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甫江
中國刀劍的發(fā)展歷經商周、兩漢、隋唐、清代四個高峰,清代刀劍中數(shù)皇室刀劍最具歷史價值和藝術價值。清代以騎射開國,武力得天下,清代皇家刀劍為數(shù)眾多,制作精良,集中國古代刀劍之精華,繼承和發(fā)揚了我國傳統(tǒng)的兵器制造技術,并帶有強烈的時代特征,其發(fā)展在乾隆期達到了頂峰。體現(xiàn)了清代軍工技術的成就和兵器發(fā)展的最高水平。
自太祖至恭宗,清代共計12帝,歷代皇室,不乏名刀。后金至雍正期,戰(zhàn)事頻繁,皇家宗室大多率軍出戰(zhàn),沖鋒陷陣,即使皇帝本人,也有親臨戰(zhàn)場的經歷,皇室刀劍多為實戰(zhàn)兵器,其造型簡潔長大,裝飾實用樸雅。乾隆時期,武功既成,四海安定,其佩刀由主導的戰(zhàn)斗功能轉向皇權的儀仗功能,刀身縮窄變輕,但其工藝考究,質地精良,佩飾豪華,達到了實用性和藝術性的高度統(tǒng)一,可謂清代皇室刀劍的最高峰。乾隆帝崇尚武功,酷愛刀劍,執(zhí)政期間僅成套帶標記款識的刀劍據(jù)可靠記載和實物驗證就有四批之多,總計90把。這些乾隆帝御制刀劍,柄分木質纏絲帶和玉質兩種,刀鐔和鞘皆鐵鎏金,鞘木質蒙鯊魚皮或金桃木皮。刃身均用上等鋼材鍛打而成,尖銳鋒利,寒光攝魂。刃根部鑲嵌金、銀、銅三絲相間的圖案,正面有隸書天、地、人字的編號和“煉精、寶騰、含英、貫霄、映月”等刀劍名,反面為隸書“乾隆年制”款及與刀劍名含意相合的圖像。如地字一號“太阿”佩刀,云間月下,仙人試刀于泰山之頂。
地字一號“太阿”佩刀
通長96厘米,正反面各一道血槽。刀身底部右面為毀銀,橫為“地字一號”(圖一),縱為“太阿”,皆隸書;左面亦鋄銀橫作隸書“乾隆年制”,下為鋄金、銀、銅之。柄鞘裝具均為鐵毀金,鏤空高浮雕夔龍,火珠及流云紋飾,龍形威嚴;鑲嵌紅珊瑚,綠松石及青金石,裝飾豪華。木胎刀鞘髹黑漆鑲嵌金、銀、銅絲,紋飾為云形、星形、回形等。木質刀柄纏明黃絲帶,貫穿明黃色絲穗及鐵鋄金嵌綠松石塔形鐵托,中間的大綠松石珠已經脫落。
這些刀劍大多數(shù)仍保存在北京故宮博物院中,其中部分不僅常年供游客欣賞,而且還經常出現(xiàn)在國內外的各種展覽中。但也許是鑒于美觀的原因,被展出者多是玉柄金桃皮鞘的腰刀(圖二),且成排放置,氣勢不凡,吸引了大量參觀者的眼球,不少游客甚至貼在玻璃柜前端詳這些精美貴重的刀裝,嘖嘖稱奇之聲不止。
然而在乾隆御制刀劍乃至整個清宮皇室刀劍中,最為貴重的并非這些佩飾名貴寶石、色彩華麗的玉柄腰刀,而是另外幾把外裝相對樸素,玄機內藏在刃上的寶刀,即皇帝朝儀佩刀。
《皇朝禮器圖式》是撰成于乾隆二十四年(1759)的大型器物圖譜,由莊親王允祿領銜繪制。其后又再??鲅a,并被收入《四庫全書》史部。凡分六類,一曰《祭器》,二曰《儀器》,三曰《冠服》,四曰《樂器》,五曰《鹵薄》,六曰《武備》?;食髌髯鬄閳D,右為說,共計1300幅圖。《皇朝禮器圖式》以禮法的形式欽定或規(guī)定了六類禮器的全部形制,并詳細地記載了各器之尺度,材質,工藝,品數(shù),佩飾等。鹵薄卷中錄有儀刀、櫜鞬、豹尾槍、戟、鉞、星、瓜等儀仗兵器,而武備卷中收入冷兵器計有弓、箭、弩、刀、槍、矛、戟、滾被、斧、藤牌10類139種,熱兵器有炮與火槍2類76種。同類的武器在功能上并無質的差別,主要是區(qū)別形式或使用者的等級方面的區(qū)分?!痘食Y器圖式》全面真實地反映了清中早期的兵器的性質和佩裝備和軍事活動情況,其中的冷兵器圖式部分更是研究清代刀劍的重要參考文獻
據(jù)《皇朝禮器圖式》記載,乾隆十三年(1748)后,皇帝在正規(guī)場合所佩腰刀均開始采用欽定制式,其制式、尺寸、紋樣、顏色等,都以法律的形式固定下來。根據(jù)不同場合和儀式的需要,分為三種:即皇帝大閱佩刀、皇帝吉禮佩刀、皇帝隨侍佩刀。
皇帝大閱佩刀,顧名思義,供皇帝在大閥慶典、親征、凱旋、命將出征、奏凱受降及款洽外藩等重要場合中佩帶之用?!痘食Y器圖式》(圖三)記載:“乾隆十三年,欽定大閱佩刀,煉鐵為之,通長二尺七寸七分。刃長二尺三寸,闊一寸五分,右鋄銀,橫為天字一號,縱為煉精,皆隸書。左橫為乾隆年制,亦隸書,下為鼓冶鑄刀形。銎為金盤,厚二分,周飾紅寶石、綠松石、青金石,相間各四,外銜珍珠。柄長四寸五分,木制,纏明黃絲。末鉆鐵涂金,周飾紅寶石、綠松石、青金石三道,銜珍珠,系明黃緌,中飾綠松石。室長二尺五寸,木制,飾金桃皮。璋、陀皆鋄金花文,飾紅寶石、綠松石、青金石各一,中橫束鋄金二道,飾亦如之。背為金提梁,左右各飾紅寶石四,青金石二,綠松石二,系明黃緌,屬于金環(huán),加革版懸之。版亦飾金?!?/p>
“天字一號”佩刀
故宮博物院中至今仍保留著一把“天字一號”佩刀(圖四),刀銘也是“煉精”,理應是《皇朝禮器圖式》記載的那把皇帝大閱佩刀,但其外裝除刀鞘為貼金桃皮外,其他裝具如銎(刀鐔)、璋(鞘口)、珌(鞘頭)等的形制與《圖式》記載并不盡同,表面除鋄金外,并沒有鑲嵌各類寶石,且鏤空雕刻龍紋而非《圖式》所言之金花。刀柄也纏繞明黃絲帶,只有皇帝本人用刀才可以是這種顏色。此刀莊嚴鄭重,方正規(guī)整,線條利落,更加接近實用戰(zhàn)刀,與乾隆皇帝平時賞玩珍藏的玉柄腰刀的風格迥異。天字一號于乾隆十三年由乾隆欽定,又被作為皇帝大閥佩刀記載入《皇朝禮器圖式》,為何裝飾與規(guī)定不符,實在令人費解。
而北京軍事博物館收藏的一把腰刀(圖五)則被很多清代刀劍研究者認定為真正意義上的皇帝大閥佩刀。館藏介紹僅“寶刀”二字,刀鞘缺失。刀鐔、把箍及刀首均為鐵制鎦金,鏤空浮雕花卉紋飾并鑲嵌珍珠、綠松石和珊瑚等,其佩飾和規(guī)格與《皇朝禮器圖式》(圖六)對皇帝大閱佩刀的描述非常相似。刀身雖無《圖式》記載之銘款,但刀根吞口處浮雕五爪金龍,刀背更橫臥一條金龍,龍首、龍身、龍爪及龍鱗均為鋄金,其形態(tài)栩栩如生,工藝豪華精美、氣勢宏偉超凡。
此刀未見載于《圖式》,亦尚未在清宮史料中找到明確記載,其根含金口、“背銜金龍”及刃開雙槽的形式僅在《圖式》隊皇帝吉禮隨侍佩刀上出現(xiàn)過。前文有云,《皇朝禮器圖式》規(guī)定皇帝本人在正式場合的佩刀有三種,除皇帝大閱佩刀外,還有皇帝吉禮隨侍佩刀和皇帝隨侍佩刀。凡國家諸祀日吉禮,包括大祀、中祀和群祀。皇帝吉禮隨侍佩刀即為這類場合所使用的。而除大閱、吉禮等極其重要的場合外,皇帝在日常政務活動中也需佩刀,即皇帝隨侍佩刀。
皇帝吉禮隨侍佩刀的形制與大閱佩刀差別較大,刀背平直,刀尖為劍形,刀身有三道血槽。刀鞘、刀鐔及刀柄均飾以白銀,表面鑲嵌紅寶石、綠松石和青金石。最值得注意的一點是刀的吞口處出現(xiàn)了毀金框,而刀背則雕成一條金龍。
乾隆御制“神鋒”佩刀
鋼鐵刀體(圖七),劍形單刃,通長62.5、刃長44.7、柄長17厘米。中間開兩道血槽,刀背雕龍鎦金。浮雕花紋鎦金吞口,中間鋄銀隸書銘文,正面為“乾隆年制”,反面為“神鋒”。銀質刀鐔鑲嵌珍珠寶石共12顆。木質刀柄蒙白鯊魚皮,正反鑲嵌珍珠,紅、藍寶石,每面橫七行縱三列計2l顆。八角形銀質刀首,正反鑲嵌珍珠,紅、藍寶石,每面八顆。橫穿明黃絲穗。木胎刀鞘,中間蒙綠鯊圖八清乾隆神鋒佩刀北京故宮博物院藏魚皮,上覆鏤空鎦金銀飾;兩側與鞘口一體用錯金卷葉文銀皮封邊;銀質鞘口,正反鑲嵌珍珠,紅、藍寶石,每面2l顆;鞘口下方鑲金圈,嵌圓形大紅寶石一顆;鞘系明黃絲帶。
皇帝吉禮隨侍佩刀也多處出現(xiàn)了實物與規(guī)定不符的情況。據(jù)《皇朝禮器圖式》記載,吉禮佩刀于乾隆十五年欽定制造,其長度應該為三尺。故宮博物院收藏的這把“神鋒”佩刀,雖然在外形,裝飾和銘文都與《圖式》記載基本相符,但仍有兩處差別:一是通長僅62.5厘米,約兩尺,異于《圖式》通長三尺之規(guī)定。二是柄上裝飾之珠寶僅七行,中為珍珠,而《圖式》說明是橫排裝飾九行,中間是綠松石。在清代,珍珠是高稚、寶貴的象征,同時又是權力的象征?;适沂褂玫恼渲槎酁闁|珠,《圖式》規(guī)定東珠僅可用以裝飾皇帝的三種佩刀,其他即使貴如親王,亦不得在佩刀上使用。由此得知,故宮之神鋒雖然較《圖式》記載之神鋒短小,但其級別一定不低。清光緒間唐晏所著《天咫偶聞》卷一提及:“御前有刀名小神鋒,長二尺余。每駕出,侍衛(wèi)一人,負之而行,此與神槍皆置御座之旁,頃刻不得少離?!比鐭o意外,故宮所藏這把刀就是乾隆皇帝酷愛的御前“小神鋒”,出行則由專人捧負,平時則放置在御座之側,可謂片刻不離,貴重珍惜之至。據(jù)故宮資料介紹,此刀是皇帝吉禮時佩戴。這里有些疑問,此刀較短,若把玩于手中,十分輕盈便宜,但若佩戴于腰上,則氣勢略顯不足。上文記載的小神鋒也是由侍衛(wèi)負之而行,未見佩戴的說法。
而故宮所藏之另外一把神鋒(圖八),雖中間為綠松石,但橫銜七行而非九行,與《圖式》亦不完全相符。
那么究竟有無與《圖式》記載完全一致的吉禮佩刀呢,筆者于2003年在巴黎參觀法國軍事博物館之東方館中,發(fā)現(xiàn)了兩把劍形佩刀(圖九),其形制與故宮神鋒相同,但長度則達三尺,而且柄上鑲嵌八行珠寶,中間為綠松石,仔細觀察,可以發(fā)現(xiàn)靠近刀首的一行珠寶已經脫落,如此刀柄原本橫嵌九行,無論數(shù)量,種類和排列與《圖式》完全一致,可以確定為正式的皇帝吉禮隨侍佩刀。如此祭祀天地宗廟社稷的一國之寶,竟然被沉默地安置在異國的國家軍事博物館中。國之大事,在祀與戎,法國軍事博物館中的中國皇帝祭祀吉禮佩刀恐怕是對上面這句話最直接和最殘酷的解釋吧。
無淪根據(jù)《圖式》說明還是對比實物,北京故宮和法國軍事博物館的幾把皇帝吉禮隨侍佩刀的吞口并無五爪金龍,其背銜金龍之造型和工藝也較為簡單,無淪精細程度還是整體其實根本無法與北京軍事博物館的龍吞龍脊“寶刀”媲美,也就是軍博“寶刀”的級別明顯高于皇帝吉禮隨侍佩刀。這種臥龍的造型還出現(xiàn)在一桿乾隆御用的直瞠線火槍上,其槍管外壁通身雕龍,凸鱗鋄金,槍口即為龍吞口,其照門,剛巧利用了龍脊的突起處,惟妙惟肖,氣勢不凡。綜合分析以上資料和乾隆皇帝其他御用兵器的特點,軍事博物館的“寶刀”很可能是《皇朝禮器圖式》成書后,乾隆皇帝另行設計的大閱佩刀。
該類大閥佩刀,目前已知存世共有五把,除軍博收藏的一把外,美國私人收藏家和英國某博物館各有一把,而其余的兩把均由拔刀齋覓得。
乾隆御用皇帝大閱佩刀
刀刃形制與中國軍事博物館藏之皇帝大閱佩刀極為相似,但五爪金龍吞口和背銜金龍的工藝更加細致(圖十),精美程度無與倫比。刀身開雙血槽,貫穿通體直匯刀尖,表面無任何銹蝕及鍛折瑕疵,反映出其制造和鋼質更加精純。裝具皆鐵制毀金,鏤空浮雕纏枝花卉紋飾,雖未鑲嵌任何珠寶,但其形狀、規(guī)格與佩飾風格更近似故宮博物院藏之天字一號“煉精”佩刀。刀鞘蒙綠色鯊魚皮,刀柄纏明黃絲,貫明黃緌。全刀除鞘頭箍遺失舊配外,幾乎完整無缺,品相如新。此刀不僅整體工藝水準還是保存狀態(tài)均居存世五把同類佩刀之冠,而且更是目前已知級別最高的中國皇室佩刀,其工藝亦是代表了中國鐵制佩刀的最高水準。2002年4月曾在香港佳士得公司拍賣,2005年5月在香港蘇富比公司再次拍賣,終于回到中國人之手。
乾隆御用皇帝大閱佩刀吞口處鋄五爪金龍和穿枝花卉紋飾,龍形威嚴,刀鐔鐵制鋄金花紋飾,緄邊開竹節(jié),刀身開二道血槽,極其規(guī)整,刀尖略上挑,鋒利尖銳。刀背銜整條金龍,龍首做然,吐出刀尖。凸麟鋄金,每一鱗片外圍21個金點,內藏9個金點,而軍博“寶刀”之鱗片之金店則僅為17個和7個。提箍鋄金花紋,與《圖式》說明一致。
這種銜金龍口的設計,在皇帝隨侍佩刀和乾隆后期的皇室佩刀也有出現(xiàn),但工藝則簡單很多,刀背上雕刻整條龍的情形則再無實例,有的僅在近尖刀背上線雕簡單的龍首。
目前收藏在國內外各博物館中的各代清帝御用刀中,尚未知曉形制完全符合隨侍佩刀者。上圖(圖十一)中的乾隆御用佩刀銜金龍吞口,雁翎刀形。柄、鞘和刀鐔的裝具鐵制鋄金,黑漆底浮雕夔龍紋飾,金工精美。木柄可雙手持握,纏明黃絲帶。刀鞘覆黑色鯊魚皮,并非《圖式》(圖十二)說明的綠色。
清代皇室寶刀曾經創(chuàng)造中國御制工藝品世界拍賣紀錄,同時也創(chuàng)造了世界各國古董刀劍拍賣的最高價格,2006年4月10日,香港蘇富比舉行的“寶騰隆盛——乾隆珍寶及德安堂白玉收藏專拍”中,一把乾隆御制天字十七號“寶騰”腰刀以4604萬元成交。刷新兩項紀錄,中國鋼鐵刀劍的領先地位和非凡價值在全球得以認可和證明。如果同皇帝大閱佩刀的價值進行比較,寶騰屬天地人序號,類似者存世近70把,而且刀柄為玉制,多是把玩之物,強勢更加傾向于藝術價值?;实鄞箝y佩刀目前僅存五把,數(shù)量極罕。其稱謂確定于清代中國最強盛的乾隆時期,從設計到制造都由乾隆帝親自監(jiān)督,并以國家法典的方式確認其形制,是一國皇帝檢閱三軍和國家最重要慶典時佩戴之物,在三軍大閥、十全武功、平定邊疆叛亂、接見外國朝見的圖畫中,均可看到乾隆佩戴大閱佩刀的英武身影。而皇帝大閥佩刀也因而成了象征國家社稷安全、皇帝絕對權力和武功威服天下的神圣寶器,在歷代皇室文物中,無論是政治價值、歷史價值和文物價值都是難覓出其右者,其價值無法估量。
(責任編輯:阮富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