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康+高國連
[提 要]婚俗是一個民族社會生活的真實寫照。贛南客家人自古以來就重視能傳宗接代、壯大家族的婚姻,并且在不斷地民系生成中,形成了一套獨具客家特色的婚俗形式。為了傳承和發(fā)揚贛縣傳統(tǒng)客家婚俗,本文采用文獻資料法、實地考察法等研究方法,對贛縣客家婚俗進行探究,深入挖掘其內在價值。通過對贛縣客家婚俗中價值的探索,針對當今社會出現的不良婚姻狀況,用其合理的、積極的部分去引導人們形成正確的婚姻觀念,并在此過程中深化人們對贛縣客家婚俗的認同;同時注重傳統(tǒng)文化與現代技術手段的結合,在繼承和發(fā)揚中促傳承。
[關鍵詞]客家婚俗;婚俗價值;傳承
[作者簡介]肖 康(1995—),女,江西科技師范大學歷史文化學院思想政治教育專業(yè)學生;高國連(1994—),女,江西科技師范大學思想政治教育專業(yè)學生。(江西南昌 330038)
[基金項目]江西科技師范大學第十屆本科生創(chuàng)業(yè),科研基金2016年國家級項目“文化傳承視域下的贛縣傳統(tǒng)客家婚俗”(201611318005)
文化,更多時候是揚棄它本身的爬梯。就如馬克思吸取黑格爾哲學的合理內核一樣,傳統(tǒng)客家婚俗中的合理要素應該為現代婚俗所吸納,并順著傳統(tǒng)客家婚俗中合理要素之梯,突破現代婚俗中光怪陸離的現象,開啟更加符合時代發(fā)展潮流的婚姻形態(tài)。本文通過對贛縣傳統(tǒng)客家婚俗的內容概述、文化價值分析來探索一條具有客家民俗特色的文化傳承之路,以達到傳承和發(fā)揚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之意。
一、贛縣傳統(tǒng)客家婚俗之概述
贛縣,地處贛江源頭,地產豐富,適宜生產生活,成為歷史上最早接納南遷漢人的城市之一。中原文化與古越文化在此處相融相生,形成極具特色的客家文化,其婚俗更是被民俗學者稱為中國古婚俗的“活化石”。贛縣傳統(tǒng)客家婚俗基本上沿襲“六禮”古制,又結合本地特色,形成相親、定親、結婚三大階段。
1.相親
相親源于“六禮”中的“納采”和“問名”。一般由男方托媒人攜禮去探訪某家閨女年齡等基本情況,告知女方意圖。若同意,則征求女方生辰八字,后請算命先生推算雙方命緣。若八字相合,雙方中意,則進入定親階段。
2.定親
定親包括登門、采家風、定數、定日子等幾個程序。登門,是男女雙方第一次正式見面。一般選在逢三或九的日子,男方在父母及家族中有名望的長者的陪同下,正式拜訪女方家。若女方家長中意男方,便會以酒釀蛋招待,含蓄表態(tài)。男方一般要按女方長輩親屬程度送見面禮。期間,要議定女方彩禮,當地稱“恩恤”。登門結束后,雙方議定采家風的日子。采家風主要是女方在家人陪同下到男方家了解具體情況,包括男方的房產、田產等。定數,即男女雙方正式確定婚事,男方在選定的吉日,送彩禮到女方家。定日子,一般請算命先生由新人的生辰八字確定結婚日。婚期定下,一般提前半月由當家人散發(fā)請?zhí)?,告知親戚朋友。
3.結婚
結婚包括迎親、拜堂、回門等過程。迎親當日,新娘頭蓋四角掛桂圓花生的“羅帕”,脖子上掛娘親親手縫制的裝有諧音“團圓”的糖和鹽的紅布袋。臨行前新娘要哭嫁,相傳哭聲越大新娘福氣越大。“哭嫁”完后,新娘由婚姻美滿、多子多孫的“命好之人”牽扶至放有一火盆的轎中,寓意紅紅火火。接親隊伍來時為單數,為討吉利,歸時為雙數,接親途中遇到人家需放鞭炮。到新郎家中,新娘腳不可著地,被新郎抱置于客廳中的竹椅上,稱“坐性”,意為磨煉新進媳婦的脾氣、耐性。“坐性”之后是拜堂儀式,新人先拜天地,后拜祖宗。再由男方娘舅爬梯掛“號牌”(客家傳統(tǒng)中的新人結婚的憑證和紀念物)于正廳,完畢后,娘舅每下一級階梯,新郎及眾人向娘舅敬一杯酒,以表“尊娘舅”之禮。行禮之后,新人喝合巹酒,新郎背新娘進入新房,由“命好”之人頭頂米篩隨行以辟邪。“洞房”之禮后,新郎新娘向賓客敬酒,相與道盡吉祥之言。新娘在婚后三日攜婿歸門,稱“回門”。
二、贛縣傳統(tǒng)客家婚俗之文化價值
贛縣傳統(tǒng)客家婚俗存在大量封建劣跡,比如男權色彩濃厚,對婦女存在歧視,包辦買賣婚姻等,可除去這些糟粕,仍存在大量價值豐富的內容。
1.贛縣傳統(tǒng)客家婚俗中的合理觀念對現代家庭婚姻具有的教育價值
(1)婚俗中承載著的百年好合觀念有利于家庭穩(wěn)定。在婚前階段,男女雙方及雙方家族都高度重視,對待登門、采家風、訂親等環(huán)節(jié)都極為謹慎,如此背景下形成的婚姻更具穩(wěn)定性和可靠性。在出嫁前,女方父母一般會叮囑新娘在夫家侍奉好公婆、與丈夫和氣等。新娘上轎時,由“命好之人”牽上花轎,在對新人寄托婚姻美滿的祝愿的同時也為新娘樹立良好的榜樣?;槎Y中“坐性”的環(huán)節(jié),雖有封建舊思想的印記,卻傳達了夫妻互相包容的意味。在拜堂過程中,眾人分食掛于荷包中的糖鹽混合物,以及新人喝合巹酒,都有寓意新人百年好合、夫妻和氣??傊?,贛縣傳統(tǒng)客家婚俗中的各個環(huán)節(jié)無不傳遞著百年好合的婚姻觀,過程雖繁瑣莊重,卻更能加強人們對婚姻的重視,這對現代社會中“閃婚閃離”“試婚”現象的轉變有極大的教育啟示作用。
(2)婚俗中流露著的感恩觀念可促進家族和諧。贛縣客家婚俗中有“哭嫁”一說,“哭”表示對父母及族人的不舍與感恩。在拜堂過程中的“尊娘舅”之禮,其深意是對母親及母親娘家人的感謝。贛縣客家婚俗中的這種感恩觀念,對形成和諧的家庭倫理關系具有重要作用。
2.贛縣傳統(tǒng)客家婚俗集人性美、服飾美、食物美于一身,具有高度的審美價值
(1)集全族之力操辦婚宴,于互助中見和諧。全族人共同為辦喜宴人家打雜做事,互幫互助,族人在此期間和言歡笑,談天敘舊,既能增進族人之間感情,增加宗族認同感,加強族人間的團結和凝聚力,以構建和諧融洽的人際交往關系。因此,在某種程度上,婚宴是客家人相互交往和聯系的紐帶。
(2)婚服注重“精神的象征性”,于樸素中見真情。傳統(tǒng)客家婚慶過程中,多以紅色為主色調,服飾絲織刺繡多為寓意吉祥的組合圖案,如寓意婚姻忠貞的鴛鴦、代表富足的石榴、象征夫妻和諧及長壽的蝴蝶及“囍”字等。贛縣客家人的嫁妝刺繡品更是精美又實用,一般由未出閣的女子自制,多是手帕、布鞋、鞋墊、衣服等,多繡有寓意吉祥的富貴花、百合花、鴛鴦等,手工精美。
(3)婚宴菜品豐富、味道鮮美,于美味中見美滿。“客家菜講究功與法,以法求奇,以功求妙,于奇妙中窮其事物之美味”。傳統(tǒng)客家婚宴上的菜品,從外形上看,有巧奪天工之妙,如梅菜扣肉,“花”;從寓意中看,更重吉祥之意,如“酒釀蛋”預祝新人百年好合、“銀耳蓮子羹”即早生貴子??图胰藢檠缟喜穗鹊奈兜酪矘O為重視,多采用味道清香的食材,如由荷葉包制而成的荷包胙、由芝麻、炒米、茶葉研制而成的擂茶。與此同時,依山而居的客家人,有強烈的養(yǎng)生保健意識,故婚宴上的菜品注重食材鮮美、講究野生、家養(yǎng)。
3.贛縣傳統(tǒng)客家婚俗記錄了生活習慣、信仰和價值觀等的真實面貌,具有重要的歷史價值
“一個民族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往往蘊含著該民族傳統(tǒng)文化的最深根源,保留著形成該民族文化身份的原生態(tài)以及該民族特有的思維方式、心理結構和審美概念等”。贛縣傳統(tǒng)客家婚俗是當地人民在生產生活中形成的,其中蘊涵著贛縣客家人強烈的“尋根意識”、宗族認同心理和簡單樸素的審美價值觀等,是客家文化的歷史積淀。贛縣傳統(tǒng)客家婚俗,一方面為了解客家人的歷史、研究傳統(tǒng)客家文化提供了豐富資料;另一方面,傳統(tǒng)客家婚俗中的合理要素,如“百年好合”的婚姻觀、審慎的婚姻態(tài)度、強烈的民族認同感等,對現代家庭婚姻觀具有極大的啟示作用。
三、贛縣傳統(tǒng)客家婚俗之傳承
改革開放后,人們的物質生活水平得到了極大的改善,但由于與之相適應的道德水準沒有得到相應的提高,加上文化多元化的沖擊,婚姻道德觀發(fā)生畸變,婚外戀、一夜情等不良婚姻現象此起彼伏,離婚率也隨之迅速增長。針對當今社會出現的諸多婚姻變異的狀況,從認同、發(fā)揚和保護這三個視角出發(fā),結合客家婚俗價值元素,對贛南客家婚俗進行傳承。
1.用教育價值觀引導婚姻行為,深化人們對贛縣客家婚俗的認同
當今社會出現的不良婚姻狀況,歸根結底是因為人們婚姻價值觀的模糊以及對“守身如玉”、“從一而終”的執(zhí)著度減弱。贛縣客家婚俗承載的百年好合觀念以及對婚姻家庭的重視,對引導婚姻觀念和婚姻行為具有重要的價值。隨著時代的進步,電視、網絡、手機等大眾傳媒已經融入百姓的生活。它們在給我們帶來精神享受的同時,也在潛移默化地影響我們的觀念和行為。課題組成員在收集資料的過程中,找到了幾部具有客家特色的影視作品,如《客家人》、《等郎妹》等;也發(fā)現了諸如“客家人”、“客家圈”和“客家聯盟”等微信公眾號。但從總體來說,現代傳媒市場中關于贛縣客家文化尤其是婚俗文化的足跡較少。因此我們可以從該缺口入手,充分利用大眾傳媒的廣泛傳播性和潛在教育性,將贛縣客家婚俗中的積極價值觀念如百年好合觀、感恩觀融入影視作品,將客家傳統(tǒng)婚禮視頻、圖片以及歷代姻緣佳話等載入微信公眾號,傳播正能量,讓人們在享受娛樂的同時深化對優(yōu)秀傳統(tǒng)婚俗觀念的認同,從而引導人們形成正確的婚姻觀念。
2.彰顯贛縣客家婚俗的審美價值,與現代市場相結合,在傳播中促傳承
(1)客家婚俗與贛南采茶戲相融合。贛南采茶戲是贛南土生土長的一種戲曲,它以當地民眾的生活為素材,以客家方言為舞臺語言向世人展示客家風情。而借助贛南采茶戲的形式,展現客家婚俗文化的魅力,達到文化合力的效果。目前雖有《滿妹添喜》、《翇妹子》等劇目,但劇中體現客家婚俗內容較為稀缺,完備性也不足。因此,可以將當地家喻戶曉的典故與采茶戲相融合并進行巡演。如此,既豐富了采茶戲的內容,又傳播了客家婚俗文化。
(2)加大旅游景點中客家婚俗部分的比重。旅游業(yè)的興盛給客家婚俗的傳播帶來了更多的展示機會,但目前贛南客家婚俗呈現的空間太小。據調查,贛縣客家文化城、贛縣客家博物館等僅有部分贛南客家婚俗文化呈現,以婚慶產品、壁畫和蠟像為主,且以實物而無詳細的介紹說明。為促進婚俗文化旅游業(yè)的發(fā)展以及文化的傳承,當地旅游部門應增設客家婚俗文化景點,培育婚俗方面的導游、解說員使人們增進對當地婚俗的了解;同時,完備旅游業(yè)自身內部結構,在景點呈現各種特色的客家婚俗,設立客家婚俗特色紀念品專賣區(qū)等,以達到吸引游客的目的。
3.重視贛縣客家婚俗的歷史文化價值,加大保護力度
課題組在調查過程中,看到了許多被保存下來的古老的實物,如花嬌、嫁妝奩等,感受到了客家文化的魅力,對我們課題的研究提供了實物支撐。對于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我們不僅要注重創(chuàng)新,更要注重傳承,牢牢把握其歷史文化的根基。因此政府以及當地有關部門要重視對傳統(tǒng)文化的保護,完善保護政策,鼓勵和支持當地博物館對客家婚俗已有的理論研究、文字記載和影像資料的保管和維護,在保護的過程中促進傳承。
婚俗是民間生活的真實寫照。客家先民幾經遷徙,在漫長的民系發(fā)展史中用勞動和智慧創(chuàng)造出了獨具特色的客家文化,贛縣客家婚俗就是優(yōu)秀客家文化的一大體現。人們的觀念隨著社會發(fā)展不斷更新,但歷經時代檢驗的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永遠不會過時。在這個多元文化相互碰撞的時代,我們不僅要鼓勵創(chuàng)新,更要注重傳承,讓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在世界文化之林獨樹一幟,這也是我們本次課題研究的出發(fā)點:挖掘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價值,與現代技術手段相結合,體現時代特色的同時又促進傳統(tǒng)客家婚俗文化的傳承與發(fā)揚。
[參考文獻]
[1]陳金怡,趙英姿.客家婚慶禮儀服飾的文化表現[J].藝術評論,2013,(11).
[2]張詠梅,朱艷芳.客家特色食品的包裝設計研究[J].包裝工程,2007,(11).
[3]崔鴻飛.我國民族民間藝術的歷史文化價值[J].廣西民族研究,2003,(1).
[4]陳葦,黎乃忠.中國人口十年婚姻狀況的變化趨勢——基于“六普”和“五普”的數據分析[J].四川理工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3,(4).
[5]高旗.轉型時期對現代婚姻家庭的思考[J]. 現代婦女(下旬),2012,(2).
[6]帥滿.客家婚俗流程與含義:信任演化視角的解讀——以江西省銅鼓縣排埠村為例[J].廣西民族師范學院學報,2014,(8).
[7]彭文會.居家老年人人際幸福感研究[D]. 重慶:西南大學,2016.
[8]李然.我國婚姻家庭關系現狀及發(fā)展走向[D].石家莊:河北師范大學,2012.
[責任編輯:朱晨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