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重建,朱青青,劉 娟
(駐馬店市精神病醫(yī)院,河南 駐馬店 463000)
精神分裂癥是臨床上常見的精神科疾病,發(fā)病率較高,且多發(fā)于青壯年人群。精神分裂癥是指一組病因不明確的重性精神病,患者往往表現(xiàn)為涉及感知、思維、情感、行為等多方面的障礙。這種疾病病程遷延、反復發(fā)作,容易加重和惡化病情,如不及時治療不但影響患者的生活質量,更會給社會帶來威脅。而針對精神分裂癥的治療一般需要較長的時間,因病情表現(xiàn)各異,患者依從性不高,這也給護理工作帶來了干擾。合理的護理措施是保證治療效果,提高護理質量的關鍵,本次研究以筆者收集的112例患者為例,探討臨床護理路徑標準化管理對精神分裂癥患者臨床護理質量的影響。
本次研究的112例精神分裂癥患者均來自我院2015-10—2016-08間收治,均符合中國精神障礙分類與診斷標準CCMD-3。按照入院順序將其分為兩組,每組56例。對照組56例患者中男28例,女28例,年齡18~65歲,平均年齡(36.4±5.6)歲,病程在3個月~10年,平均病程(4.78±1.21)年;觀察組56例患者中男26例,女30例,年齡20~63歲,平均年齡(42.8±5.3)歲,病程在半年~10年,平均病程(5.21±1.43)年。本次研究由醫(yī)院倫理委員會批準,并由患者家屬簽署同意書,兩組患者基線資料均衡可比(P>0.05)。
所有患者在入組前均接受我院針對精神分裂癥的常規(guī)綜合治療,包括給予利培酮、思瑞康、博思清、奧氮平等藥物治療和相關合并疾病的用藥治療。對照組患者僅接受我院常規(guī)的護理措施,包括加強巡視、健康教育、隔離護理等措施。觀察組患者實施臨床護理路徑下標準化的管理措施,按照患者入院前急性期和出院后康復期中包含的5個階段實施護理工作,按照臨床護理路徑表格執(zhí)行情況實施護理程序[1]。首先,建立精神分裂癥臨床護理路徑。嚴格按照精神分裂癥的護理常規(guī)和標準護理計劃,結合患者實際情況和護理人員臨床工作經驗,制定符合我院情況的護理流程和計劃。分為入院24 h、入院第1周、急性治療期、康復期和出院時五個階段。
患者入院后,護理人員應積極對患者的病情進行評估,安置在一級病房中,并分配護理小組長和協(xié)同責任護士在24h內制定護理計劃書,完成對患者的檢查指導、入院指導和心理護理、健康教育和環(huán)境護理等常規(guī)措施?;颊呷朐旱?周,組織責任護士和值班護士加強對患者一般情況的巡查,督促和指導患者合理飲食、服藥和睡眠,養(yǎng)成良好的生活習慣[2]。如發(fā)現(xiàn)患者出現(xiàn)異?;虿涣挤磻?,要及時匯報醫(yī)師并采取合理的措施進行處理。嚴格遵循醫(yī)囑用藥,不僅要向患者更要向患者家屬解釋藥物的使用劑量、方法和時間,告知患者及其家屬藥物的治療機制和注意事項。針對存在意識障礙和精神障礙致使生活失去能力的患者,護理人員要保持耐心和細心,指導患者轉移注意力、引導其參與有趣的活動和鍛煉。急性治療期患者的病情變化較快,護士長應根據患者入院后制定的護理流程嚴格監(jiān)督責任護士和護理人員的工作情況。每日根據患者的實際情況總結和補充完善護理流程,每周和責任護士一起評價護理效果,病區(qū)醫(yī)生、護士應共同參加到臨床護理路徑標準化管理措施的實施過程中[3]。由科室護士長不定時進行檢查和指導,針對未達到預期目標的護理小組開會討論,分析原因,并征求患者和家屬的意見,進一步完善和修改護理計劃。
當患者進入康復期后,護理人員應積極鼓勵患者進入精神康復中心,接受康復中心專業(yè)的指導訓練,如藥物的自我管理、生活接技能的訓練、人際交往的技巧訓練等內容,并對患者的心理和社會適應水平進行評價,針對存在問題的患者進行合理的心理護理,促使其能夠更快融入社會生活中。出院前,由護士長對護理成效進行總結,認真傾聽患者對護理工作的意見,對患者的病情和精神狀態(tài)進行評估,嚴格遵循醫(yī)囑為患者做好藥物指導、出院指導、出院健康干預等措施,為患者制定定期檢查表,囑患者一定要定期入院檢查,安排1~2名護理人員定期對患者進行電話隨訪或家訪,了解患者的院外情況,囑患者家屬一旦發(fā)現(xiàn)患者有異常情況,要及時入院治療[4]。
治療結束后,觀察兩組患者的住院時間、住院費用,并就治療期間發(fā)生的差錯事件進行統(tǒng)計分析。出院前,由護理人員向患者家屬發(fā)放滿意度打分表,評價兩組患者護理質量,滿分為100分,分數(shù)越高表示患者越滿意。
治療結束后,就住院時間、住院費用和差錯事件發(fā)生率上來看,觀察組都顯著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住院時間、費用和護理差錯事件發(fā)生情況
患者家屬打分顯示,觀察組護理質量評分(92.4±7.3)分顯著高于對照組(86.8±9.4)分,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u=4.3181,P<0.05)。
導致精神分裂癥的原因有很多,包括遺傳因素、社會因素、心理因素等,是指一類癥狀群所組成的臨床綜合征。目前臨床上針對精神分裂癥的原因尚不明確,但患者涉及感知覺、思維、情感、意志行為、認知功能等多個方面的影響,成為人們關注的焦點[5]。精神分裂癥的治療是一個長期的過程,因患者的臨床表現(xiàn)不同,病情程度不同,表現(xiàn)護理目的也有所差異,再加上很多精神分裂患者沒有自理能力,依從性較低,這些都給科室護理人員帶來了嚴峻的挑戰(zhàn)[6]。
臨床護理路徑標準化管理是目前臨床上針對特殊患者群體實施的一種新型護理方式,以時間為橫軸,以入院指導、診斷檢查、用藥干預、治療護理、飲食干預、活動指導、出院計劃等理想的護理手段為縱軸,制定護理日常計劃表,并根據醫(yī)院、護理人員和患者的實際情況進行調整,制定出合理有效的護理工作表。精神分裂癥患者本身比較特殊,因此需要標準化、規(guī)范化的護理管理和流程,通過實施多種具有針對性的護理措施,幫助患者適應治療期間的生活,并且提高治療效果,減少差錯時間的發(fā)生[7]。本次研究結果顯示,治療結束后,就住院時間、住院費用和差錯事件發(fā)生率上來看,觀察組都顯著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患者家屬打分顯示,觀察組護理質量評分(92.4±7.3)分顯著高于對照組(86.8±9.4)分,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這與任改紅[8]的研究結果相符,任改紅針對收治的78例患者為例,分為常規(guī)護理組和臨床護理路徑組。結果顯示,護理后,兩組患者的ADL評分比較,觀察組患者優(yōu)于對照組;兩組患者住院天數(shù)比較,觀察組患者短于對照組;兩組患者對護理滿意度比較,觀察組患者優(yōu)于對照組。再次證明,臨床護理路徑在精神分裂癥患者中的應用效果優(yōu)于常規(guī)護理效果。
綜上所述,針對精神分裂癥患者的護理工作比較復雜和繁重,通過實施臨床護理路徑標準化管理模式,護理質量得到大大提升,患者滿意度也有顯著提升,科室護理服務水平也得到顯著提升,值得推廣。
[1] 蔣菊芳,費靜霞,姚敏紅,等.臨床護理路徑在精神分裂癥患者標準化管理中的應用[J].中華護理雜志,2011,22(10):970-973.
[2] 何秀英,陳劍英,吳風云,等.臨床護理路徑在精神分裂癥患者中的應用效果及其相關因素分析[J].中國實用護理雜志,2013,29(29):49-52.
[3] 潘燕,朱意平,陳超,等.臨床護理路徑對精神分裂癥患者社會功能的影響[J].廣東醫(yī)學,2013,34(17):2742-2744.
[4] 張素娟,徐枝樓.健康教育臨床護理路徑對住院精神分裂癥患者及家屬同步實施對照研究[J].中國醫(yī)藥導報,2014,15(29):100-103,111.
[5] 王敏.臨床護理路徑在精神分裂癥患者中的應用[J].世界最新醫(yī)學信息文摘(連續(xù)型電子期刊),2016,16(94):323-324.
[6] 王麗娜.臨床護理路徑對住院精神分裂癥患者健康教育效果分析[J].中國健康教育,2014,30(8):751-753.
[7] 王曉英,于斌,王欣,等.住院精神分裂癥患者實施臨床護理路徑后的療效觀察[J].大家健康(下旬版),2016,10(3):224.
[8] 任改紅.臨床護理路徑在精神分裂癥患者中的應用觀察[J].中國民康醫(yī)學,2016,28(3):122-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