(huán)節(jié),平衡音樂理論與實踐教學比重關系,是新時期音樂教學部門需要注意的重要問題。作為音樂教師,應該注重音樂理論方面的培養(yǎng),給予學生音樂理論以高度重視。同時,作為高校音樂教師,需要多多尋找大學音樂教學中理論與實踐結合的途徑,根據(jù)學生實際情況進行音樂教學。應該關注學生在音樂學習過程中固定的思維方式,找出思維方式中的問題,從而培養(yǎng)學生新型的思維方式,促進學生在音樂學習中的能力提升。音樂教師除了要注重教學觀念與教學理論外,還需要在教學過程方面進行創(chuàng)新,更加注重對于教學過程的改善。音樂是需要體驗與表現(xiàn)的,作為高校老師,需要注意對于高校音樂實踐的訓練。教師要將音樂理論延伸到實踐范疇中來,帶領學生在豐富的實踐中感知、內化音樂知識。舉例來說,教師可以在課堂中模擬出一個“舞臺”,讓學生在這個舞臺上展現(xiàn)音樂才能,發(fā)掘自身的音樂潛力。教師也可以鼓勵學生們進行詞曲創(chuàng)作,然后整合一支臨時樂隊,在課程中詮釋這些“原創(chuàng)音樂”。諸如此類的實踐活動將消解音樂與學生的距離感,讓音樂留存在學生的生活領域之中。
二、注重音樂欣賞,深化音樂意境
高校音樂教育教學不同于其他的教學模式,高校音樂教育教學其實更多的是一種“欣賞課”,但是,在實際的高校音樂教育教學過程中,很多音樂老師往往忘記了音樂課的實質,僅僅“重教學輕欣賞”,本末倒置,使得實際的高校音樂教育教學工作出現(xiàn)問題。其實,通過音樂欣賞,老師可以引導學生進行音樂學習,將對于音樂知識進行轉換,從而實現(xiàn)內化與升華。因此,作為高校音樂教育部門,應該設置專門的欣賞課程,使得學生將更多的時間放在音樂欣賞方面而不是教學方面。舉例來講,在課堂當中,老師可以播放《命運交響曲》,讓學生感受《命運交響曲》的激昂,可以在課堂播放《藍色多瑙河》,讓學生感受《藍色多瑙河》的幽靜。通過這些音樂課的欣賞,使得學生可以在欣賞中思考,發(fā)現(xiàn)音樂中的差異化,從而引發(fā)學生無限的思考。再比如,老師還可以組織一些班級活動,帶領著學生去聽音樂課,或者是聽聽人流車鳴、高山流水,從而使得學生可以學習到音樂課堂之外的音樂形式,更加開拓學生的音樂視野。
三、多樣化教學,創(chuàng)造愉悅的交流氛圍
在實際的高校音樂教育教學過程中,老師可以采取多途徑的教學形式,而不是要拘泥于僵化的教學模式,應該在教學過程中,敢于嘗試多樣化教學,從而在教學過程中,激發(fā)起學生對于音樂的學習興趣,從而使得老師可以在輕松的教學中進行音樂的講解,使得學生也在輕松自然的環(huán)境下,進行音樂的學習和欣賞。尤其是進入二十一世紀后,計算機技術及互聯(lián)網(wǎng)技術的發(fā)展,大大改善了高校的教學模式及教學環(huán)境。因此,在實際的高校音樂教育教學過程中,老師需要更多的嘗試計算機多媒體技術,以立體式的形象展示及多媒體動畫式的教學模式,進行音樂課堂教學。除此之外,老師還需要做到更多的與學生進行交流,在“對話”中進行音樂教學,老師需要改變傳統(tǒng)的以老師為主導的教學模式,而是以學生為主導,凸顯出學生在實際的音樂教學過程中的重要作用。通過改變教學模式,采取多樣化教學,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與主動性將會大大提升。
四、總結
綜上所述,音樂是一門特殊的語言藝術,尤其是在當前社會條件下,競爭壓力如此之大,大學生們普遍存在著心理壓力。音樂是一種緩解壓力的重要手段,可以提升學生們的思想境界,將音樂的美育貫徹到具體的教學實踐當中去。因此,作為高校老師,需要更加注重對于高校音樂的教學工作,發(fā)揮音樂在大學生素質教育當中的重要作用,提升學生的綜合素質,為社會培養(yǎng)出全面生長的健康人才。
參考文獻:
[1]劉會蘭.大學音樂教學模式與方法的探討[J].才智,2008,(15):108.
[2]任謙.關于大學音樂教學模式的創(chuàng)新途徑探析[J].北方音樂,2016,(18):188.
作者簡介:
趙建培(1967-),男,漢族,江蘇鹽城人,本科學歷,鹽城師范學院音樂學院教師,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為:作曲理論(和聲、復調、曲式)、音樂理論、二胡、音樂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