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臻
毛澤東是文章大家。人們常講“毛主席用兵真如神 ”,其實他下筆更如“神”。他的作品風格多樣,時而大氣磅礴,如大江大河奔流直下;時而雋永秀麗,韻味無窮;時而樸實無華,富含哲理。
毛澤東的著作是黨的優(yōu)良文風的代表。新中國成立后,毛澤東常常在會議、談話中提到改進文風、寫好文章的話題。這多是他豐富寫作實踐背后的沉淀、升華和總結。
領導干部要親自動手寫文章
“我寫文章從來不叫別人代勞,有了病不能寫就用嘴說嘛!”
毛澤東提倡領導干部要親自動手寫文章。為什么一定要寫文章呢?因為,它對于提高工作能力大有益處。毛澤東談到:寫文章,可以“鍛煉頭腦的細致準確性”?!翱陀^事物是獨立存在的東西,全面地認識它, 寫成文章是不容易的事情。經(jīng)過多次反復,才能比較接近客觀實際,寫出來經(jīng)過大家討論一下,搞成比較謹慎的作風,把問題把思想寫成定型的語言文字,可以提高準確性”。
早年辦《湘江評論》時,預約的稿子常不能收齊,毛澤東冒著酷暑和蚊叮蟲咬,一個多月寫了40篇文章。大革命時,他背著雨傘走村串戶調查數(shù)月,不畏勞苦,寫下了《中國社會各階級的分析》《湖南農民運動考察報告》等文章,為確立“農村包圍城市”的革命道路奠定了理論基礎。后來,即使成了黨的領袖,毛澤東照樣如此。指揮打仗再忙再累,工作條件再苦再差,他都堅持自己起草文章、電報、講話提綱, 撰寫社論、新聞通訊??谷諔?zhàn)爭時期,毛澤東寫作《論持久戰(zhàn)》的場景,數(shù)十年后他的警衛(wèi)員翟作軍回憶起來依然歷歷在目。
當時,在簡陋的陜北窯洞里, 毛澤東用了9天時間,廢寢忘食、一氣呵成寫完了這篇5萬字的鴻篇巨制,在中華民族生死存亡的關鍵時刻,有力地駁斥了“亡國論”和“速勝論”的錯誤觀點,為全民族抗戰(zhàn)指明了勝利的前景和努力的方向。解放戰(zhàn)爭時期,他更是筆耕不輟,例如在轉戰(zhàn)陜北的最后一站米脂縣楊家溝的4個月時間里,毛澤東為推動中國革命走向最終勝利,先后寫下數(shù)十篇文章。
新中國成立后,針對有些領導干部寫報告和講話稿讓秘書代勞的情況,毛澤東說:“我寫文章從來不叫別人代勞,有了病不能寫就用嘴說嘛!”“秘書只能找材料,如果一切都由秘書去辦,那么部長、局長就可以取消,讓秘書干”。他明確要求領導同志“重要的文件不要委托‘二把手‘三把手寫,要自己動手,或者合作起來做”,讓寫文章成為做工作、想問題的重要途徑。
做人貴在真誠,
寫文章也是如此
“把心交給人,講真話,不吞吞吐吐”
毛澤東提倡寫文章要采取實事求是的態(tài)度,要從生活、從實踐出發(fā),真誠地表達自己的心里話。他說:“只要是嚴格說理又合乎事實,即實事求是的文章,是站得起來的。”他稱贊列寧的著作“生動活潑”,因為列寧“把心交給人,講真話,不吞吞吐吐”。做人貴在真誠,寫文章也是如此。毛澤東主張文章“不要用過于夸大的修飾詞”,分析情況好就是好,壞就是壞,“不要夸大”;講話發(fā)言也要“有表揚,有批評,有成績,也有缺點,要有解決問題的辦法”,不要盡是講好話。
寫文章實事求是的基礎是要有追求真理的科學態(tài)度,要認真開展調查研究。在毛澤東的著作里有著大量豐富翔實的事實材料,是他長期開展調查研究的展現(xiàn)。早年他在中央蘇區(qū)寫下的7萬多字的《尋烏調查》,堪稱我黨基層調研工作的典范。毛澤東對這次調研印象很深刻,后來回顧說:當時對許多問題,沒有“全般了解”,“是完全的門外漢”,所以“下大力來做這個調查”。在那樣艱苦的歲月,下這樣大的力氣去調查研究,是很難得的,但事實證明是極有價值的。沒有當時這番苦功夫,哪有后來的勝利和輝煌?人們用“一分耕耘,一分收獲”來形容寫文章是很貼切的,世間真正聰明的人是樂于下這種苦功夫的。
只有經(jīng)過認真調查研究,才可以把握住問題的本質聯(lián)系,在這個基礎上寫出來的文章,也才能有毛澤東所說的“長江大河、勢如破竹之勢”。毛澤東指出:“寫大文章不是大筆一揮,滔滔不絕,要根據(jù)下級和群眾的意見,要有材料有分析,過細研究才行?!彼Q贊中國古代《水經(jīng)注》的作者酈道元是“一位了不起的人”,認為酈道元很會調查研究,說:“他不到處跑怎么能寫得那么好?”
學會用自己的話來寫文章
“對事物有分析,寫文章有說服力,不要靠裝腔作勢來嚇人”
有了正確的態(tài)度,還要有正確的方法。毛澤東告誡人們:寫文章要處理好材料和觀點的關系,強調“材料應與觀點統(tǒng)一”,形成自己的看法。
材料是血肉,是觀點的基礎。毛澤東說:“不熟悉生活,對于所論的矛盾不真正了解,就不可能有中肯的分析?!痹谘影矔r期,他就號召藝術家必須到群眾中去,到火熱的斗爭中去,觀察、體驗、研究一切生動的生活形式和斗爭形式、一切文學和藝術的原始材料。
然而單有材料還不行,還要加工、消化。用毛澤東的話說,就是文章要有觀點,有“較深刻的思想性”,作者要“學會用自己的話來寫文章”。而要達到這個目的,就要學會分析問題,“分析的方法就是辯證的方法”。掌握了辯證的方法,把道理分析透徹了,文章才能寫得精彩而深刻?!榜R克思能夠寫出《資本論》,列寧能夠寫出《帝國主義論》,因為他們同時是哲學家,有哲學家的頭腦,有辯證法這個武器”。
毛澤東反對寫文章不懂裝懂, 拿一堆材料來堆砌了事。他認為只有學會分析問題,講話和寫文章才能富有說服力。
1955年在《<中國農村的社會主義高潮>按語選》中,他對《一個整社的好經(jīng)驗》這篇短文曾經(jīng)大加贊揚,指出其中“所描寫的‘四對比、五算賬,就是向農民說明兩種制度誰好誰壞、使人一聽就懂的一種很好的方法。這種方法有很強的說服力。它不是像有些不善于做宣傳的同志那樣,僅僅簡單地提到所謂‘或者走共產黨的道路,或者走蔣介石的道路,只是企圖拿大帽子壓服聽眾,手里并無動人的貨色,而是拿當?shù)剞r民的經(jīng)驗向農民作細致的分析,這就具有很強的說服力”。他批評“有些文章,神氣十足,但是沒有貨色,不會分析問題,講不出道理,沒有說服力”,“我們應該老老實實地辦事,對事物有分析,寫文章有說服力,不要靠裝腔作勢來嚇人”。
寫文章要有群眾語言、群眾觀點
“你講話是講給別人聽的,寫文章是給別人看的,不是給你自己看嘛!”
毛澤東是遣詞造句的大師,他的語言精練準確,詞匯豐富多彩,用典生動恰當,他的文章既有思想的說服力,也有藝術的感染力。
在文章語言的運用上,毛澤東指出要向人民群眾學習語言,“人民的語匯是很豐富的,生動活潑的,表現(xiàn)實際生活的”。他主張要吸收祖國語言幾千年來的豐富營養(yǎng),主張中國人寫文章要有中國風格、中國氣派。毛澤東對祖國語言的深厚感情終其一生,并且研習不斷。一部古典文學名著《紅樓夢》,他讀過不知多少遍,還總向別人推薦。對于書中的語言、故事、人物,毛澤東可謂是信手拈來、隨手妙用。他用“不是東風壓倒西風,就是西風壓倒東風”來比喻國際形勢,用“大有大的難處”來說明大國的事情也并不那么好辦,用“舍得一身剮,敢把皇帝拉下馬”來鼓勵立志改革的仁人志士等。對中國古代的許多優(yōu)秀作品,毛澤東總是常讀常新、巧加運用,他很注意從中吸收養(yǎng)分,以群眾喜聞樂見的生動形象和語言形式去打動人。
在文章中,毛澤東還常常運用成語典故來闡明道理。黨的七大召開時,他在會議最后講了愚公移山的故事,用中國古代的一則寓言故事,教育了全體黨員。1949年在《將革命進行到底》一文中,他借用農夫和蛇的寓言故事,教育中國人民不能憐惜自己的敵人,不能讓革命半途而廢。善于發(fā)掘中國古代成語典故所蘊含的寶貴精神財富,并且聯(lián)系實際加以巧妙運用,讓所要講述的道理更加形象具體、深入人心,是毛澤東文章又一個突出的亮點。
對于寫文章要有群眾觀點,毛澤東說:“你講話是講給別人聽的,寫文章是給別人看的,不是給你自己看嘛!”“當自己寫文章的時候,不要老是想著‘我多么高明,而要采取和讀者處于完全平等地位的態(tài)度”。
對于如何站在讀者的角度想問題,毛澤東說,“標題要醒目些 ,使讀者愛看”。1957年,《人民日報》送來一篇社論稿,題目是《怎樣對待批評》,毛澤東看后,把它改為《正確地對待善意的批評》,并批了一句“這個概念化的標題是不好的”。一個很簡單的改動使得標題更加準確鮮明。
在行文風格上,毛澤東主張要照顧讀者的心理。他說:“文章要尖銳,刀利才能裁紙”,但是文章也不能太硬了,“太硬了人家不愛看,可以把軟和硬兩個東西統(tǒng)一起來。文章寫得通俗、親切,由小講到大,由近講到遠,引人入勝,這就很好”,也即文章的敘述要尊重人們認識問題的習慣,講求循序漸進、由淺入深。
文章寫完后要反復進行修改
“文章是客觀事物的反映,而事物是曲折復雜的,必須反復研究,才能反映恰當”
文章寫完后,是不是就萬事大吉了呢?毛澤東認為還不行,還得去認真修改。
“重要的文章不妨看它十多遍,認真地加以刪改,然后發(fā)表。文章是客觀事物的反映,而事物是曲折復雜的,必須反復研究,才能反映恰當?!笨梢?,毛澤東認為改文章就是改思想,改的過程就是思想完善的過程。
毛澤東一生改過的文章無數(shù)。新中國成立初期,毛澤東主持起草新中國第一部憲法,前后歷時差不多七個月,總共算起來修改了一二十稿。經(jīng)歷了這樣的過程,毛澤東最后才講:“這個憲法草案,看樣子是得人心的?!痹偃?,寫作著名的《關于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的問題》時,年過六旬的毛澤東前后修改了十幾遍,持續(xù)時間近半年,傾注了大量心血。
不僅是對重要的文件和文章,對自己的詩詞,毛澤東也常會斟酌修改。1952年,一位大學老師寫信給毛澤東,指出他的《長征》詩中“騰細浪”“金沙浪拍”的“浪”字不宜用兩次,建議改為“水拍”。毛澤東欣然接受,并稱其為“一字師”。1963年,毛澤東手書《滿江紅·和郭沫若》贈周恩來,當晚口中吟誦反復修改,次日服務員倒掉半簍廢紙稿。
透過這些細小的例子,可以看到毛澤東是以怎樣嚴謹認真的態(tài)度,反復修改自己的文章的。
(李云貴薦自《湘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