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磊++甘淳
【摘要】腸易激綜合征是一種常見的功能性胃腸病,受多種因素的影響。最近幾年腸易激綜合征在我國發(fā)病率不斷上升,多見于中青年,女性發(fā)病率高于男性。臨床診斷主要采用國際通用的羅馬Ⅲ診斷標準為主。腸易激綜合征主要是以腹部不適伴大便次數(shù)、性狀的改變?yōu)樵\斷依據(jù),將其分為四型:泄瀉型、便秘型、混合型和未定型[1],以此指導臨床及用藥。中醫(yī)則根據(jù)腸易激綜合征不同癥狀分為“腹痛”“腹瀉”“便秘”等名稱。此病的發(fā)病原因有著復雜性的特點,主要有內傷飲食、外感六淫、臟腑陰陽失調、情志內傷,主要是情志因素[2]。此病的發(fā)病機理中脾虛失運是基本病機,濕邪困脾貫穿疾病的始終,最終腸道功能失司而發(fā)生泄瀉。中醫(yī)治療除了中藥湯劑之外,還有一些輔助治療方法例如:針灸、推拿、灌腸、穴位敷貼等也能起到不錯的治療作用。
【關鍵詞】腸易激綜合征;中醫(yī)辨證;輔助治療
【中圖分類號】R574.4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ISSN.2095-6681.2016.36..02
腸易激綜合征(IBS)是一種慢性、間歇性胃腸道功能紊亂性疾病,臨床上主要表現(xiàn)為腹痛、腹脹,還有排便習慣和大便性狀異常,一般無器質性改變或生化指標異常,是一種典型的功能性疾病。從病因來說,導致此病的病因并不明確,可能與內臟感覺過敏、胃腸動力學改變、精神心理障礙、腸道感染等有關。中醫(yī)辨證治療主要采用舒肝健脾、理氣溫腎的原則為主,輔以認知療法、飲食調節(jié)、調暢情志等。
1 中醫(yī)腸易激綜合征辨證淵源
在中醫(yī)的病名當中并沒有腸易激綜合征,但是根據(jù)患者的主要臨床癥狀可以將其歸于“腹痛”、“泄瀉”、“便秘”等幾個腸胃疾病范疇。對此類疾病,相關醫(yī)學文獻當中多有記載,可以看作成腸易激綜合征的中醫(yī)辨證淵源,比如說:在《景岳全書》中認為總臟腑角度認為腎是引起此病的根源書中提到“腎為胃關,開竅于二陰,所以二便之開閉,皆腎臟所主”,其中明確指出腎陽不足時最終造成此病的原因,指出“腎中陽氣不足.....陰氣盛極之時,即令人洞泄不止也”。簡單的來說就是腎氣不足導致二便開閉控制能力不足所致,因此在治療上應該以溫補腎陽為主?!堆C論》則認為此病的的發(fā)病原因應歸于脾,認為脾陽失損會造成此病,書中指出“脾陽不足,水谷固不化”,還指出脾陰同樣能致病指出“脾陰不足,水谷仍不化也”。簡單的來說就是脾臟陰陽失調,脾陰、脾陽缺損都可導致消化不良,食物不能正常消化,引起腹痛、泄瀉等癥狀。綜合上述古文研究可以看出,中醫(yī)認為腸易激綜合征發(fā)病與肝、脾、腎三個臟器密切相關。多數(shù)學者認為此病初期主要是因為“肝氣郁結、疏泄不及”肝氣橫逆乘脾、脾失陰陽、脾水中生”,久之,脾虛而陽不足,濕氣下行至腎,腎陰升而陽弱。因此,腸易激綜合征發(fā)病原因是脾、腎、肝三器陰陽失調,陰盛陽衰、肝氣郁結所致,其中內濕是起因,肝氣郁結貫穿始終,脾病濕盛是此病之本。發(fā)病過程中,“肝氣郁結、疏泄不及”“脾病濕盛”是主要病機。從發(fā)病誘因上來講,情志失調、飲食不當、體弱失和、外邪內入等都是發(fā)病的重要誘因。
2 腸易激綜合征的中醫(yī)論治
本病的證型可以分為五類,分別是肝郁氣滯型、肝氣乘脾型、脾胃虛弱型、寒熱夾雜型、大腸燥熱型。在治療上根據(jù)證型的不同,給予不同的治療方法[3]。
2.1 肝郁氣滯證
此證型多為心情抑郁造成情志失調,導致肝主生發(fā)的功能失調所致。肝氣不舒,氣機郁滯,升降失常,故在肝經的循行部位會出現(xiàn)脹痛,肝主疏泄,疏泄不及則患者出現(xiàn)抑郁惱怒,胸脅或少腹脹滿,便秘,欲便不暢等癥狀或伴腸鳴矢氣當肝氣乘脾則會出現(xiàn)呃逆噯氣,食少納差,口苦咽干,咽部如有物梗阻感等針狀,肝木主升,清陽隨之生發(fā),肝木阻滯郁結不調則會出現(xiàn)清陽之氣不升反降造成此病,可見舌質紅,苔薄白,脈弦。在治療上主要是以疏肝理氣法為主,治療的基礎方以六磨湯加減,主要使用大隊的疏肝理氣,行氣的藥物,例如沉香、廣木香、檳榔、青皮、枳殼、香附。主要作用為破氣寬中通便。如有腹痛明顯者,可以加延胡索、白芍。如肝郁化熱出現(xiàn)口苦咽干等熱像患者,可加黃連、竹茹以清解熱毒。大便硬結者加潤腸藥火麻仁、郁李仁、桃仁等。
2.2 肝氣乘脾證
此證型多為飲食不當、情志失調、外邪入侵等導致肝火旺盛,依據(jù)五行關系變化,則會出現(xiàn)肝氣橫逆犯脾,脾虛運化失常則會出現(xiàn)水谷不化而泄瀉。主要表現(xiàn)為泄瀉不止、腹痛欲泄、泄后痛減。肝火旺而易怒,情志抑郁、脾虛內濕內生,舌淡苔白、脈弦。在治療上主要是以抑木扶土法為主。治療此種證型的方藥以柴胡疏肝散為底方加減,主要的有柴胡、枳殼、香附、香櫞、陳皮、川芎等用來理氣止痛,加入白術、甘草健脾止瀉,加入白芍用來柔肝。主要作用為疏肝理氣。如有腹脹、噯氣者,可以加酸以制肝,調理肝脾。如舒肝健胃丸、理中湯或六君子湯加烏梅、肉桂、木瓜等。如腹痛是因脾胃虛寒所致,則可在六君子湯中加吳茱萸、肉桂等。
2.3 脾胃虛弱證
此證型多為飲食不當、久病體虛、情志失調、稟賦不足等導致脾胃虛弱,脾運失職,水谷不化,小腸無以分清泌濁而泄瀉,經常表現(xiàn)為餐后即瀉,大便時干時稀,夾有粘液。一般在外邪入侵、飲食寒涼時傷及脾陽、久之清氣不升、化生內濕。脾之陰陽不調、陽氣不勝、寒凝氣于脾胃而致腹痛,出現(xiàn)食少納差,食后腹脹,脾胃長期運化不足,出現(xiàn)氣血虧虛,神疲懶言,肢倦乏力,伴有腹部隱痛喜按等虛性疼痛,若稍微有寒則會出現(xiàn)腹脹腸鳴,面色萎黃等癥。舌質淡胖有齒痕,是典型的脾虛舌象,苔白,脈細弱。中醫(yī)在治療此類型的方藥以益氣溫陽健脾為主,主要用參苓白術散作為基礎加減方劑,其中黨參、炒白術、茯苓、山藥用來建運脾氣以化濕,白芍、黃芪、扁豆、薏苡仁用來化濕健脾,炒陳皮、木香、香櫞等藥用來理氣,甘草。如有久瀉不止、中氣不足者加升麻、柴胡、黃芪;久病導致脾虛及腎,損耗腎陽出現(xiàn)典型特征為五更瀉者可加補骨脂、肉豆蔻以溫補脾腎,調節(jié)陰陽;若舌體胖嫩、腹痛喜按、畏寒便溏者加干姜、吳茱萸、肉桂;脾虛濕盛者要加大量芳香化濕藥如蒼術、厚樸、藿香等用來醒脾開胃,適當配伍澤瀉利小便實大便。
2.4 寒熱夾雜證
此證型主要表現(xiàn)為腹瀉便秘交作,便下如凍,或夾泡沫,便前腹痛,便后則舒,或伴腹脹腸鳴,排便不爽。此證的舌象主要體現(xiàn)在舌暗紅,苔白膩或黃白相間,脈弦細稍數(shù)或弦滑。治療當中以平調寒熱,益氣溫中為法。治療此證型的基礎藥方是烏梅丸加減,主要的有烏梅、黃連、黃柏用以清解體內微熱,川椒、制附片、炮姜用來溫散體寒,黨參、白術、茯苓用來培補中氣以健脾止瀉,當歸、白芍用以補血兼柔肝。如患者出現(xiàn)少腹冷痛等癥狀則去黃連,加入溫散之品小茴香、荔枝核,如果出現(xiàn)大便黏膩不爽、里急后重的癥狀應加入加檳榔、厚樸、山楂炭等用來行氣以止痛。
2.5 大腸燥熱證
此證型主要表現(xiàn)為便秘、大便干燥,少腹結塊,脹痛拒按,口干舌燥、飲水不止,舌質紅,苔黃少津,脈細數(shù)。治療當中以泄熱清腸,潤腸通便為法。麻子仁丸作為治療次證的基礎方加減,主要的有火麻仁、郁李仁、杏仁、大黃,用來潤腸通便,白蜜、白芍、枳行氣以助運通便。便秘重者可加入清熱涼血的生地與玄參;腹痛明顯者加白芍、延胡索以行氣止痛。也可服驗方生地玄參湯,藥物是:生地黃、玄參各20 g用來清熱涼血,火麻仁各15 g,大黃用來泄便,梔子、杏仁各10 g,生甘草6 g,服用方法為砂鍋加水600 mL,大火燒開后文火煎汁30 min,濾汁保存重復煎汁一次,合并煎汁早晚各一次,一周為一療程,根據(jù)癥狀療程服用。
3 中醫(yī)輔助治療
除了辨證治療之外,中醫(yī)一些輔助治療方法也能起到不錯的治療作用。比如說針灸、推拿、灌腸、穴位敷貼等。以往一些學者在運用中藥湯劑治療的同時,通過一些輔助治療手段取得了不錯的治療效果。
比如說郝德飛[4]等人在白術芍藥散治療腹瀉型腸易激綜合征的同時,加用推拿按摩的方式進行輔助治療,按摩的主要穴位有中脘、天樞、關元、肝俞等穴位;中脘、天樞能起到調和脾胃的作用,關元、肝俞等起到疏肝柔肝的作用,通過三周的臨床治療觀察,結果顯示加用按摩輔助治療的實驗組與不使用按摩輔助治療的對照組,在總的有效率和治愈率等方面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錢雷[5]采用白術芍藥散配合推拿按摩,主要按摩腰骶部、背腧穴、任脈經穴、胃腸下合穴為主。通過觀察53例IBS-D患者的療效,對照組53例僅口服中藥湯劑。結果顯示聯(lián)合治療組總有效率為96.2%,對照組為75.5 % 。
史玲芳[6]等人采用隨機分組方式,將40例IBS-D患者以中藥湯劑聯(lián)合兩種輔助治療(針灸加中藥保留灌腸)作為實驗組;單純西藥治療對照組25例。結果治療組、對照組總有效率分別為92.5 %、64.0%(P<0.05)。
穴位貼敷療法是以中醫(yī)經絡學說為理論依據(jù)的一種無創(chuàng)痛治療疾病穴位療法。多數(shù)學者認為穴位貼敷療法可能的作用機理有:穴位的刺激與調節(jié)、藥物吸收后的藥效及兩者的疊加作用。范劍薇[7]等人將128例IBS-D患者隨機分為治療組68例,予升陽益胃湯聯(lián)合神闕穴貼敷治療,對照組60例用西藥常規(guī)治療。結果治療組與對照組總有效率分別為88.2% 、66.7% 。半年后復發(fā)率治療組為22.3 %,對照組為65 %。
除了輔助治療之外,食療也是不錯的方法,從前面的分析當中可以看出,腸易激綜合征的一些發(fā)病與患者的飲食習慣有一定的相關性?;颊咴谌粘I町斨锌梢远喑砸恍└缓攀忱w維的食物,比如說燕麥、雜糧主食、薏仁等等,這些食物不僅可以有助于消化,還能顯著改善消化不良、大便不成型、腹瀉等癥狀。建議患者少吃辛辣、油膩、涼性食物,養(yǎng)成一日三餐的良好習慣,做到定時飲食、定量飲食,晚上盡量少吃,尤其是在睡覺之外要養(yǎng)成不吃的習慣,以減少夜間胃腸活動,促進胃腸功能的恢復。[8]此外,還要通過積極的心理輔助治療[9],調節(jié)患者的情緒,減少熬夜等不良行為,是指保持心情舒爽。
綜上所述,中醫(yī)雖然沒有腸易激綜合征的相關概念,但是腸易激綜合征的臨床上的一些癥狀,在中醫(yī)當中都有對應的名稱,從這一角度來講中醫(yī)治療腸易激綜合征是完全可行的。中醫(yī)認為腹痛、腹瀉、便秘與肝、脾、腎三臟功能失調與不足有關,肝郁和脾虛濕盛是導致腸易激綜合征的主要原因,而肝郁、脾虛與飲食不規(guī)律、飲食不當、熬夜、長期壓力、情緒不佳等密切相關。本病的發(fā)病率有逐年升高的趨勢,并且多數(shù)為青年人,女性的發(fā)病率要高于男性,充分說明了上述辨證分析結果。在治療的過程中,除了做好辨證治療意外,還應該在飲食、生活、情緒等方面給予患者一定的建議,并通過按摩、針灸等多種輔助治療手段提高治療的效果,還要養(yǎng)成健康的生活習慣,加強體育鍛煉、增強體質,達到“正氣存內”“邪不可干”的目的。
參考文獻
[1] 陳灝珠.內科學CMS .第14版.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13: 8.1940-1943.
[2] 周仲英.中醫(yī)內科學.新世紀第二版.北 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04:2.234-235.
[3] 腸易激綜合征中西醫(yī)結合診療共識意見[J].中國中西醫(yī)結合雜志,2012,05:587-590.
[4] 郝德飛,張 博.推拿配合白術芍藥散治療腹瀉型腸易激綜合征療效觀察[J].中國藥物經濟學,2013(2):97-98.
[5] 錢 雷,時貞平,郭英球.推拿配合自術芍藥散治療腹瀉型腸易激綜合征53例[J].中醫(yī)藥導報,2013.16(10):63-64.
[6] 史玲芳,張少云,葉梅惠.保留灌腸及針灸、中藥內服并用治療腹瀉型腸易激綜合征的效果及護理[J].全科護理,2013,05:
403-404.
[7] 范劍薇.升陽益胃湯配合神闕穴貼敷治療腹瀉型腸易激綜合征68例[J].遼寧中醫(yī)雜志,2012,07:1166-1167.
[8] 李曉青,常 敏,等.中國腸易激綜合征流行病學調查現(xiàn)狀分析[J].胃腸病學和肝病學雜志,2013,8(22):734-739.
本文編輯:李 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