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玉琢
摘要:中國是詩的國度,有著深厚的詩教傳統(tǒng)。但是現(xiàn)今功利化學習,使孩子詩詞閱讀能力越來越弱,以致于有了“詩歌閱讀恐懼癥”。而中學古典詩詞教學舉步維艱的現(xiàn)狀迫使我們這些從事一線教學任務(wù)的語文教育者不得不冷靜地客觀地審視、分析造成這一窘境的主客觀因素,并催促我們研究和探尋中學古典詩詞最有效和最優(yōu)化的閱讀方式。基于此,從閱讀實踐的角度探究教學中詩歌閱讀的高效性、實效性的方法,借助詩歌標題的暗示性,對作者及其生活時代的了解,以及文化積淀下“象”,提高詩歌閱讀的素養(yǎng)和能力。
關(guān)鍵詞:文本;解讀;象;高效性
中圖分類號:G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2511(2017)03-0017-01
詩歌閱讀是高中教學中的一個難點,也是一個重點。說其是難點,是因為教師“照本宣科”,拿著答案或是鑒賞辭典上的鑒賞文章來解讀,如果離開這個“拐棍”便會不知所以然;說其是難點,是因為學生對其有天生的懼怕感,平時做題繞著“走”,考試時胡亂的應(yīng)付一氣,至于能否得分,那全都是評卷老師的事。說其是重點,從短期效應(yīng)來說,詩歌閱讀關(guān)乎著高考得分;從長遠來講,詩歌的閱讀和積累能夠提升一個人的文學素養(yǎng),進而影響到民族的發(fā)展。據(jù)此,我根據(jù)多年的教學經(jīng)驗總結(jié)出些許解讀詩歌的方法和技巧,和大家一起來分享。
閱讀一首詩,首先進入我們視野的是詩歌的標題,詩歌的標題能夠為我們提供諸多的信息。對詩歌標題的解讀,關(guān)系著能否準確的對詩歌進行定位,能否迅速的抓住解讀詩歌的必要信息。例如2014年高考遼寧卷周晉《點絳唇·訪牟存叟南漪釣隱》中,我們會發(fā)現(xiàn)詩人是去拜訪對象是牟存叟,拜訪對象的身份是隱士,而要到達的地點是南漪,活動是訪和釣。由此我們就可以清晰地把握整首詩的事件走向,有利于我們讀懂詩歌。再如宋楊萬里的《喜雨》、唐杜甫的《春夜喜雨》,透過這些標題中的“喜”,我們就能夠輕松地把握住詩人的情感傾向。再如朱慶余《近試上張水部》“洞房昨夜停紅燭,待曉堂前拜舅姑。妝罷低聲問夫婿,畫眉深淺入時無?!睆埣冻曛煊鄳c》“越女新妝出鏡心,自知明艷更沉吟。齊紈未足時人貴,一曲菱歌敵萬金?!比绻[去詩歌的題目,在朱詩中我們看到的就是新媳婦在見公婆前的準備和緊張狀態(tài);而在張詩中,呈現(xiàn)的也是對新媳婦“越女”的一種贊美和鼓勵,除此無他。但是恰恰是這兩首詩的題目對我們的閱讀起到了畫龍點睛的作用:“近試”交待了寫這首詩的時間背景,“上”即呈獻,“張水部”即張籍,“水部”為官職;如此來看我們就明曉了這首詩的寫作目的,是用來試探主考官對自己才華和能力的態(tài)度的,而非停留于字面意義,言在此而意在彼。
面對詩歌文本,接下來我們能看到的就是作者。對于作者的了解也是必不可少的,作者生活的時代、詩人的主體風格流派、以及我們素常積累的詩人趣聞軼事都會對理解閱讀古典詩詞起到提綱挈領(lǐng)性的影響。我們只簡單地以劉禹錫的《西塞山懷古》為例,“王溶樓船下益州,金陵王氣黯然收。千尋鐵鎖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頭。人世幾回傷往事,山形依舊枕寒流。今逢四海為家日,故壘蕭蕭蘆荻秋。”我們能夠很直觀地感受到這是一首詠史懷古詩,詠的是三國東吳末代皇帝孫皓之事,那么詩人現(xiàn)實的落點又是什么呢?此時如果不了解劉禹錫生活的時代,就很難明白這首詩的主旨。劉禹錫是中唐詩人,唐穆宗長慶四年(824),劉禹錫自夔州調(diào)往和州(今安徽和縣)任刺史。他在赴任途中,經(jīng)過西塞山時寫了這首詩。詩人絕不是為了寫古而寫古。在這首詩中,詩人把嘲弄的鋒芒指向歷史上曾經(jīng)占據(jù)一方但終于覆滅的東吳統(tǒng)治者。詩人好像是在客觀的敘述往事,描繪古跡,其實是對當時重新抬頭的藩鎮(zhèn)割據(jù)勢力的迎頭痛擊。他的詩確實是有所指的。
閱讀古典詩詞還不能忽略相應(yīng)的注釋信息。詩詞中的序言和注釋信息能夠幫助我們更為深刻地去理解詩詞的主旨。如我們熟悉的《琵琶行(并序)》《孔雀東南飛(并序)》中的并序,能使我們清晰地了解詩詞的目的所在。再如2011年全國課標卷中的《春日秦國懷古》在文本后有對作者的注釋,內(nèi)容是“周樸(?878)字太樸,吳興人。”平時我們并不關(guān)注注釋中的生卒年,但在這個注釋中,生卒年便起到了關(guān)鍵性的作用,它是解讀整首詩以及答題時的鑰匙。唐朝的起止是618年——907年,那么878為晚唐時期,從中我們可以窺測:詩人生活的時代大約應(yīng)該在晚唐的中后期,那么詩人的懷古情懷可見一斑——借眼前破敗之春景而懷想強盛的秦國進而感傷晚唐王朝的國勢日衰。
詩歌是抒情言志的藝術(shù),詩歌在抒發(fā)情感,表達志向。告訴人們道理時,不是直截了當?shù)?,而是含蓄的、間接的、蘊藉的,是通過意象來傳達的。所以我認為:閱讀賞析詩歌,關(guān)鍵是要抓住詩歌中所呈現(xiàn)的意象,應(yīng)該從“象”人手,賞出“意”來。那么,什么是意象呢?“意”即作者所要表達的思想感情,“象”就是作者在詩歌中所描繪的具體物象?!耙庀蟆本褪亲髡叩乃枷敫星榕c具體物象的融合。
那么,究竟怎樣從“象”入手,才能賞出“意”來呢?我認為應(yīng)該從以下三步人手:
第一步是找出詩歌的“象”,看詩人為了抒情,選取了哪些具體的物象?
詩人往往用生動的“象”,來創(chuàng)造特定的情境氛圍,從而達到預期的表達效果。詩人往往會相應(yīng)地選擇一些能夠凸顯主觀情感的詞語,如凄風、苦雨、落葉、夕照、寒雁等冷色調(diào)的詞語,或使用艷陽、麗日、春苗、綠柳、等暖色調(diào)的詞語。比如李白的《聞王昌齡左遷龍標》:“楊花落盡子規(guī)啼,聞道龍標過五溪。我寄愁心與明月,隨君直到夜郎西?!痹娙死畎拙瓦x用了“楊花”“子規(guī)”“明月”等物象。再如大家耳熟能詳?shù)鸟R致遠的《天凈沙·秋思》中的“象”:“枯藤”“老樹”“昏鴉”“流水”“古道”“西風”“瘦馬”“夕陽”。可見這些“象”雖不露絲毫情意,而實字字關(guān)情。
第二步是讀者根據(jù)自己的知識積淀,借助合理的聯(lián)想和豐富的想象,去體會這些物象有哪些特征?
就拿唐儲光羲的《江南曲四首(其三)》為例,“日暮長江里,相邀歸渡頭。落花如有意,來去逐輕舟?!鼻皟删錇槲覀兠枥L了一幅歡快的晚歸圖。江風習習、夕陽西下時刻,晚歸的小船飄蕩在迷人的景色中,船上的青年男女相互呼喚,一同回家,那江面上的漿聲、水聲、歡呼聲、嬉笑聲此起彼伏,交織成了歡快的晚歸曲。簡簡單單的十個字,卻能引起我們豐富的聯(lián)想和想象,賦予我們豐富的審美享受。而李白的《聞王昌齡左遷龍標》中,楊花是漂泊不定的,“楊花落盡”不止“漫天作雪飛”,或“隨波應(yīng)到海,沾雨或依塵”,或“雨過渾疑盡,風來特地狂”,而應(yīng)說已是“零落成泥碾作塵”了,這景象在古人看來是極悲慘的。子規(guī)即杜鵑鳥,傳說古蜀帝杜宇魂魄化為杜鵑。子規(guī)的啼叫是哀婉的。“碧出萇弘之血,鳥生杜宇之魂”,白居易也說“其間旦暮聞何物,杜鵑啼血猿哀鳴”。了解了這些物象的特征,有助于我們?nèi)ダ斫庠姼柚兴耐械那楦兴枷搿?/p>
第三步是讀者根據(jù)詩人在詩中描繪物象的那些詞語及這些物象的具體特征,去揣摩體味詩人在物象中所寄托的情感、志向和道理。
比如李白的《聞王昌齡左遷龍標》,詩人正是通過意象楊花的漂泊不定;子規(guī)啼叫的哀婉,寫出了那種人生的飄零之感、離別之恨。
總之,鑒賞詩歌,只要我們抓住意象這一關(guān)鍵,就等于拿到了開啟詩歌之門的鑰匙,而只要拿到了這把鑰匙,多方面全方位地加以考慮,才能夠更好地理解掌握詩歌的主旨和詩人的言外之意,鑒賞詩歌的能力是就會得到很大提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