屠學(xué)軍
清乾隆十三年(1748),總管內(nèi)務(wù)府造辦處遵旨制作天、地、人寶劍30把,其形制、質(zhì)地、樣式均經(jīng)乾隆帝根據(jù)寶劍畫樣親自授意、修改和審定,直至二十二年才鑄造裝飾完成,歷時近十年。
一
故宮博物院武備兵器庫藏中,珍藏保存盛裝御制寶劍的天、地、人楠木箱總計6只。楠木箱具體是乾隆二十二年御定。
(一)“神鋒握勝”箱內(nèi)的御制寶劍
乾隆二十二年,由總管內(nèi)務(wù)府造辦處制作的盛裝寶劍天、地、人楠木箱計6只,箱面分別標有“天上”“天下”;“地上”“地下”;“人上”“人下”字樣,每只劍箱均長121.5、寬35、高21.5厘米,寶劍箱底支架高22.5厘米,箱內(nèi)盛裝5把寶劍。
楠木箱內(nèi)寶劍銘號、重量、年制如下:
(1)劍箱面鐫刻隸書:
“神鋒握勝乾隆丁丑御定天上”
在箱一側(cè)鐫刻隸書:
星行劍一重二十四兩乾隆年制
含英劍一重二十四兩乾隆年制
舒空劍一重二十八兩乾隆年制
兔膽劍一重二十五兩乾隆年制
毓茁劍一重二十四兩乾隆年制
劍箱架一
(2)劍箱面鐫刻隸書:
“神鋒握勝乾隆丁丑御定天下”
在箱一側(cè)鐫刻隸書:
揮霆劍一重二十五兩乾隆年制
德興劍一重二十四兩乾隆年制
秋霜劍一重二十四兩乾隆年制
秋水劍一重二十四兩乾隆年制
切玉劍一重二十四兩乾隆年制
劍箱架一
(3)劍箱面鐫刻隸書:
“神鋒握勝乾隆丁丑御定地上”
在箱一側(cè)鐫刻隸書:
出云劍一重二十四兩乾隆年制
副犀劍一重三十兩乾隆年制
曜威劍一重二十九兩乾隆年制
吐芒劍一重二十九兩乾隆年制
致祥劍一重三十兩乾隆年制
劍箱架一
(4)劍箱面鐫刻隸書:
“神鋒握勝乾隆丁丑御定地下”
在箱一側(cè)鐫刻隸書:
衛(wèi)國劍一重三十兩乾隆年制
象功劍一重三十一兩乾隆年制
輔德劍一重三十兩乾隆年制
燭微劍一重三十兩乾隆年制
霜鍔劍一重三十一兩乾隆年制
劍箱架一
(5)劍箱面鐫刻隸書:
“神鋒握勝乾隆丁丑御定人上”
在箱一側(cè)鐫刻隸書:
流光劍一重三十兩乾隆年制
息兵劍一重三十一兩乾隆年制
暎月劍一重二十七兩乾隆年制
鳴龍劍一重三十一兩乾隆年制
刜鐘劍一重三十兩乾隆年制
劍箱架一
(6)劍箱面鐫刻隸書:
“神鋒握勝乾隆丁丑御定人下”
在箱一側(cè)鐫刻隸書:
決云劍一重三十一兩乾隆年制
轉(zhuǎn)電劍一重三十兩乾隆年制
沖斗劍一重三十兩乾隆年制
曜虹劍一重二十九兩乾隆年制
貫霄劍一重三十兩乾隆年制
劍箱架一
二
故宮博物院庋藏的乾隆朝御制寶劍楠木箱六只,均恭貯在武備庫房內(nèi)。
乾隆朝制作的御制寶劍6箱,每箱內(nèi)臥5槽,貯5把御制寶劍,即為“天上”“天下”;“地上”“地下”;“人上”“人下”,均為箱面隸書。所謂“天上”即為“天字一號”至“天字五號”;“天下”即為“天字六號”至“天字十號”。以此類推“地上”“地下”;“人上”“人下”,與“天上”“天下”字號同。
乾隆帝對其御制寶劍劍箱定名“神鋒握勝”。所謂“神”指特別高超、稀奇不平凡的神力;“鋒”即指刃,《釋名·釋兵》:“刀,其末日鋒”,是為刀劍等器械的銳利或尖端部分;“握”手指彎曲合攏來攥之意;“勝”兩軍對壘能贏、能承受,甚至于以少勝多。
如果以現(xiàn)有的御制寶劍楠木箱鐫刻隸書而定劍銘、數(shù)號為30把,而現(xiàn)武備庫存天、地、人寶劍實際數(shù)計為27把。乾隆朝御制寶劍是從乾隆十三年制作,至乾隆二十二年完成。乾隆御用天、地、人寶劍30把,即每個字號(即天、地、人)來算,是各為10把,其后年代并沒有再制作。
三
總管內(nèi)務(wù)府造辦處各成作處在制作“乾隆年制”天、地、人寶劍的過程中,始終與制作御用腰刀一樣,秉承乾隆諭旨行事,從創(chuàng)作初始即授意刀劍先要畫出圖樣,要求“將做得畫獸吞口劍本樣一件,錦吞口本樣一件,西番花吞口劍本樣一件,持進交太監(jiān)胡世杰呈覽,奉旨:‘獸吞口畫全,再看番花吞口枝葉再整壯些,錦地吞口俗氣另畫好,花樣劍上再添一道線,中間一面做乾隆年制,一面做第一至第十,欽此?!鼻〉圩允贾两K對御制寶劍降旨、授意、呈覽、審批、欽定,并責(zé)成翰林學(xué)士親筆書寫字樣、擬名。
(一)乾隆御制寶劍形制
“乾隆年制”天、地、人寶劍,劍柄均為木質(zhì)柄,外纏明黃絲絳帶,護手為鐵鍍金呈元寶形狀,柄頭呈如意狀,黑漆地雕纏枝蓮紋飾,以木胎制作的劍鞘包飾紅鯊魚皮。如“出云”劍,長100厘米。劍身鋼質(zhì),刃鋒,劍身底部一面毀金橫為“地字一號”,縱為“出云”;另一面橫為“乾隆年制”,縱為鋄金、銀、銅絲組成的海水云紋等圖案。劍鞘木質(zhì)飾紅鯊魚皮,璋、珌皆鐵鋄金雕花紋飾。橫束鐵鋄金箍二道,鞘背為鐵鋄金提梁。附一皮簽?zāi)珪鴿M、漢文:“地字一號出云劍一重二十六兩乾隆年制。”
再如,紅鯊魚皮鞘“燭微”劍,長99厘米。劍身鋼質(zhì),刃鋒,劍身底部一面銀橫為“地字九號”,縱為“燭微”;另一面橫為“乾隆年制”,縱為鋄金、銀、銅絲組成的一老者在星(北斗七星)夜之下,借燭撫案觀劍圖案;兩面后接以毀金、銀、銅絲構(gòu)成云龍變形圖案。柄木質(zhì),外纏黃絲絳帶。護手及柄頭為鐵鍍金飾件,以黑漆地雕磬、魚、蝠、云等吉祥圖案。劍鞘木質(zhì)飾紅鯊魚皮,璋、珌皆鐵毀金雕紋飾與前同。橫束鐵鋄金箍二道,鞘背為鐵鋄金提梁。附一皮簽?zāi)珪鴿M、漢文:“地字九號燭微劍一重三十兩乾隆年制?!?/p>
(二)乾隆御制寶劍楠木箱
“乾隆年制”天、地、人寶劍均配楠木箱盛裝,箱上所鏨刻的隸書由翰林大學(xué)士書寫。據(jù)總管內(nèi)務(wù)府造辦處檔案記載:乾隆二十一年十二月二十七日,郎中白世秀、員外郎金輝將做得鞔紅子兒皮(筆者注:即紅鯊魚皮)鞘鋄金什件古式劍三十把,持進安在養(yǎng)心殿呈覽,奉旨:“著盛古式刀三十把楠木箱樣式一樣,配箱盛裝,欽此?!倍晡逶鲁跞?,郎中白世秀、員外郎金輝將古式劍三十把,配得楠木箱六件,安在養(yǎng)心殿呈覽,奉旨:“劍箱交懋勤殿刻字,其劍配皮簽子寫四樣字,欽此”;“將楠木箱交懋勤殿擬名”,“交于敏中寫刀名刻在匣蓋上”。上述所謂“劍配皮簽子寫四樣字”,即為滿、蒙、藏、漢文,由翰林學(xué)士們墨書。懋勤殿位于紫禁城內(nèi)廷乾清宮西廡,原為康熙帝幼年讀書于此,乾隆朝時為翰林侍值處,凡圖書翰墨之具皆貯焉,是為人文薈萃之地。當時,于敏中時任國史館、三通館正總裁、上書房總師傅,主持編纂過大量乾隆朝官修圖書。
“乾隆年制”天、地、人紅鯊魚皮鞘寶劍30把,在乾隆朝十三年至二十二年期間,由總管內(nèi)務(wù)府造辦處制作完成;目前現(xiàn)存27把,其中有3把是否在20世紀50年代撥向其他兄弟文博單位,還有待查考。
(責(zé)任編輯:阮富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