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曙”中的“日”是微露的晨光;
“朝”中的“日”是月盡才出的太陽;
“旭”中的“日”是剛躍出地平線的太陽;
“旦”中的“日”是日已升高,天地分明;
“曉”中的“日”是已升高的太陽;
“早”中的“日”是浴草木的太陽;
“晨”中的“日”是荷鋤出工時的太陽;
“是”中的“日”是正午的太陽,不偏不斜;
“晚”中的“日”是要下山的太陽(想挽留之時);
“昃”中的“日”是西斜的太陽;
“昏”中的“日”是西沉的太陽;
“暮”中的“日”是落山的太陽;
“晝”中的“日”是運行期間的太陽(“夜”是月亮運行期間),即白天;
“昧”中的“日”是沒了太陽,天昏地暗,沒有光線(未見世面為“蒙”,內(nèi)心黑暗為“昧”,缺乏心智為“愚”,無知且遲鈍為“蠢”);
“暗”中的“日”是日暮天黑,完全無光(太陽西沉為“昏”,完全天黑為“暗”);
“旻”中的“日”是秋天的太陽;
“昨”中的“日”是剛逝去的一天;
“昔”中的“日”是不見草木,只見天上的太陽的遠古時代(“古”是傳說中難以追述的久遠時代,“昔”是發(fā)生大洪荒的遠古時代,“古”比“昔”更遙遠);
“暉”中的“日”是太陽環(huán)狀散射的光;
“暈”中的“日”是日月散發(fā)的熱氣形成的焦黃光圈;
“景、影”中的“日”是太陽在高大亭臺上投下的影子;
“暨”中的“日”是一半在地平線下,一半在地平線上的太陽;
“時”中的“日”是想用手抓住的光陰(四季為“時”,一天為“日”);
“昶”中的“日”是指白天的時間長;
“春”中的“日”是催生草木生長的暖陽;
“顯”中的“日”是閃光發(fā)亮、吸引他人注意力的裝飾品;
“映”中的“日”是水盆里的月影(光影的折射為“映”,強調(diào)客觀性;對某一事物的反響狀態(tài)為“應”,強調(diào)主觀性);
“暴”中的“日”是能夠曝曬獸皮或糧食谷物的烈日。
(劉壽華,特級教師,蘇州工業(yè)園區(qū)第二實驗小學語文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