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驗性的治療——仍然很多年后才能在人體嘗試——這聽起來像科幻小說,但確實有一些在不斷地實現。
先前的大鼠試驗表明,將大鼠體溫冷卻到15~19℃誘導其進入休眠狀態(tài),不只使其放緩代謝的功能,同時也增加了其抗輻射的能力或對放射治療的耐受性。
現在,意大利特倫托基礎物理與應用研究所的物理學家馬可·杜蘭特說,同樣的方法可以用于晚期癌癥患者,并且可以使用在癌癥四期的病例上——通常腫瘤擴散過于嚴重,導致無法使用常規(guī)療法。
“你不能完美治愈所有的轉移——你不能用手術切除所有轉移的癌細胞或用輻射殺死它們,那樣的話病人也會被你殺死。”他在波士頓周日的美國科學促進會(AAAS)年會上說道。
“但如果你能把病人誘導進入休眠狀態(tài),你就可以阻止腫瘤生長。它能給你更多的時間?!?/p>
雖然人類沒有能力像某些動物一樣自己進入冬眠狀態(tài),這是一個科學家十分感興趣的領域——尋找一種方式安全地誘導人進入一種假死的狀態(tài),在這種狀態(tài)下可以使用所有類型的治療方法,從藥物治療,到安全、長期的太空旅行。
誘導宇航員休眠曾經是杜蘭特最新的研究內容,盡管它仍然是一個假設性的研究領域。他卻認為,使人類進入休眠狀態(tài)成為現實只是時間問題。
“現在我們明白它是如何工作,我相信我們能夠開發(fā)出可誘導休眠的藥物。”他說。“我們的目標是(休眠狀態(tài))至少一星期。這樣我們將有時間提供使抗癌所需的所有治療方法。”
若要使人類休眠真正起作用,杜蘭特說,人體溫度——通常大約37℃——應降至約13~15℃。在此溫度下,代謝功能開始慢了下來,研究人員表示高劑量的輻射對組織的損傷會減少。實際上,這將使侵略性放射治療更加安全,雖然類似的劑量可能會殺死清醒的,非休眠狀態(tài)下的病人。
雖然這是一個有前途的領域,它讓研究者看見了未來的研究。但其他科學家說,我們應該小心,不要陶醉于與杜蘭特的談論之中。
作為剛起步的研究來說,我們還沒有成功地找到一種方法安全地將人們置于休眠狀態(tài)。而即使我們這樣做,也不能保證我們能得到像動物實驗增加輻射抗性的結果——2014年從動物模型到臨床腫瘤治療的移植平均成功率小于8%。
“像使用休眠技術治療癌癥的結果難以預測:它可能會幫助或阻礙我們的治療?!北说谩ぜs翰遜,英國癌癥研究所的首席醫(yī)師告訴我們。
“在我們說這種治療對人類是安全、有效的之前,我們需要仔細做一些實驗?!辈⒉粴怵H,杜蘭特認為誘導休眠可能在未來十年左右實現。
“我們可以目前治愈約50%的癌癥。問題是其他的50%,”他說?!叭绻@種方法可以達到預期結果,數量眾多的多發(fā)性轉移癌癥患者將獲得希望。它是真正巨大的進步?!倍盘m特在周日波士頓美國協(xié)會科學促進會(AAAS)年會上說道。
他關于太空旅行休眠狀態(tài)最新的研究發(fā)表在Life Sciences in Space Researc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