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為西南民族大學研究生創(chuàng)新型科研項目,項目編號:CX2017SP181]
摘要:后山鄉(xiāng)位于貴州省仁懷市境內,1996年,貴州省文化廳將后山鄉(xiāng)命名為“苗族蘆笙藝術之鄉(xiāng)”。這里至今還存留著許多未被發(fā)掘的苗族文化。爬花竿是苗族蘆笙文化中的一項具體表演,其表演可謂驚心動魄,爬花竿又被稱為“云端上的舞蹈”。每年在后山鄉(xiāng)舉辦的三月三苗族蘆笙藝術節(jié)上,爬花竿是必須進行的表演,從早年間僅供鄉(xiāng)里鄉(xiāng)親觀賞娛樂發(fā)展至今,有很多外界人士慕名而來觀看演出。對后山鄉(xiāng)爬花竿這一具體表演的研究,尚有貴州民族大學胡小康做出過初步研究,而本文將通過對已有數據的參考,通過筆者自小耳濡目染蘆笙文化的變化以及在實地考察的基礎上,對貴州仁懷后山苗族布依族鄉(xiāng)苗族蘆笙文化中爬花竿的現狀及傳承進行研究。
關鍵詞:后山苗族布依族鄉(xiāng);爬花竿;現狀及傳承
一、花竿的選材
對于后山苗族布依族鄉(xiāng)爬花竿這一表演所需要的花竿材料的選擇,是極為考究的。并不是隨便到山上找一顆樹就可以用來當做花竿,在實地調研中,我找到了后山鄉(xiāng)爬花竿的傳承人王志良,據他介紹,花竿的選材有以下要求。
(一)要求所找的用于制作花竿的這顆樹上必須得有一根從地里長出來的藤把它纏繞,之所以要選擇有一根藤纏繞的樹作為花竿,是因為在苗族文化中,藤纏樹寓意著苗族人民希望男女和諧共生,并由此帶來家庭和睦,人丁興旺以及世俗繁衍的美好愿望。
(二)選定的這棵樹的旁邊得有一些同根小苗,他們稱這些小苗為“接班人”。而在大樹下有幾根同根的小樹,則代表著這棵樹會繼續(xù)生長,不會因為苗族同胞鋸走了這顆大樹而讓其失去生命,這也代表了苗族同胞尊重自然和保護自然的規(guī)矩和原則。
二、爬花竿表演
在正式的爬花竿表演之前,表演者都需要先進行熱身活動,將每一個要在花竿上表演的動作先在地下進行一遍。爬花竿的人數限定在三人以內,并且是男性。表演者需要邊吹奏蘆笙邊向十二米或是十五米高的花竿上爬,爬到花竿頂上之后,表演者還需要在頂端完成幾個高難度的動作,在整個表演過程中,表演者是不帶任何防護措施的,而在花竿下面,會有一群男女人數不等的青年圍繞花竿吹奏蘆笙,為整個表演助興。據傳承人王志良介紹,在花竿上進行表演的動作的要領,其實就是一個“穩(wěn)”字,而力量的集中點則更多的是在腰部,因為花竿本身高度達十幾米,而且在花竿頂上要完成的動作更是驚險萬分,稍有不慎,就有掉下來的危險。所以,這就要求表演者必須勤加苦練。我從王志良的徒弟口中得知,要在花竿上表演的動作,一個動作通常需要進行一年多的練習,而在正式爬上花竿表演之前,他們已經進行了為期八年的訓練。確實是臺上一分鐘臺下十年功,由此也可以看出苗族同胞對這項表演的謹慎與執(zhí)著。
三、后山苗族爬花竿現狀
后山苗族布依族鄉(xiāng)爬花竿這一表演,不止是傳承人王志良及他的徒弟們在做著努力,當地政府也給予了大力的支持?,F在,當地政府為了保護傳承人王志良,已經不再讓他上竿表演,而由他所帶的徒弟們來完成。自1996年后山鄉(xiāng)被掛牌“苗族蘆笙藝術之鄉(xiāng)”以來,爬花竿這一表演就逐漸開始被外界所熟知,也可以說后山苗族爬花竿這一表演,離不開傳承人王志良的辛苦付出,是他的改良使得這項表演逐漸家喻戶曉,走出村寨,1999年9月,后山鄉(xiāng)代表隊參加在北京舉辦的第六屆少數民族傳統(tǒng)體育運動會上,由代表隊表演的爬花竿摘下了一等獎的桂冠。以上這些信息看來,爬花竿似乎是一種蓬勃發(fā)展的趨勢,其實不然。爬花竿發(fā)展至今,其實已經在走下坡路。據王志良介紹,現在幾乎沒有年輕人愿意在跟他學習這項表演,這也就意味著會爬花竿的人越來越少了,而傳承人王志良也已近花甲之年,他現在的徒弟們,畢竟年紀小,技術等方面也并不成熟,所以,爬花竿這一表演一定程度上來說其實已經開始在走下坡路。
四、爬花竿的傳承研究
在后山鄉(xiāng)調研的過程中,筆者了解到,姑且不說后山鄉(xiāng)苗族蘆笙文化是一個極大的范圍,就后山鄉(xiāng)爬花竿這一項具體的表演來說,它的傳承其實并非是一件容易的事,受著如下幾個方面的影響。
(一)交通帶來的影響
從地域上來說,貴州本就是山高路遠,從仁懷市區(qū)出發(fā)到后山鄉(xiāng)最快也得要兩個小時的車程,且都是蜿蜒的山路?,F在在后山鄉(xiāng)里的很多地方,道路還是籬笆路,要是表演當天遇上陰雨天,不僅觀眾會減半,連一些表演時需要的道具都無法搬上舞臺,所以,后山鄉(xiāng)不便的交通為文化的傳承提供了一定阻力。
(二)語言帶來的影響
后山鄉(xiāng)苗族蘆笙文化,是沒有書面的苗族語言可提供參考的。也就是說,要想了解這里的文化,只能到當地去實地考察,因為無法從書籍上找到相關信息,即使找到,現如今對苗族語言了解的人也已少之又少,連很多苗族同胞都已經不再說自己的語言了,所以又會是一大難題。而且,爬花竿表演與蘆笙的吹奏是結合在一起不可分割的,也就是說表演者不僅要學習表演,還得學習吹奏蘆笙,而后山鄉(xiāng)爬花竿表演時吹奏的蘆笙曲仍然沒有相關樂譜資料可供學者學習。所以,對爬花竿這一表演的傳承,只能依靠口口相傳的方式,將表演時的動作要領,吹奏的蘆笙曲等口口相傳告知給后來的學習者,而口口相傳又存在著很多弊端。如此一來,語言所帶來的障礙又很大程度上阻礙了對這一表演的傳承。
(三)接班人的尋找
在論述后山鄉(xiāng)爬花竿現狀的時候已經提到,成長起來的年輕人愿意學習這項傳統(tǒng)表演的人已經少之又少,因為爬花竿作為一項傳統(tǒng)表演,其實就是供觀眾觀賞娛樂的,也就是說,表演者們在此項表演上是得不到報酬的,所以,青年人們并不太愿意去學習這樣一項既沒有報酬,危險程度還較高的表演。其實這也情有可原,畢竟誰都想要更好的生活條件,僅憑對藝術的癡迷或是執(zhí)著而去學習和繼承這樣一項表演的人,在如今已是少有人在。所以,沒有接班人去傳承這項表演,確實也讓爬花竿的傳承難以為繼。
以上三點,都為爬花竿的傳承造成了一定的阻力,但所幸,后山鄉(xiāng)當地政府和現在的傳承人以及他的徒弟們,都沒有因此而放棄過對爬花竿的熱愛和執(zhí)著,他們仍然在苦心鉆研,力爭將此項表演完美完善。
五、結語
后山苗族布依族鄉(xiāng)地處貴州省仁懷市,這里的地貌以高原山地居多,使得這里保存下來的苗族蘆笙文化還比較完整,除了爬花竿這項表演為外界所熟知以外,還有如滾山珠、錢桿舞等精彩表演存在,豐富著后山鄉(xiāng)人民的茶余飯后。就爬花竿這項表演的現狀來看,能夠發(fā)展到今天,不止是有表演者們付出的辛苦和努力,爬花竿這項表演本身也是獨具魅力的。希望爬花竿這項表演能隨著社會發(fā)展逐步完善,讓更多的人了解這項苗族傳統(tǒng)表演,也希望后山苗族布依族鄉(xiāng)的爬花竿表演能夠后繼有人去傳承和發(fā)揚,為研究苗族文化的學者們提供更多切實可用的數據資料。
【參考文獻】
[1]楊方剛.貴州苗族蘆笙文化研究[J].中國音樂學,1997(S1).
[2]黃正彪.苗族蘆笙的傳說[J].樂器,1999(01).
[3]石朝江.中國苗學[M].貴陽:貴州人民出版社,1999.
作者簡介:楊光運,女,(1993—)西南民族大學藝術學院,音樂與舞蹈學碩士,研究方向:聲樂表演與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