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蘭
【摘要】本文論述了教師靈活處理教材習題,增強在游戲活動中應用理論知識的能力,將題目情景與理論條件進行對比遷移,發(fā)展、整合、聯系,有效培養(yǎng)學生的數學應用意識。
【關鍵詞】教材習題 應用意識
小學數學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7)04A-0082-01
應用意識是小學生應重點培養(yǎng)的核心素質之一。答題練習不僅是對學生已有知識的測驗,也是提高學生應用意識的有效途徑。新課改實施以來,教材的習題比以前大為改觀,但單調、單一、俗套的弊病仍未杜絕。因此,教師要靈活地處理課本習題,使其更適合學生學習,進而提高課堂效率,增強學生的應用意識。
一、寓教游戲中培養(yǎng)應用意識
游戲教學是小學生最喜歡的學習方式。數學知識對于小學生來說普遍感到枯燥、乏味,理性思考較多,邏輯性較強,學生學習費勁,久而久之就會興味索然。若把數字演算與游戲活動有機融合,就能在增強學生學習興趣的同時,促進學生對知識的消化與吸收。
例如,在教學人教版數學一年級下冊《認識人民幣》一課時,學生對于人民幣耳濡目染,但如果純粹地讓學生進行認讀、計算,勢必會引發(fā)學生的反感。鑒于此,教師別出心裁地對課后習題進行了改良——設計成模擬超市體驗模式(課前把學生分為5組,每組6人)。各組成員分角色扮演售貨員、導購員、收銀員、顧客等,給每組分配若干種面額的仿真紙幣道具,讓學生進行花錢、找錢等模擬實驗。每個同學輪流充當收銀員,其余“顧客”前來付賬,收銀員收錢找零。這種游戲練習的方式寓教于樂,學生非常感興趣,在不知不覺中,學生不但鞏固了今天所學的知識,而且也提高了應用人民幣的意識和能力。
二、雙重對比中發(fā)展應用意識
理論要與實際相聯系,必須在理論與實際之間建立某種關聯,而尋找關聯的過程就是特征對比。在比較中,用理論指導實踐,提升應用意識。個別問題的順利解決不足以說明學生熟練掌握了相關知識,因此教師要用多重變式來舉一反三。這是對比的第一層意義。
對于某些特殊問題,如果明顯超出了學生的經驗范疇,那么原有的思維模式和公式定律必然解決不了新型問題。如何找到新的理論武器應付全新的形勢,對比的第二重意義顯得尤為重要。對比不僅能為實踐找到適配的理論依據,而且還能反證某種理論已經過時,不適用于當前的新形勢。
例如,在一次洪災中,有26人被圍困在一個小島上,救援隊派出救生艇前去解救。由于災情嚴重,救援隊僅剩一條小型救生艇,而且每次只能搭載5人,至少需要往返幾次才能救出所有災民?本題屬于求近似數的問題,問題癥結在于“進一法”,計算結果要“加一湊整”。對于習慣了“四舍五入”求近似數的學生來說,要突破思維瓶頸,讓認識覺醒進入到“進一法”范圍里,實為不易。通過對比,讓學生認識到,“四舍五入”法只適用于一些純數據統計,是一種數理理論,一旦涉及到社會活動,必然受客觀條件的制約,此時四舍五入法就要向人性需求妥協,形成一套新的取舍辦法。常見的有“進一法”和“去尾法”。具體到本例中,只適用于“進一法”:26÷5=5(次)……1(人),則最少需要6次。
三、縱深拓展中提升應用意識
新教材的一大特點是插圖新穎,寓教于樂,能較好地吸引學生的眼球。教材編排有很大的可塑性和靈活性,彈性伸縮空間很大,教師可以自由發(fā)揮。教師在充分了解學生的基礎上深挖教材,然后恰到好處地拓展延伸,讓學生自由發(fā)揮。例如,有這樣一道集合題:把下面動物的序號填寫在合適的圈里(實際上就是讓學生把動物分成會走的獸類、會飛的鳥類和會游的魚類)。12個動物剛好被分到三個類別里。但如果僅僅這樣做完了事,學生的思維品質沒有得到提高,善于存疑的發(fā)散思維也沒有得到鍛煉。所以,在實際教學中,除了讓學生完成這12個動物,教師還增加了第13號動物——天鵝(提示學生這個動物是既會飛又會游泳的);同時還增加14號動物——鱷魚(提示學生這個動物是既會走又會游泳的)。通過增加特殊元素,提高難度,拓展學生的思維深度,讓學生認識到一個元素可以同時屬于多個集合,初步形成“交集”的概念。
總之,為了學生的長遠發(fā)展,教師在處理練習題時不能“得過且過”,而應在認真鉆研教材的基礎上,深入領會每一題的設計意圖,最大程度地利用好每一題,學會借“題”發(fā)揮——在游戲、對比、拓展中啟發(fā)學生的心智,提高學生的應用意識,培養(yǎng)學生的數學核心素養(yǎng)。
(責編 林 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