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馳文
摘要:太白山,排在道教三十六小洞天之第十一位,古代也被列為地方官府的祭祀之中。由于山形陡峭高峻,氣候寒冷且溫差很大,所以在歷史上有不少高隱之士來此修行。從元代起,在太白山上出現(xiàn)了一些小型宮觀,分布于道路兩旁,歷史上共計有108處。
關(guān)鍵詞:太白山;洞天;福地官祭
太白山,秦嶺山脈主峰、最高峰,海拔3767米,方圓數(shù)百里,兼有峻險、雄偉、秀麗、清幽等特點?!疤自坪!蹦宋髑仄嬗^,“太白積雪六月天”則為關(guān)中八景之一。太白山也是中國大陸青藏高原以東的第一高峰。太白山歷史文化悠久,是一座宗教名山,據(jù) 《云笈七簽》 卷二十七記載,屬中國本土宗教道教三十六洞天中的第十一洞天,即德元洞天。
洞天,就是古人所說的神仙所居的洞府,意即洞中別有天地。洞天福地,以洞天指山洞;“福地”即指得福之地,道書所列福地多為地仙、真人所主宰,是次于洞天一級的仙境。按照道教觀點,天、地、水乃至人皆一氣所分,仙境也是結(jié)氣而成,它們互相感通而構(gòu)成了縱橫交織的立體網(wǎng)絡(luò),只是因氣質(zhì)清濁有異而上下有別。天上有仙山,地上也有仙山。洞天福地就是地上的仙山,包括十大洞天、三十六小洞天和七十二福地。
太白山,排在道教三十六小洞天之第十一位,古代也被列為地方官府的祭祀之中。由于山形陡峭高峻,氣候寒冷且溫差很大,所以在歷史上有不少高隱之士來此修行。太白山有馬蹄窩和點兵場兩處地名,傳說漢代名將韓信在此練兵馴馬,東漢光武帝劉秀騎著飛馬一口氣跑上了太白山頂,留下了數(shù)也數(shù)不清的“蹄窩”,人稱“跑馬梁”。漢成帝在位期間,令人修神祠于太白山。唐天寶年間,將太白山封為神應(yīng)公。唐代至宋代,太白山隱居眾多道人修煉,藥王孫思邈先生就經(jīng)常到太白山為百姓治病和采藥行醫(yī)。在《全唐詩》中,有些詩作就反映出煉丹道士曾把此山當(dāng)作修煉場所。宋朝初年,朝廷封太白山為濟(jì)民侯、明應(yīng)公。清朝乾隆年間,封太白山為靈普潤福應(yīng)王。
從元代起,由于全真道的產(chǎn)生及興盛,在陜西出現(xiàn)了許多道教宮觀,尤其是受到龍門派的影響,在太白山上出現(xiàn)了一些小型宮觀,主要是八仙庵(位于山頂拔仙臺)以及位于山間的王母宮、三清殿、玉皇廟、下白云、上白云、南天門、藥王殿、將軍祠、雷公廟等,建筑年代均不詳。從現(xiàn)存金石來看,大多是清代所建。還有一些太白廟,分布于山上山下,修建于明代之前。據(jù)清乾隆年《眉縣志》載,在太白山東北麓谷口的遠(yuǎn)門,當(dāng)時還有三清、紫陽、清陽、通天、秦晉、福立、新盛、北圣、萬壽等九宮。
據(jù)乾隆年間《眉縣志》載,在太白山隱修的道士中,最為著名的當(dāng)屬孫一元。孫一元,字太初,生卒年月不詳,明初隱居在太白山,自號“太白山人”。人問其故鄉(xiāng)在何處,只有“秦人”二字作答。他擅吹鐵笛,行云野鶴般游遍了大半個中國:“東逾齊魯,南涉江淮,歷荊,抵吳越。”每至一處,他講神仙、論時事,談笑風(fēng)生,溫文爾雅,道風(fēng)仙骨,“往往傾其座人”。只可惜天妒英才,孫一元英年早逝,卒于杭州南屏山,生年僅37歲。
據(jù)《王母宮一清張真人道行敘碑》載,太白山道教在清朝屬于龍門派,于同治、光緒年間出了兩位道德高尚的道士。先是趙道士修真于太白山大爺海廟中,有弟子數(shù)十名。后張圓泰(號一清子)于20歲時入山,投于趙道士門下。趙道士羽化后,張圓泰繼任住持。光緒二十六年(1900年)關(guān)中大旱,張圓泰把大爺海和王母宮中的余糧拿出來賑災(zāi)救人。宣統(tǒng)年間(1909—1911年),又以慈善之心拿出自己的積蓄100余兩白銀,制作成丸散藥劑,用以勸戒鴉片。此間,適逢清廷逃難西安,撥銀兩修復(fù)太白山祠,張圓泰便在山下置買了一些良田,用以道觀內(nèi)道士種植維生,并修葺和擴(kuò)建了大爺海、文公廟、土洞庵等處道院房舍100余間,傳徒兩代,至民國初年,太白山尚有道士20余人。
太白山道教道觀廟宇據(jù)統(tǒng)計共有108處,大致都在道路兩旁布列。所謂“十里一寺,五里一廟”,是按道教譜系建立起來的廟宇建筑群。與此同時,由于道、佛、儒三教相融相通,山上還有平安寺、仙游寺等佛教寺廟,所以太白山也是一座佛教禪林,這在全國其他宗教名山是極為少見的。
據(jù)統(tǒng)計,太白山現(xiàn)存道教鐵、銅鑄像和石、木、泥塑像320余尊,從而體現(xiàn)出道教在太白山宗教中的統(tǒng)治地位;有佛像22尊,最高者1.2米,低者10余厘米;存碑30余通,其中在海拔2800米以上分布有鐵碑14通。鐵碑大多中空,雖經(jīng)數(shù)百年風(fēng)霜雨雪的洗禮,毅依然黑紅油光,銹跡甚少,扣之則鏘然響亮。其中有通較為奇特的鐵碑,碑額額書“皇明”二字,落款書“康熙”年號。還有鐵鐘、磬、香爐、塔、鐵燈籠等文物90余件,石雕10余件,多為明清兩代文物,造型精致美妙;另有牌匾、對聯(lián)、石刻20余件(處),書法各具功力。石刻以厚畛子觀音巖前的 “朱公碥”楷體榜書最為壯觀。
青牛洞位于太白山北麓、太白山國家森林公園入口西側(cè)半山。山腳下有唐太宗衣帽石、觀音救劫千頂石,北面有豬嘴石、燕娃石等,是十方道眾云集說經(jīng)傳道之圣地。據(jù)說唐太宗李世民、唐玄宗李隆基多次駕臨湯裕,沐浴拜祖。近年有善眾布施,道眾盡心鼎力,磚砌七洞,塑神彩繪,洞內(nèi)供奉著太上老君、玉皇大帝、文三司、五三司。1995年2月15日,由青牛洞主持坤道、眉縣道教協(xié)會副會長孔誠忠主持,諷誦仙經(jīng),分目點睛,吉祥已顯,靈光永存,綿延至今,香煙鼎盛,成為森林公園一個景點,聞名遐邇。
太白廟位于太白山北麓、太白山國家森林公園入口東側(cè),面對龍鳳大山,門前山腳下有歷史遺留下來的天然景觀神功石,湯裕河猶如一條玉帶從門前川流而過。太白廟建筑群屬仿古建筑,整體布局嚴(yán)謹(jǐn),雕梁畫棟,異彩紛呈,氣勢雄偉,頗為壯觀。進(jìn)入廟門的第一座殿堂是靈官殿,內(nèi)奉護(hù)法王靈官王善,號稱太乙雷聲應(yīng)化天尊,手執(zhí)金磚,橫眉立目,鳳嘴銀牙。靈官殿的右側(cè)為二郎廟,二郎神乃水神,相傳蜀首李冰治水時,有蛟龍為患,其子二郎除蛟孽、立水功,被封為“清源妙道真君”。
自二郎廟與靈官殿間的通道拾級而上,進(jìn)入太白廟的第二層建筑,為三孔窯洞。中窯內(nèi)坐三太白,即殷紂王時叔齊、伯夷、周赍三人;左窯內(nèi)供奉三霄娘娘,即瓊霄、碧霄、云霄三女神,亦是婦女兒童的保護(hù)神,每年廟會時節(jié),來此祈福求子、燒香還原的香客頗多;右窯為菩薩洞,內(nèi)奉觀音、文殊、普賢三位菩薩,以觀音居中,道稱其為“碧落洞天帝主,圓通自在天君”。主樓后面是戲臺,為歇山頂,面闊進(jìn)深均為4.3米。
大殿位于建筑群最后端,面闊五間,通面闊18.75米。屋面為小青瓦鋪就,檐口無滴水瓦,正脊較高,脊中塑有雙行龍戲珠形象。觀音閣為大殿西側(cè)耳房,東面搭接于大殿西山墻,并有方木連接柱子與墻體。
每年的七月十二,是該廟的廟會日,廟會這天,遠(yuǎn)道而來的香客信士摩肩接踵,絡(luò)繹不絕。善男信女來此燒香的、還愿的、祈福的,頂禮膜拜,香煙鼎盛。
拔仙臺廟宇供奉、祭祀的是太白山神,三面臨空,十分險要而壯觀。據(jù)記載,西漢時太白神名叫谷春,在這里建有谷春神祠。拔仙臺太白廟祀奉的神像背后或底座大多鑄有年月,如“明萬歷十三年”、“清道光”、“清光緒”字樣。一般高0.8米左右,最高者1.2米,低者0.3米。坐一般寬0.5米,立像一般寬0.4米。由于太白山頂奇寒無比,歷代建筑屢建屢毀,屢毀屢建。
在拔仙臺向南五六里的扇面地形內(nèi),分布著雷神廟、大太白廟、靈官殿、二太白廟、三太白廟、玉皇池廟等25間建筑,還有佛爺池遺址、三官殿遺址等。來此祭祀拜神的,既有知府、知縣,也有平民百姓,來自西安、寶雞、漢中、大荔、洋縣、臨潼、武功、岐山、周至、眉縣等地,可見古代人對太白神的虔心敬奉,和對風(fēng)調(diào)雨順、五谷豐登的祈求愿望。
斗姆宮位于太白山北麓,海拔2880米。宮前立有一柱,高達(dá)20余米,名曰“定心峰”;宮后有一臺,名曰“添福臺”。古時曾建有瓊宮一座,宮內(nèi)有洞,相傳為“先天斗姆”修道成真之所?!跋忍於纺贰睘榈澜讨磷鹕鲜ァR蚰昃檬?,現(xiàn)只存一座茅舍,供奉著天宮至圣。
太白山廟會,山區(qū)一般定為農(nóng)歷七月初一,山民燒香磕頭,在廟前披紅;周至、眉縣的平原區(qū)一般在暑期最熱的七月十三,屆時許多人上山朝拜,在太白廟前唱大戲,敬神避暑游山。古時每逢干旱,各地鄉(xiāng)民捻到太白山求雨。山區(qū)求雨的方式,是在村中用柳條編成九節(jié)龍,綁上龍頭龍尾,9人舞動,前有旗幟儀仗,后有鑼鼓奏鳴,先翻坡下嶺,到各家門上舞蹈,主人家門口備有裝滿清水的大缸,盛情接待,最珍貴的是潑水,給儀仗、舞龍、奏樂的人潑水越多越好,此情此景與云南潑水節(jié)相比,猶過之而無不及。
參考文獻(xiàn):
[1]霍炎儒主編.寶雞歷史文化[M].三秦出版社,2006.8.
[2]宋婉琴.汧渭仙蹤——寶雞道教的洞天福地[M].陜西人民出版社,2014.12.
[3]宋婉琴.張三豐與金臺觀[M].三秦出版社,2005.1.
[4]陳平,李國軍,董軼普,宋婉琴,王宏波,溫春林.中國傳統(tǒng)文化新論·道教文化與寶雞道教[M].中國文化出版社,2009.6.
[5]佳雨和風(fēng).寶雞旅游文化大觀[M].三秦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