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薇薇
新中國成立之際,中國豫劇涌現(xiàn)出了眾多為后人所熟知的表演藝術大師,如旦行中的陳素真、常香玉、馬金鳳、閻立品,生行中的唐喜成、趙義庭等。而著名的河南豫劇二團,在中國豫劇的鼎盛時期,也涌現(xiàn)出一批在全國產生廣泛影響的豫劇表演藝術家,如吳碧波、劉久來等,形成了以其姓氏命名的豫劇流派。豫劇的角色行當由“生旦凈丑”組成,分為四生、四旦、四花臉。戲班組織也是按照“四生四旦四花臉,四兵四將四丫環(huán);八個場面兩箱官,外加四個雜役”?!八纳奔蠢仙?、大紅臉(紅生)、二紅臉(武生)、小生;“四旦”即正旦(青衣)、小旦(花旦、閨門旦)、老旦、帥旦。每種人物都有固定的扮相。穿什么衣服,都是根據(jù)人物的年齡、身份、性格、地位、文武官職而定的,演員應遵守“寧穿破,不穿錯”的藝訣。
豫劇服飾形成于宋朝,北宋古都的汴京(今河南開封)是當時的經(jīng)濟文化中心,這一時期興起的宋雜劇無疑給豫劇服飾的發(fā)展做了一個很好的鋪墊。有關宋雜劇演員的服裝,南宋孟元老在《東京夢華錄》中記載:“女童皆妙齡翹楚,結束如男子,短頂頭巾,各著雜色錦繡捻金絲番緞窄襖,紅綠吊敦,束帶?!痹》椛术r艷引人注目,服飾的色彩使豫劇服飾更具個性,服飾的樣式,色彩,花紋以及面料交織在一起,共同塑造豫劇人物形象,在服飾上運用象征、夸張、變形等藝術手法,表現(xiàn)出不同的角色人物,不同的人物地位,不同的角色人物年齡。
清代末年,京劇獨領劇團風騷,豫劇服飾的發(fā)展逐漸融入京劇服飾。發(fā)展到今天,除在服飾上留有漢裝的一些款式外,其他基本上與京劇戲劇服飾相似。豫劇名家們演出時所穿戲服彌足珍貴,成為珍貴的戲曲歷史資料,見證了豫劇成長發(fā)展的歷史,被文物保護單位定級收藏。
唐喜成演出服(圖一),桔黃蟒袍,為皇帝上朝時穿用,桔黃色,身上有繡花,小盤龍,龍為五爪,下擺有潮水,腰系玉帶。通長
厘米。圓領、大襟、大袖、長及足,滿身紋繡:上為云龍,下為海水,為傳統(tǒng)戲曲中帝王將相的公服,腰圍玉帶。蟒袍是戲曲舞臺上扮演帝王、官員等角色使用量最多的一種蟒袍,扮演文臣武將的老生、小生、武生都可使用,一般文職官員有規(guī)定應穿“團龍”蟒,武將官員應穿“行龍”蟒,有“文團武行”之說,除了身坐龍位的皇帝應穿五爪蟒袍外,其他人物只能穿四爪蟒袍。
在戲曲舞臺上,也常用蟒袍的色彩來區(qū)別劇中人的身份、地位與年齡。蟒袍大體分為紅、明黃、杏黃、白、藍、綠、紫、粉紅、淡湖、淺米、古銅、豆沙、香色等。原箱蟒袍分為上、下五色。上五色是紅、綠、黃、白、黑色;下五色是藍、紫、粉紅、淡青和香色。明黃與杏黃是扮演皇帝、番王、王子以及齊天大圣(孫悟空)的蟒袍專用色,其它角色不得使用。一般說來,皇帝穿黃色蟒袍;臣僚所穿,以紅蟒為貴重;性格粗豪者服黑蟒、藍蟒;年輕俊雅者服白蟒、粉色蟒;年長者服古銅色或香色蟒。無淪穿男蟒、女蟒,都要腰圍玉帶。
蟒袍的圖案由龍、“蟒水”(海水江牙)、日、山、流云、“八寶”、“八吉樣”等組成。在封建社會中,龍是尊貴的象征,它符合帝王將相的高貴身份。龍的具體形狀,有團龍、行龍、大龍等三種,有的端莊嚴謹,有的昂揚矯健,有的氣勢宏大。不同的龍形,在服裝上各具特定的象征意義,分別適用于各種不同類型的人物?!膀钡木唧w形狀,有彎立水、直立水、立臥三江水、立臥五江水、全臥水五種。蟒水的規(guī)范性也很強,使用何種蟒水,根據(jù)人物的類型而定。蟒袍在繡工上也非常講究,大體分為彩繡、墨繡、平金漏地繡、滿金繡、半金半彩繡、裹金繡(一金線、一彩線混合繡)等。繡法各異,色彩紛呈。不同的繡工處理,使得蟒袍造型莊重、文雅、氣派,為戲曲演員的演出錦上添花。
唐喜成演出服(圖二),白靠,為武生所穿的專用服裝,邊關戰(zhàn)敵寇時穿用,后邊有四根靠旗,身上繡有二龍戲珠、魚紋、邊花有壽圖,通長
厘米。
唐喜成,豫劇生行泰斗,豫劇唐派藝術創(chuàng)始人,《南陽關》、《三哭殿》、《轅門斬子》、《血濺烏紗》及《屈原》中,挑選五個唱段,認為最能體現(xiàn)他的聲腔藝術特點?!疤婆伞庇衅漉r明的獨到之處以高音為主,既不是高腔打“涼壺”,也不是為賣弄嗓音的洪亮而嘩眾取寵。而是以張弛有致,游刃有余的旋律搭配,形成了唱腔的棱角分明,酣暢嘹亮的特點。聽起來猶如異峰突起,穿云破霧一般,頗具男性陽剛之美。
唐喜成先生最早演旦角戲,如《雙官誥》、《對花槍》、《收王洪》、《天仙配》、《反西唐》、《穆桂英掛帥》等劇目。后改演小生、老生、紅臉;學武戲,演武生、武旦、武丑。年,他曾為毛主席和中央首長演出了《打金枝》。當時,河南省豫劇二團名角云集,行當齊全,陣容強大。在這樣的一個強強聯(lián)合、互相激勵、共同學習的創(chuàng)作集體中,唐喜成創(chuàng)立的唐派藝術也日漸成熟完善。他主演的《十五貫》、《三哭殿》、《穆桂英》、《南陽關》等劇目得以恢復,并且還在牛得草、吳碧波領銜主演的豫劇電影藝術片《七品芝麻官》中飾演林友安。
劉久來演出戲服(圖三)黃帔,黃色,系皇帝日常生活專用服裝,身上繡有團龍和小團花,下擺繡有潮水,為河南省著名的戲曲演員劉久來的演出戲衣之一,通長146厘米。團龍帔,也叫黃帔,為皇帝專用。是皇帝在內宮時穿用的服裝,全身繡有十個團龍。對襟的開合部實際上是使用暗紐絆(寶劍頭式飄帶一般不打結)。男用帔需內襯褶子。黃帔,有別于“不壯不麗無以重威”的禮服蟒袍。比起蟒來,它突破了“全封閉式”服裝造型,以“對襟”造成自由開合的寬松感,以各下的兩垂直線給人以流暢修長的美感(由綰結演變成的兩根飄帶,也飄垂于胸前,成了裝飾)。它算得上是一種“寬松式”的服裝,文雅清秀,既符合人物閑居場合需要,又不失其華貴。
趙義庭演出戲服(圖四),“青褶子”,淡青色,道袍領,身上繡有月季花,為小生專用服裝之一。長142厘米。趙義庭在表演時嗓音宏亮、功底扎實生角的結尾甩腔,由于變化巧妙,奔放動聽,把它水乳文融地化入山東梆子的唱法之中,唱出非魯非豫,亦魯亦豫,合二而一,韻味獨具圖四趙義庭演出服的新腔,得到廣大觀眾的認可和稱贊。早前給豫劇大王陳素真配戲,后和常香玉合作,同臺演出,觀眾評為“珠聯(lián)璧合,相得益彰”,代表劇目有《南陽關》、《八郎探母》等。
陳素貞所穿戲服(圖五),由紅襖褲和腰裙組成,系花旦所穿,身上繡有藍色月季花。上衣長70厘米,裙長112厘米。陳素貞,著名豫劇表演藝術家,豫劇五大名旦之一。曾獲得“梆子大王”、“豫劇皇后”和“河南梅蘭芳”等美稱。1936年舂,應上海百代公司之約灌制了《三上轎》等10張唱片。
花旦,大多扮演青年女性,表現(xiàn)那些年輕活潑俏俐的小家碧玉或丫鬟,以做功和念白見長,身著短衣裳,如褂子、褲子、裙子、襖;有時穿長衣裳,也繡著色彩艷麗的花樣。人物性格大都活潑開朗,動作敏捷伶俐。如《西廂記》中的紅娘,《拾玉鐲》中的孫玉姣等。
吳碧波演出戲衣女黃蟒(圖六),老旦女黃蟒,正宮娘娘所穿,顏色為淡米黃色,身上繡有五彩團鳳,下擺繡有海水,其刺繡和花紋為丹鳳朝陽再加上日、月、海浪、水紋這樣一些圖案,長112厘米。老旦是表現(xiàn)那些老年女性,用本嗓唱念,多重唱功。女蟒的款式與男蟒基本相同,但有著自己獨特之處,女蟒較短,繡龍鳳,為后妃、貴族婦女所穿。它的尺寸短至三尺二寸,長僅至膝部,身后無擺。女蟒的顏色比較少,只有黃蟒是皇后專用的,紅蟒是王妃、貴夫人穿用的。秋香色的蟒是老年的貴夫人(一般由老旦扮演)穿用的。
吳碧波為豫劇四小名旦之一,有“小陳素真”之美譽。河南省豫劇二團著名旦角演員,國家一級演員,中國戲劇家協(xié)會會員,曾主演《香囊記》、《樊梨花征西》、《凌云志》、《宇宙鋒》和現(xiàn)代戲《白毛女》、《劉胡蘭》等。
豫劇名家演出曾穿過的戲服,見證了中國豫劇發(fā)展的鼎盛時期,見證了中國豫劇流派的成長與發(fā)展。從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之初到上世紀八十年代末,豫劇的影響范圍遍布河南全省,傳播于全國大部分省、直轄市、自治區(qū),如河北、安徽、山東、天津、山西、陜西、湖北、江蘇、四川、貴州、新疆、青海、黑龍江、甘肅、西藏、臺灣等地,擁有的劇團數(shù)量、從業(yè)人數(shù)、觀眾人數(shù)在全國戲劇大家庭中排行第一。
(責任編輯:耿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