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講者:梁 植(主持人) 記錄整理:七 月
從青春到華發(fā),等你回家(節(jié)選)
演講者:梁 植(主持人) 記錄整理:七 月
主持人:年輕人要像本文演講者一樣,有觀照世界的視野,有堅定的信念和鏗鏘的力量。
對一個人或一個族群而言,回家、回鄉(xiāng)不需要理由,不回家、不回鄉(xiāng)才需要理由。
有一個人,就因為出去打了一瓶花生油,便再也回不了家。他叫吳采桑,19歲,早上去城里幫媽媽打兩斤花生油,卻過了 50年才回到家。再也見不到媽媽的他,只能在媽媽的墳前添上一把土。
有一個人的新婚妻子等待丈夫拿豆花回家一起做飯,這一等,竟是 47年。丈夫叫李仁水,當年 29 歲。然而,47 后,她等到的只是一個“李仁水還活著”的消息。但這已經(jīng)讓她欣喜若狂。她到處尋找丈夫的蹤跡,尋找那個 50多年沒有謀面的男人。最后她找到的時候,李仁水已經(jīng)離世。
這些故事中的主人公因為相同的原因,來到中國同一個只有 15平方千米大的小島上,從青春到華發(fā),失去了回家的可能。他們和家的距離只有 1600 米,就一道海峽,很窄很窄,卻成了世界上最遠的距離。
有個人姓韓,有一天出門給身患重病的媽媽買藥,被抓了壯丁,到了金門。他在金門每天的工作是站崗、瞭望。對他來說,這是世界上最殘忍的工作。因為,他每天能瞭望到他們家的房頂——1600 米隔著他和他媽媽,但他回不去,而他兜里還揣著藥。最后,他忍無可忍,在一個風浪很大的深夜,抱著一個橡皮圈跳入大海。遺憾的是,游了整整一個晚上,他上岸的地方不是廈門,而是金門。上岸的時候,對著他的是十幾桿槍?!罢埾葎e殺我,讓我去看一眼我媽?!边@是他說的第一句話。在被執(zhí)行槍決之前,他見到了主審的法官。他跟法官說:“如果有一天兩岸通航了,我想請你把這藥給我媽送過去。請告訴他,我那天真的去買藥了,就是沒能回家?!?/p>
關(guān)于兩岸,政治、經(jīng)濟、教育、歷史,我們談了太多。我們是人啊,兩岸是家。人回家不需要理由,不回家才需要理由。
1997 年 7 月 1 日,我們中的大多數(shù)人還沒去過香港,卻并不影響我們熱淚盈眶。1999年 12 月 20 日,我們對澳門的印象又何其浮淺,但這同樣不影響我們都拍紅了手掌。接下來會是哪天呢?我們會在這兒等,哪怕從青春到華發(fā),也會一直在這兒守著,守著那些近在咫尺,卻遠在天涯的親人回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