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在英語教學中如何借助母語思維來高效地學習英語是一個值得研究的問題。本文從介紹當今母語在英語教學中使用的兩種對立觀點出發(fā),對母語對英語教學的積極和消極的作用進行了研究和探討,并提出了母語思維在英語教學實踐中可適用的方法。
關鍵詞 英語教學 母語思維 影響
英語學習和母語學習之間存在著許多差異,在英語學習中會不可避免地受到母語思維的影響,因此,英語教學者要重視母語在英語學習中的作用和價值,充分地利用母語思維,同時要正確處理母語思維與英語學習之間的關系。
一、母語在英語教學中使用的不同觀點
母語思維是英語教學中的依賴手段和方法,也是英語教學中的重要原則之一。但在對母語思維的使用上存在著兩種不同的觀點
1.屏蔽觀點
就目前英語教學中的實際情況來看,交際教學法是英語教學中使用較多的方法。交際教學法認為,英語教學的目的旨在教授學生交際的能力,學生在學習語言時也要注意學習這種語言的語法和使用規(guī)則,從而具備制造出符合語法規(guī)則的句子的能力。它重視的是一種外語的環(huán)境,要了解句子使用的場合、對象和時間。在外語環(huán)境中以外語來學習外語,同時可以鍛煉英語的聽、說等各方面能力,這也是英語教學中最終想要達到的目標。
這種方法直接屏蔽或否定母語的作用和影響,在外語教外語的方式方法下,學生不需要翻譯,也不注重語法。它強調(diào)的是模仿,“通過模仿說話來學習說話”。在這種方法的教學過程中,學生需要模仿每一個單詞、每一個句子,再到能夠獨立造出屬于自己的句子,最后養(yǎng)成英語思維的習慣。
交際教育學需要通過動作、手勢、圖片、視頻等第三方媒介來解釋語言的含義,使學生建立起英語與思想的直接關系。但是這種方法有一些弊端,就是一些抽象、復雜的單詞和句型難以很好地解釋清楚,會讓學生產(chǎn)生云里霧里的感覺,使得教學質(zhì)量下降。學生在日常學習和生活中,母語思維已經(jīng)相當牢固,他們總是習慣于用母語思維來表達思想,通過母語思維來將所學的英語歸納、吸收,進而轉(zhuǎn)化為自己所需要的知識。因此,在英語教學過程中脫離母語是不可能的,完全否定母語的觀點顯然是不可取的。
2.必要觀點
必要觀點是主張母語在英語教學中的影響和作用。英語教育者要明白英語是學生的第二語言,母語才是他們掌握的第一語言,他們從小就在母語的環(huán)境中生活,已經(jīng)將母語與外界建立起聯(lián)系,母語思維已經(jīng)根深蒂固。一般來說,他們在學習另一種語言時,都是要通過母語來理解這種語言的,通過母語的中介作用學習和掌握另一門語言。因此,在英語教學中,教育者應該訓練學生借助母語來使英語與思維建立聯(lián)系,最后達到英語與思維的直接聯(lián)系。在這種主張下的教學方式有語法翻譯教學法和對比教學法。
語法翻譯教學法是在英語教學中以機械學習和直接翻譯為主要手段,以學習掌握語法為入門方式,強調(diào)在學習中將英語直接翻譯成母語。母語是學習其他語言的基礎,在教學過程中,將所學的單詞、詞組、句子和段落等直接翻譯成母語,只有這樣才能有效地理解學習的內(nèi)容。同時借助母語來提高教學效率,短期內(nèi)其成效顯著。但這種教授方法下,課堂就會變成母語課堂,學生將英語教學中所學的內(nèi)容,如英語單詞、英語詞組和語法等,背的滾瓜爛熟,卻在英語交流中連簡單的對話也不能夠?qū)崿F(xiàn)。教育者要明白英語的教授是為了在生活中運用這門語言,而不單單只是掌握這門語言的用法。單純的翻譯法顯然是英語教育者需要避免的,并且簡單重復的機械練習也會使學習者喪失英語學習的積極性,更容易降低學習者學習的熱情。
對比教學法從兩種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語言在其各自的思維方式和觀念價值上所表現(xiàn)出的文化差異中,尋求和探索運用語言文化進行雙向比照,使學生更為主動、更為積極地了解語言差異之根本所在,從而培養(yǎng)學生對其他民族文化及語言的感知力和接受能力,最終獲得獨立運用與順利交際的能力。例如,一般學生在英語寫作中容易利用雙語思維,將母語與英語建立起聯(lián)系。在英語水平較初級時,學習者一般是先用母語構(gòu)造出思路,組織出相對連貫的句子,然后進行中英相互對比,最終完成英語的寫作。但在英語水平較高時,英語寫作者就會相對較少地利用母語思維,較少通過比較來完成英語的寫作。因此,在英語沒有與思維建立直接聯(lián)系的情況下,學生在學習英語時借助母語顯然是必要的。
在心理和實踐研究下,屏蔽觀點和必要觀點都有其相對合理的一面,但是這兩種觀點都有點極端,相對偏頗,片面地肯定一方面而否定另一方面。
二、英語教學中母語的影響
1.積極作用
人類在發(fā)展進化中,不同的民族就會產(chǎn)生不同的語言形式,但思維形式會有共通點。因此,英語教育者在教學中要借用母語思維的方式和方法來加強訓練學生的外語思維。這樣英語的學習不再那么死板和生硬,學生理解和消化英語知識的能力也會逐步提高。
在借用母語思維的時候,教育者也要取其精華,去其糟粕,要靈活、理性、科學的運用,而不是完全的照抄照搬。一些與母語類似的語言現(xiàn)象,要注意總結(jié)歸納,并將這種方式方法傳授給學生;一些過于抽象的英語詞、詞組等語言知識,可以借助母語的解釋,這樣省時省力,也易于學生理解和接受;一些難點、重點,這些都是學生必須掌握的,也是學習外語的基礎知識,那么在進行了英語的解釋和訓練下,也可以用母語再解釋一遍,這樣學生對這些難點、重點的理解就會更上一層樓,學習和吸收效果會更好。
2.消極作用
任何事物都具有兩面性。在英語學習中借助母語時也是具有負面作用的,需要一個度的衡量與劃分的。在實踐中,許多學生在長時間、高強度的學習英語的情況下,其成效還是很低。究其原因,大部分是在學習中過分借用母語,無法擺脫母語思維帶來的一些負面作用。
例如,How long can I keep this book?(這本書我可以借多久?)學生在表達這句話時,由于受到母語思維的影響,認為“借”就是“borrow”,因此,在完成這句話的翻譯時,大部分同學會表達成“How long can I borrow this book?”顯然是一句Chinglish。這肯定不是每一個教育者最終想要達到的結(jié)果。
總而言之,每一個英語教學者都希望能夠在借用母語的情況下,讓學生輕松地、沒有負擔地學習這門語言。但是,要因地制宜的利用母語,逐步探索出一套適合學生的學習方式和方法。
三、母語思維下的英語教學法
在我國以前的英語教學中,,英語教學者只做到了對英語的教授,而沒有達到對英語這門語言的背景和文化的教授,因此,學生即使英語書面成績再高,也是一種“啞巴英語”。那么在現(xiàn)在的英語教學的形式下,英語學習如何借助母語呢?
1.音標的學習
就像我們小時候在學習漢語時先學習音標一樣,在一開始學習英語時也是需要學習基礎知識,因此音標就是英語學習的開始。
英語音標在發(fā)音方式和方法上與漢語有類似的地方。例如/p/、/b/、/k/等輔音的發(fā)音同漢語音標相對應的p、b、k相類似。漢語中有鼻音m、n,英語中對應的有鼻音/m/、/n/;英語音標中有元音/i:/、/u:/、/a:/,在漢語中有i、u、a。但是在英語語音中有重音、長短音等讀法,不同于漢語中的音調(diào),英語讀音中重音的位置不同,長短音的不同,會導致一個詞的釋義不同。而由于母語的影響,學生對重音、長短音的讀法和區(qū)別無法很好的適應,這也就是英語語音的難點。因此,在英語教學中,教師要對英語音標發(fā)音的部位作出詳細的解釋,讓學生很好地體會發(fā)音部位與母語的不同。
2.詞匯的學習
單詞和漢語中的生字是一樣的。我們在學習生字時,老師先教我們會讀,然后教授這個生字的寫法,在不斷練習中掌握這個生詞。那么,在學習英語單詞時,我們也可以借助學習母語時所采用的方式方法。
在理解和運用英語詞匯時,教師如何解釋這個詞很關鍵。相對簡單的詞匯,可以用英語、圖片或者手勢等方式,讓學生理解和掌握。但是如果遇到相對抽象的或者難以應用上述方法很好解釋的詞匯,教師就可以用漢語先解釋這些詞匯,讓學生在腦海中有這些抽象詞匯的映像,然后逐步深化這些抽象詞匯的釋義和用法。例如英語單詞friendship是友誼的意思,教師可以直接用漢語進行解釋,無需再添加其他解釋的方法,學生就可以很好的理解和掌握這個單詞。類似的抽象詞匯還有excuse、science、technology等等。
類似于母語中的偏旁,英語中有詞根。許多單詞就是由詞根和詞綴構(gòu)成的,在記憶單詞時,學生也可以利用詞根來記憶,常見的詞根有unti-(反對)、multi-(多),后綴有-ment、-tion、-less等。例如,-ly可以用來識別這個詞匯的詞性為副詞。
3.語法的學習
從某種角度講,英語語法其實是不需要強制教授的,學生可以在學習課文或讀說時潛移默化的掌握。漢語中的語法規(guī)則與英語中的語法規(guī)則是大不相同的,這就是語言習慣問題。因此,在學習英語語法時,學生可以通過與母語語法相比較,來體會英語與母語本質(zhì)的不同。當然,在學生初學英語時,老師要對其引導性地進行漢語與英語的對比。否則學生在自己對比、歸納時,可能使得母語思維對其學習過程產(chǎn)生消極作用。老師有目的、針對性進行英語與母語的對比,會逐漸影響學生使用正確的對比方式來學習英語語法。
老師要恰當?shù)慕柚鷿h語的語法習慣等來對比學習英語語法。例如:S+V結(jié)構(gòu),例句,she is coming(她正在過來);S+V+P結(jié)構(gòu),例句she is a girl(她是個女孩子);S+V+O結(jié)構(gòu),例句she is listening the music(她正在聽音樂);S+V+O+C結(jié)構(gòu),例句she asked him to walk quickly(她讓他走的快一點)。這些結(jié)構(gòu)與漢語中的結(jié)構(gòu)類似,但在表達上是有區(qū)別的。學生借助漢語語法結(jié)構(gòu)可以相對快速地接受英語語法結(jié)構(gòu),這就是母語對英語學習中起到的積極作用。因此,老師在教授時,要學會引導學生發(fā)現(xiàn)英語與漢語中的相似處和不同處,從而思維擴散到英語語法學習中。
英語語法與漢語語法沒有相似的部分,這就是學生學習英語中所遇到的難點。比如學生對形容詞修飾名詞時的位置搞不清楚,這時老師可以要求學生通過強行記憶或者順口溜的方式來掌握這些特殊情況,特別是在一些短語運用中。例如:enough+名詞,形容詞+enough;形容詞+something等等特殊情況。老師要學會總結(jié)一些常用的,學生容易犯錯的情況,讓學生對這些特殊情況“特殊對待”,這樣就可以在強行記憶下方便以后的應用。
漢語中有過去、現(xiàn)在與將來,英語中也存在不同的時態(tài)。但英語時態(tài)要遠比漢語中的時態(tài)復雜,英語中還有虛擬時態(tài)、過去將來時態(tài)、過去進行時態(tài)、過去完成時態(tài)等等,這些時態(tài)更是讓學生眼花繚亂。當然,老師還是可以從這些復雜、難懂的時態(tài)中找到一些規(guī)律的,比如,過去完成時態(tài)可以讓學生理解成為過去的過去。但是這樣類似的解釋并不是通用的,因此就需要老師進行深刻分析和歸納解釋,讓學生在段落中、時態(tài)應用中理解這些時態(tài)。
總而言之,在英語教學中母語的作用是不可小覷的。但是老師要靈活應用母語思維,要用發(fā)展的眼光來看待母語的作用,不同的英語學習階段,母語起到的作用是不同的。老師和學生在借助母語思維時要有思想準備,要學會摒棄母語思維在英語學習中的不適應性。
————————
參考文獻
[1] 陳立平.英語專業(yè)教師在課堂上語碼轉(zhuǎn)換調(diào)查[J].解放軍外國語學院學報,2004(9).
[2] 王俊菊.一次有關外語教學中母語使用情況的調(diào)查[J].現(xiàn)代外語,2008(4).
[作者:譚瑋(1981-),女,廣西柳州人,廣西科技大學外國語學院講師,博士。]
【責任編輯 郭振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