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汝紅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指出:“在寫作教學中,應注重培養(yǎng)學生觀察、思考、表達和創(chuàng)造的能力”;“寫作教學應貼近學生實際,讓學生易于動筆、樂于表達”。由于種種原因,大多數(shù)學生怕寫作文,學生手頭的優(yōu)秀作文書很多,可寫作時仍無從下手。大多數(shù)東拼西湊成的作文,錯別字多、詞匯貧乏、空洞無物、言不及義,精彩文章少之又少。同時作文評價也是教師極為頭疼的一件事,一次作文評改教師累得筋疲力盡,學生收效甚微,他們對教師的評價視而不見,對傳統(tǒng)的評價方式產(chǎn)生了審美疲勞,初中三年許多學生的寫作水平停滯不前。
究其原因,除了與學生自身的寫作障礙有關,更重要的是與教師習作指導的有效性相關。“鴛鴦繡了從教看,莫把金針度與人”。這是金代元好問的一句詩。我把它引用到作文教學中來:“作文寫了從教看,要把‘金針度與人?!蔽覀冋J為教師需要在日常教學中把寫作的四枚“金針”交給學生,才能讓學生寫作如穿針引線般上下翻飛、自由穿梭。
一、朝花即拾,閱讀積累
“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薄墩Z文課程標準》明確規(guī)定,中小學生課外閱讀總量不少于400萬字,每學年閱讀2-3部名著。課外閱讀是長期、自覺的閱讀行為,教師在思想意識里要重視學生閱讀習慣的培養(yǎng)。
梁啟超認為:“閱讀是寫作的前提和基礎。所以要指導寫作,先要教會學生讀書,將作文與閱讀結(jié)合起來?!币蚨斜匾_展讀書活動,促進讀寫結(jié)合。一篇優(yōu)秀的文學作品既是賞析課的教材,又是讀寫訓練的范本。被后人一致認可的文學名著,是影響學生精神發(fā)展的最優(yōu)秀、最有效的媒介,能蕩滌人的心靈,甚至影響人的一生。“不動筆墨不讀書”,每次開展閱讀均要強調(diào)做讀書筆記的重要性,要求可以具體些:
每周摘抄一首古詩詞,寫簡要賞析;一學期閱讀2-3本名著,1-2本學生佳作選;分解到每周閱讀50-100頁,并按“精美語段”“內(nèi)容概述”“閱讀心得”三個板塊做兩張的閱讀筆記。開展同題作文寫作訓練。前一周按老師推薦的題目,選抄優(yōu)秀作文,熟讀并寫簡要點評;后一周參照其寫作方法,創(chuàng)作一篇700字左右的同題或同類作文,在閱讀課上進行小組交流點評。
為了促使學生做好讀書筆記,可以舉行名著閱讀心得交流會、優(yōu)秀讀書筆記展、優(yōu)秀讀后感展評等活動,以此促進名著閱讀深層次化。如一名學生閱讀《名人傳》的貝多芬部分寫下閱讀心得:
面對生活,要有積極向上的生活態(tài)度,面對挫折,要迎難而上勇往直前。我們應向貝多芬學習,他沒有被失聰?shù)拇驌舸蚩澹菢淞⑿判?,繼續(xù)演奏,創(chuàng)造奇跡。我們雖不能像貝多芬那么有作為,但他是我們學習的榜樣。
她在閱讀米開朗琪羅部分,摘錄詩句賞析道:
這首詩滲透著柏拉圖學派的思想,表現(xiàn)了他狂熱的理想主義風格,就像黑夜里閃過一道閃電。米開朗琪羅把維多利亞比喻為神明的雕刻家手里的榔頭,他從物質(zhì)中凝練出崇高的思想。
對經(jīng)典詩文、名著進行鑒賞和點評,既是學習、鞏固有關知識的需要,也是提升寫作能力的需要。閱讀是對人類文明和民族文化的吸收,讓閱讀經(jīng)典落到實處是每位語文教師的責任。
二、借我慧眼,觀察生活
現(xiàn)在學生不缺閱讀材料,缺失的是閱讀習慣;學生習作不缺素材,缺乏對生活、對社會現(xiàn)象的細致觀察和深入思考,所以教師要多加引導。許多學生作文,我們幾乎感受不到靈性與活力,體會不到少年特有的稚氣和眼光,讀不到鮮活靈動的語言和獨特的表達方式。我們的教學應回歸學生的生活,讓學生觀察生活中的小事,從中學會思考,有自己獨特的理解和認識,并將這種收獲寫進自己的創(chuàng)作中。如兩位學生習作選段:
《一個爛梨》:無意間,我看到一個爛梨。那只梨?zhèn)€頭很大,雖只是一小塊地方爛掉了,但被丟棄的命運是注定的。如果不扔掉,它便會影響其他新鮮的梨。梨如此,人亦如此。
人之初,性本善。可現(xiàn)實世界里為什么會有那么多惡人呢?難道他們在娘胎里就是這樣的嗎?大多數(shù)人就像新鮮的梨一樣,沒有荷花“出淤泥而不染”的品德,更沒核桃一樣堅硬的外殼。所以在家庭、學校、社會里,如果有了不良習氣的影響,慢慢地本性泯滅了,“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有太多的例子證實了這一點。
《筷子》:如果你到中小學食堂轉(zhuǎn)轉(zhuǎn),你會發(fā)現(xiàn)他們抓筷子的動作千奇百怪。他們把筷子生硬地捏在一起,笨拙地夾食,讓人看著揪心。今年是2012年,又有許多10后誕生了,我不知道他們中又有幾個人會正確拿筷子?;蛟S這樣惡性循環(huán)下去,筷子在不久的將來會退出歷史舞臺,人們轉(zhuǎn)用刀叉勺去。這讓我感到很痛心,延用了幾千年的文化產(chǎn)物不能在我們這一代荒廢了呀!
由筷子我聯(lián)想到了其他“瀕危文化產(chǎn)物”的命運。聽京劇的越來越少,聽歌劇的越來越多了;彈古箏的越來越少,彈鋼琴的越來越多了;唱梁祝的越來越少,唱English songs的越來越多了……當然,我并不是抵制西方文化,我本人也是邁克爾·杰克遜的歌迷,但我在聽完他的歌后,也不忘看看《聊齋》。
我們不難發(fā)現(xiàn)以上兩篇學生習作,兩位小作者善于觀察日常的生活小事,并由此聯(lián)想到背后更深層次的東西,這是難能可貴的。可多數(shù)學生寫作文,總覺得無從下手。好不容易憋出的文章,也是空洞無物,干癟無味。
那么如何引導學生走出這一困境呢?“寫東西,要觀察”是老舍先生的經(jīng)驗之談。生活是寫作的源泉,只有通過仔細觀察生活,人們才有可能獲得豐富的材料,并以此為基礎進行深入思考。托爾斯泰曾說過:“我有一個藏萬物的百寶囊,帶著它到處走?!蹦鞘巧??筆記本。他不論散步喝茶,還是走親訪友,都堅持觀察,并隨時記在筆記本上。到圖書館,他記下重要資料;與人談話,他記下談話要點和人物的神情動作。這些筆記,成了他寫作的倉庫,成了他的百寶囊。正因為托爾斯泰走到哪里,就觀察、記錄到哪里,所以他寫的《戰(zhàn)爭與和平》《復活》等小說才能傳遍世界,激蕩人心。
三、曲徑通幽,讀寫結(jié)合
作文教學是語文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然而,當前的作文教學存在少、慢、差、贅等不良現(xiàn)象。寫作離不開知識與技能的指導,沒有指導的寫作必然是低效的。如果說前面的閱讀積累和觀察生活是為做衣服準備的料子,那么閱讀教學中的寫作指導就是裁剪和縫合。學生需要憑借教師的引領和指導,領會美文佳作高超的寫作技法。
張志公在《談作文教學的幾個問題》中指出:“要提高學生的寫作能力,還得從閱讀教學入手,從基本訓練入手。閱讀教學搞得好,基本訓練搞得好,學生一定具有較好的表達功能,作文教學的根本問題就迎刃而解了?!爆F(xiàn)在教材的編寫體系沒有專門的寫作指導,寫作指導應滲透在平時的閱讀教學中。
每篇文章是寫作指導的范本,教師在閱讀教學中應著重引導學生體悟文章的“語修邏文”,使其在領會貫通中有意識地運用于自己的寫作,又通過寫作讓學生掌握了課文內(nèi)容。如學完《走一步,再走一步》,學習從生活事件中獲得生活哲理,以小見大的寫法。學完《口技》,運用正面描寫和側(cè)面描寫相結(jié)合的手法,描繪一場精彩紛呈的文藝晚會。學完《列夫·托爾斯泰》,讓學生描寫身邊的一位同學或老師,讓大家猜猜寫的是誰,在競猜、分析中讓學生明白,描寫人物肖像,要捕捉最能表現(xiàn)人物內(nèi)心情感與個性特征的瞬間畫面。
我們的課文多是經(jīng)過千錘百煉的經(jīng)典之作,這些文章有的結(jié)構(gòu)精巧,有的布局典范,有的表現(xiàn)手法獨特。教學時,緊緊依托文本資源,讓學生反復閱讀,領悟體會。然后通過遷移練筆,在潛移默化中,學生逐步掌握布局謀篇之法。此外,教師還可以在課文教學進行延伸教育,比如利用課文中的關鍵點對學生進行畫龍點睛式的點撥,再比如設法把作品的思想和意境與學生的思想和生活聯(lián)系起來,以此培養(yǎng)學生的想象力和寫作悟性,從而培養(yǎng)學生美好的情感,豐富學生的人生體驗。
四、智慧碰撞,自主評價
及時有效的作文講評,也是提升學生作文的方法。2011年版《語文課程標準》規(guī)定:“根據(jù)表達的需要,借助語感和語文常識,修改自己的作文,做到文從字順。能與他人交流寫作心得,互相評改作文,以分享感受,溝通見解。”葉圣陶先生說:“能不能把古來的傳統(tǒng)變一變,讓學生處于主動地位呢?假如著重培養(yǎng)學生自己改的能力,教師只是給些引導和指點,該怎么改讓學生自己去考慮去決定。學生不就處于主動地位了嗎?養(yǎng)成了自己改的能力,這是終身受用的?!币虼?,我們語文教師要把自己從作文評改中解放出來,讓學生自評、他評、小組評,讓學生在評價作文的同時,認識自身作文的不足,學會鑒賞他人作品的優(yōu)劣,提升自己的寫作水平。
在一節(jié)作文講評課上,我一改往日以教師講評為主的模式,以學生自評、交流為主,效果不錯。首先讓學生自寫評語,評價自身作文的優(yōu)缺點,通過小組合作交流,形成較全面的評價;然后讓學生鑒賞佳作,點評范文的亮點;最后總結(jié)這類文章的寫法,并修改作文。一節(jié)作文講評課,以學生自主評價為主,教師樂得輕松,只是適時給些引導和指點,該怎么改讓學生自己決定。學生參與度高,發(fā)現(xiàn)問題的角度不亞于教師的點評,取得了很好的指導效果。課后有的學生說這樣的作文講評課收獲很大,很喜歡這樣的講評模式。
的確,這種作文講評讓學生有很大的新鮮感和修改的欲望,使傳統(tǒng)作文指導課的沉悶氣氛一掃而光,而且在自主發(fā)現(xiàn)和智慧碰撞中給學生創(chuàng)造了一個互相學習、互相交流的好機會。學生積極參與到作文點評和修改中,成為作文課堂的主體。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在互評和鑒賞中被充分調(diào)動起來了,大部分學生對自身作文存在的問題看得清楚明白,修改起來也得心應手,他們對“二次作文”修改得相當細致。
作文講評的方式應該多種多樣。八年級學生對審題、立意、構(gòu)思、語言表達、謀篇布局等寫作基本環(huán)節(jié)有了一定的了解,教師無需每次贅述,適合學生自評。學生在評價、交流、總結(jié)的過程中,逐漸掌握了評價一篇文章的標準,實際上也就明確寫好一篇文章需要運用的方法以及需要避免的問題。然后讓學生將互評過的文章進行修改。教師提議學生將自己認為修改成功的文章展示給大家,說說修改后的收獲,共同分享作文點評課的收獲。教師也可以選擇修改后和原稿有較大改變的文章一起在班級張貼出來,以點帶面,給全班學生作一個示范,為學生進一步理解寫作方法提供直觀的平臺。
閱讀積累、觀察生活、讀寫結(jié)合、自主評價,就是筆者作文教學實踐中的四枚“金針”。施“金針”的過程,讓我們深深體會到,作文不僅是語言文字的堆砌,更是學生真情的流露。我們教作文,不單要指導寫作技巧,更應該觸動學生的心靈,在他們心中培植真、善、美的幼苗,讓他們學會生活,學會觀察,學會贊美,學會分享。這樣,我們的作文教學才算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