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世平
演員創(chuàng)造角色,既不能脫離自身,又不能偏離劇本所刻畫的人物形象去展示自己;因而演員需要克服與角色的矛盾,從自我出發(fā),將自己化身為角色,體現(xiàn)出性格化的形象,求得雙重自我的和諧統(tǒng)一。第一要務是要對自己有一個清醒的認識,發(fā)揮自身的優(yōu)勢,對自身弱勢進行有意識培養(yǎng)和克服;第二要理解角色,進行劇本與角色分析,以便找出自身與角色的差異;同時還要體驗生活,回歸生活尋找角色的支撐。
演,當眾表演技藝。如表演、演奏、演說、演繹。作為一名黃梅戲演員,我在十多年的舞臺實踐中,飾演過多種類別的不同性格的角色,我的體會是,戲劇藝術的演,對發(fā)揮的注重不言而喻,演什么角色,演員要掌握表演方法、表演技藝和技巧,并且努力提高自己的藝術修養(yǎng)。
角色扮演是表演藝術的本質,所有戲劇藝術的表現(xiàn)因素都是為角色扮演而服務。因此,每個演員都要正確而明晰地認知自身和別人扮演的角色,并深刻體悟到角色的性格、內心情感以及所處的環(huán)境和時代,才能塑造出精致、逼真的舞臺形象。演員是角色的創(chuàng)作者,演員“真我”應該處于主導的地位,但是演員在塑造角色時始終不能完全地自我表現(xiàn),演員總是創(chuàng)造眾多和自己形象接近、但又不完全相同的角色,戲劇演員塑造角色,應達到彼此的共生融合。
化身角色、追求神似是最高境界。黃梅戲演員中,成功的演繹很多,比如嚴鳳英飾演的七仙女,她真正將自己融入到了角色中,甚至已經與角色重疊、融合、統(tǒng)一。很長時間里,只要《天仙配》音樂一出,那個仙女下凡的情景就會涌現(xiàn)出來。這就是成功的演繹。
作為一名戲劇演員,我一直都期盼從塑造的人物形象中,讀出人物的魅力。對于塑造人物,我不敢說能準確地全部概括,但從舞臺實踐和不斷追求中,我感受到對人物性格的把握以及演戲的真摯感情,這都是演員在塑造角色時必需具備的幾點要素。
演員演繹的好不好,要看觀眾的反響,能將觀眾的喜怒哀樂調動起來,能讓觀眾互動就是成功。
《漢時明月》是我們劇院精心打造的一部黃梅戲大戲,我在劇中飾演李傲天這個角色。一開始研讀劇本時,我就將自己試圖變成這個人物,我就是這個年代里的這個人,我盡量往他的身上貼近,往他心靈里貼近。后來在舞臺上,我也是盡量化身于他,演出很成功,觀眾也認可,尤其是一些資深黃梅戲專家對我的演繹評價很高。因此,我覺得我有信心演得更好,事實是隨后的幾場演出,效果一次比一次更好。
黃梅戲舊稱黃梅調或采茶戲,是中國五大劇種之一,也是安徽省的主要戲曲劇種,深受全國觀眾的喜愛。黃梅戲和其他戲曲劇種一樣是由文學、音樂、舞蹈、美術、武術、雜技以及表演綜合而成的表演藝術,是以唱、念、做、打的綜合表演為中心的戲劇形式,因此,黃梅戲演員在“唱、念、做、打”“手、眼、身、法、步”等各方面都要有扎實的基本功,還應提升自身的文學修養(yǎng),認真研究劇本,把握劇本主題和人物性格特征,體會人物情感,掌握角色行當?shù)某淌?,并對程式進行選擇、組織,使之符合角色形象,充分利用藝術表現(xiàn)手段入情入理地表演,創(chuàng)造角色,塑造藝術形象,增強黃梅戲表演的感染力,表現(xiàn)出黃梅戲獨特的藝術魅力。
作為一名黃梅戲演員,最幸福的時刻莫過于自己的表演能夠受到觀眾的認可,對自己所塑造的人物產生共鳴,與舞臺上的另一個“我”體驗著同一個悲歡離合。演員本身對角色的塑造應拿捏好尺度,過之或不及都會影響到舞臺角色塑造的狀態(tài)。十多年的舞臺實踐,讓我覺得黃梅戲的表演尤為講究與角色的完美匹配的重要性。
在塑造人物時,需要努力尋找與角色相適應的性格特征,深刻體驗角色的精神生活,由內到外、由外到內地反復體驗,使自己的心與角色的心零距離接觸,在自己身上建立起角色的自我感覺,這樣演員才能以角色的心態(tài)生活在規(guī)定情景當中,說角色的話,做角色的事,即“我”就是“他”。這時“我” 與“他”, 演員與角色也就統(tǒng)一起來了。演員只有完成從“我”走向角色這一過程,最終與角色統(tǒng)一起來,才能塑造出鮮明、真實的人物形象。因為演員與他所扮演的人物之間總是有差距的,不論其生活經歷、性格特征、思想語言、言談舉止,包括氣質、心態(tài)等等都不盡相同.作為戲劇演員不僅要飾演現(xiàn)代人物,還要廣泛地涉及古代人物的塑造,這與現(xiàn)代人的生活經歷,行為意識更是相隔甚遠,這更需要演員與角色融為一體,因此,創(chuàng)作中演員要從自我出發(fā),尋找自我身上與角色相近的東西,加以擴大,并設法抑制與角色相反的東西,通過演員的身心、情感去塑造一個活生生的完美形象。
還拿嚴鳳英的表演為例,《天仙配》第一場鵲橋中的“七仙女”,嚴鳳英的表演既有仙女的儀態(tài)萬方,又有小妹的靈巧嬌氣,讓觀眾和她一起感受到了天宮冷漠的氣息和對人間情感的向往;第二場“路遇”中,她俏皮的念白,歡舞的水袖,又凸顯出活潑、樸實、美麗、善良的“村姑”形象,讓觀眾的視覺為之一亮;再到“滿工”一場中,她的表演淡定、從容,一曲“樹上的鳥兒成雙對”唱到人們的心中,她臉上所呈現(xiàn)出滿工后喜悅的表情和對美好生活憧憬,在她的每一個聲腔,每一個動作中完美呈現(xiàn),和后面父王命她回天庭悲劇的結束形成了鮮明的反差。通過在全劇中動作、眼神、形態(tài)的變幻,塑造了“七仙女”在劇中成長的歷程,可見她對角色從形象、身段到內在氣質的感悟之功力是何等深厚,真正做到了與角色融為一體!
任何藝術都是來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因此演員要演好人物,還必須從生活出發(fā),合情合理地運用好戲劇程式恰如其分地去刻畫人物形象程式,無一不是來自生活。豐富多彩的生活由于藝術的升華,使它帶有明顯的夸張?zhí)攸c和藝術的美感,從表面上看起來似乎與實際生活相距甚遠,但它的本質仍然是現(xiàn)實的,沒有這些程式,戲劇表演藝術就無從談起。單就戲劇程式而言,它在創(chuàng)造人物時必須和演員的體驗相結合,是虛實相生的關系,技巧和藝術兩者并用,在原有的生活上加以夸張,會把人物刻畫得更加鮮明、生動。
演員拿到劇本,剛接觸到的是角色的書面形象。書面形象離舞臺形象尚有距離,這就需要進行大量的創(chuàng)作,要去揣摩劇本,體驗角色然后體現(xiàn)角色,最終塑造角色。演員在塑造角色的過程中,需要走進別人的內心世界,去體會別人的心聲,成為劇中“角色”。演員自己的創(chuàng)造,也就是再創(chuàng)作,是在舞臺上的二次創(chuàng)作。我自己的演員生涯里,自覺或不自覺地追求與角色的重疊,我已經意識到我們不是把生活的本來面貌原封不動地搬上舞臺,而是對生活的自然形態(tài)進行藝術加工,而貫穿其中的是觀察生活的能力和藝術想象力,最后是提煉出經美化后的舞臺程式動作。黃梅戲名家或者名段里,幾乎都保留了一些經典動作,有的是有意,有的是無意,不管是有心還是無心,我們不僅要傳承好戲劇的程式化動作,更要在有順序有步驟的情況下穩(wěn)步發(fā)展和創(chuàng)新,讓所塑造的角色更為準確和鮮明。
戲劇藝術對演員生活經驗的要求是永無止境的,所以演員應養(yǎng)成很好的觀察生活的習慣,不斷地投入到生活中,從生活中汲取養(yǎng)分,豐富自己的創(chuàng)造力。否則,他的表演創(chuàng)造沒有豐富的基礎,是不會有鮮活的生命活力的。演員最為重要的就是學會對生活中人物的觀察。這種觀察不是用眼睛進行表面膚淺的觀察,而是演員要用自己的心靈去感受所觀察的不同人的外部特征與精神世界。通過多年的努力,不管是演傳統(tǒng)戲還是現(xiàn)代戲,我在人物塑造方面都能把握分寸,對人物進行方方面面的體驗和嘗試,力求使自己所扮演的角色達到“形神兼?zhèn)洹⑶闀骋膺_”的效果。一個演員要想成功地塑造舞臺角色,必須善于思考,善于分析,必須走進角色的內心世界,只有經過由認識到體驗繼而達到正確體現(xiàn)的全過程,才能讓人物真正走進觀眾內心。
多年的戲劇舞臺生涯,我感受最深的就是,想讓舞臺人物形象深入人心,要學會讓自己融入角色,使自己和角色合二為一。拉近角色與自己的距離,我們在表演創(chuàng)造人物時,除了傳統(tǒng)的程式外,還必須盡可能多地接近角色、接近人物,這樣才能使所扮演的角色有血有肉有活力,用老百姓的話說就是“有看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