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磊+韓冷+陸志剛
【摘要】 目的:探討高血壓合并陣發(fā)性心房顫動者的心臟超聲特征。方法:挑選2011年8月-2013年12月筆者所在醫(yī)院收治的43例高血壓合并心房顫動患者為觀察組,并以同期筆者所在醫(yī)院收治的43例高血壓患者作為對照組,兩組都執(zhí)行心臟超聲檢查,對比兩組患者的心臟超聲特征。結果:對比兩組患者的E/A比值與左房內徑,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對比兩組患者的LVEDD與IVS/LVPW,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結論:高血壓合并陣發(fā)性心房顫動患者,因為高血壓導致心臟結構形態(tài)出現改變,同時也導致生理指標出現程度不同的改變,左心房出現擴大。
【關鍵詞】 高血壓; 陣發(fā)性心房顫動; 心臟超聲; 特征
doi:10.14033/j.cnki.cfmr.2017.15.020 文獻標識碼 B 文章編號 1674-6805(2017)15-0037-02
Characteristics of Cardiac Uhrasonography in Patients with Hypertension Complicated with Paroxysmal Atrial Fibrillation/YANG Lei,HAN Leng,LU Zhi-gang.//Chinese and Foreign Medical Research,2017,15(15):37-38
【Abstract】 Objective:To investigate the characteristics of cardiac uhrasonography in patients with hypertension complicated with paroxysmal atrial fibrillation.Method:From August 2011 to December 2013,43 patients with hypertension complicated with atrial fibrillation were treated as observation group.43 patients with hypertension treated in the same period were taken as control group. All patients underwent cardiac ultrasonography.The cardiac ultrasound features were compared between the two groups of patients.Result:The E/A ratio and the diameter of the left atrium of the two groups were statistically different(P<0.05).There were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LVEDD and IVS/LVPW between the two groups(P>0.05).Conclusion:In hypertension patients with paroxysmal atrial fibrillation,hypertension not only causes structural changes in cardiac morphology,but also leads to changes in physiological indicators of varying degrees,the left atrial is enlargement.
【Key words】 Hypertension; Paroxysmal atrial fibrillation; Cardiac uhrasonography; Characteristics
First-authors address:Changshu First Peoples Hospital,Changshu 215500,China
高血壓為常見的心血管疾病,其特點多為病程長、嚴重并發(fā)癥,主要并發(fā)癥包括導致心臟結構重塑性代償性肥大、心功能減弱、心力衰竭、腦出血與陣發(fā)性心房顫動等,而陣發(fā)性心房顫動屬于最常見并發(fā)癥[1]。本次研究中挑選2011年8月-2013年12月筆者所在醫(yī)院收治的43例高血壓合并心房顫動患者為觀察組,并以同期筆者所在醫(yī)院收治的43例高血壓患者作為對照組,對比了二者的心臟超聲特征,現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挑選2011年8月-2013年12月筆者所在醫(yī)院收治43例高血壓合并心房顫動患者為觀察組,其中男27例,女16例,年齡40~82歲,平均(62.7±4.4)歲。以同期筆者所在醫(yī)院收治的43例高血壓患者作為對照組,男22例,女21例,年齡32~89歲,平均(61.4±4.2)歲;對比兩組患者性別、年齡等一般資料,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選取Philips7500,經胸探頭型號為S4-2作為超聲診斷儀,以ASE(美國超聲心動圖學會)推薦的測定方法作為參照依據,挑選胸骨旁的左心室長軸執(zhí)行M型連續(xù)掃描,測出LAD(左房內徑),LVPW(左室后壁)、LVEDD(左室舒張末期內徑)、IVS(室間隔),通過心尖四腔對二尖瓣血流的多普勒分析進行查看,測出二尖瓣早期舒張心室快速充盈的峰值速度(E)與舒張后期心房收縮的峰值速度(A),求出E/A比值。
1.3 觀察指標及評價標準
主要包括LAD、LVEDD、IVS/LVPW、E/A。
1.4 統(tǒng)計學處理
采用SPSS 17.0軟件對數據進行處理分析,計量資料用(x±s)表示,比較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比較用字2檢驗,P<0.05表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 結果
對比兩組患者的E/A比值與LAD,觀察組明顯比對照組高,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對比兩組患者的LVEDD與IVS/LVPW,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3 討論
高血壓屬于發(fā)病率較高的慢性心血管疾病,其病程比較長,可以導致心臟結構呈現腦卒中、心力衰竭、重塑性肥大、心功能下降等癥狀。大部分高血壓患者還伴隨有心律失常,而最常見就是伴隨心房顫動(即AF),這就導致重塑后心臟的形態(tài)再次出現明顯的血液動力學變化[2]。
心房顫動(房顫)屬于比較常見的心律失常,它容易導致患者體循環(huán)功能出現障礙與血栓栓塞,患者的死亡率大大增加,而它出現病因與患者的年齡及所患心血管疾病的類型有很大關系,而原發(fā)性高血壓成為導致房顫的心血管疾病之一[3]。心房顫動作為經常見的一種心律失常,在老年群體當中,它的發(fā)生率達到3%,隨著年齡增長,其發(fā)病率也逐漸遞增。心房顫動患者在發(fā)作時,心房激動頻率會大大上升,可以達到400~500次/min,同時還會有心跳頻率不規(guī)則加快等癥狀的出現,最終患者心房失去有效收縮功能,對患者生命健康造成嚴重威脅[4]。
通常而言,原發(fā)性高血壓病患者出現心電生理異常的原因就是患者心房的幾何形狀出現改變、表面積擴大而導致更多的折返環(huán)路產生。高血壓患者很容易出現心房顫動,但是需要一個過程才能發(fā)展成為心房顫動,現在還不太清楚高血壓并發(fā)房顫的機制,可能由于患者高血壓疾病導致左心房產生變化,對患者生理活動產生直接影響,而臨床癥狀多表現為出現異常;在空間彌散過程之中,左心房出現變化,在左心房內徑持續(xù)擴大之時,便呈現為心房顫動的機械性重構[5]。目前研究僅僅發(fā)現出現心房顫動直接與心臟結構功能的改變、心房電生理特性的改變有關,例如:左心房擴大、左心房功能出現異常,即出現不定期收縮、左心室出現肥厚、心房電傳導出現延遲、心房電活動各向異性出現上升、心房細胞動作電位有效出現不應期不均一性地縮短、心房生理活動受到限制[6-7]。相關研究證明,運用二維超聲心動圖可以測定高血壓合并陣發(fā)性心房顫動患者心房生理標,有助于檢測高血壓合并陣發(fā)性房顫[8]。
本次研究結果表明,對比兩組左房內徑,觀察組比對照組明顯要大,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對比兩組舒張早期峰值速度(E)/舒張晚期峰值速度(A),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兩組之間比值都比1要小,由此說明兩組患者的舒張功能都有一定程度的減退。由此可見,高血壓合并陣發(fā)性心房顫動患者,其心臟形態(tài)和結構發(fā)出現改變外,還改變了一些生理指標與心房,同時左心房擴大是導致心房顫動的最主要原因[9]。對比兩組左室舒張末期內徑、室間隔/左室后壁,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由此說明左心房內徑擴大是導致高血壓合并陣發(fā)性心房顫動患者出現房顫最為主要的原因。
綜上所述,當高血壓患者出現陣發(fā)性心房顫動時,左心房擴大與左心室舒張功能減退是致其發(fā)生的直接原因,這有利于診斷與治療高血壓合并心房顫動患者。與此同時,還有利于早期嚴格控制高血壓合并心房顫動患者血壓達到標準,促進挑選恰當合理的治療藥物。所以,早期開展治療原發(fā)生高血壓,可以較好防止出現心臟房顫,而針對已有心臟房顫出現的患者來說,在進行診斷之時,診斷的重要參考依據就是左心房擴大與左心室舒張功能下降。但是要改變上述指標就有賴于運用心臟超聲實施診斷,心臟超聲一方面可以把心臟形態(tài)結構的變化較好呈現出來,另一方面還可以把程度不同的生理指標變化展現出來,值得大力推廣運用。
參考文獻
[1]楊桂枝.高血壓合并陣發(fā)性心房顫動者心臟超聲臨床觀察[J].中國社區(qū)醫(yī)師:醫(yī)學專業(yè),2013,15(7):121-122.
[2]孫新黨,孫花榮.高血壓合并陣發(fā)性心房顫動的心臟超聲分析[J].中外醫(yī)療,2014,33(3):180.
[3]石全.高血壓合并陣發(fā)性心房顫動者心臟超聲臨床觀察[J].醫(yī)藥前沿,2014,15(23):121-122.
[4]曾小萍,張幸慰,孫賢,等.高血壓合并陣發(fā)性房顫患者心臟超聲臨床特點分析[J].醫(yī)學影像學雜志,2016,26(4):729-732.
[5]李遠.高血壓合并陣發(fā)性心房顫動的心臟超聲分析[J].中國現代藥物應用,2016,10(12):104-105.
[6]王湛賢.高血壓合并心房顫動的研究進展[J].中國醫(yī)藥指南,2014,12(14):59-60.
[7]楊中良,張彩萍,王乃玲,等.高血壓伴陣發(fā)性心房顫動患者觸發(fā)性房性期前收縮的特征分析[J].中國心血管雜志,2012,17(6):430-433.
[8]王建剛,席建堂,趙志明,等.老年原發(fā)性高血壓并心房顫動患者左心房病變分析[J].中國心血管病研究,2015,13(12):1109-1111.
[9]陳紅武,陳明龍,楊兵,等.陣發(fā)性心房顫動非肺靜脈觸發(fā)灶的臨床特征及長期隨訪[J].中華心血管病雜志,2013,41(11):922-9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