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鑫,朱寶林
(金陵科技學院 學報編輯部,江蘇 南京 211169)
江蘇期刊國際影響力定量分析
——基于中國知網學術期刊國際引證報告
劉 鑫,朱寶林
(金陵科技學院 學報編輯部,江蘇 南京 211169)
為揭示江蘇TOP學術期刊國際影響力水平,探索江蘇學術期刊的跨文化傳播和國際影響力發(fā)展路徑,定量分析2012—2016年江蘇TOP學術期刊國際影響力的狀況。研究發(fā)現,江蘇每年入選TOP學術期刊的數量穩(wěn)定,但學科結構不合理,英文期刊比例較高。因此,要利用學科優(yōu)勢打造專業(yè)類期刊或期刊群,提升國際化的辦刊理念,增加雙語期刊比例。
TOP學術期刊;國際影響力;期刊國際影響力指數;學科分類;引證報告;江蘇
“2016中國學術期刊未來論壇”發(fā)布了《中國學術期刊國際引證年報(2016版)》,并公布了TOP學術期刊—“2016中國最具國際影響力學術期刊”和“2016中國國際影響力優(yōu)秀學術期刊”名單。TOP學術期刊自2012年首次評選以來,江蘇共32種期刊入選該名單。本文基于《中國學術期刊國際引證年報(2016版)》定量分析2012—2016年江蘇TOP學術期刊發(fā)展情況,揭示江蘇省期刊國際影響力水平,探索江蘇學術期刊的跨文化傳播和國際影響力提升路徑。
科技論文的數量和質量是一個國家科技發(fā)展水平的重要衡量指標,隨著科技水平和創(chuàng)新能力的不斷提升,我國科技論文的數量已位列世界前列,但質量較高的論著卻比較少且優(yōu)秀稿件外流現象非常嚴重。分析其中的原因,一方面由于“學術期刊的國際影響力評價一直以來唯‘洋’索引馬首是瞻,即以是否為SCI、SSCI 等國際檢索機構收錄為唯一衡量標準”[1],國內學術期刊沒有話語權;另一方面是因為國內期刊結構不合理,綜合性期刊較多,而專業(yè)類期刊較少,以及期刊國際影響力提升意識薄弱等。因此,打造具有國際專業(yè)水平的學術交流平臺,提升科技期刊國際影響力和核心競爭力十分迫切。
2012年,中國學術期刊電子雜志社、中國科學文獻計量評價研究中心與清華大學圖書館聯合發(fā)布首份全面評價我國學術期刊國際影響力的名單,并按照TOP5%選出“中國最具國際影響力學術期刊”,按TOP5%~10%選出“中國國際影響力優(yōu)秀學術期刊”(之后這兩份期刊名單被簡稱“TOP學術期刊”)[1]。TOP學術期刊的評選,使“我國學術期刊有了國際影響能力認證標識。這一標識不僅客觀、公正、全面地反映了我國學術期刊的國際影響力,也為研究我國學術期刊‘走出去’提供了定量與定性分析的視角”[2]。目前,TOP學術期刊名單已發(fā)布5期,入選的期刊逐步成為我國在國際學術界最具影響力和代表性的期刊。
目前,江蘇有四百多種學術期刊,隨著國家文化“走出去”、高校出版“走出去”兩大戰(zhàn)略的提出,提升國際影響力和國際品牌實力是江蘇期刊“走出去”過程中必須面對的問題。因此,分析江蘇TOP學術期刊國際影響力現狀,探索江蘇省學術期刊的跨文化傳播和國際影響力提升建設具有理論和現實意義。
根據《中國學術期刊國際引證年報》2012—2016年統(tǒng)計數據,5年中,江蘇省共有9個學科①本文根據《中國圖書分類法(第四版)》對學術期刊進行學科分類。32種期刊入選TOP學術期刊,其數量和學科分布以表格呈現,有利于直觀展示江蘇TOP學術期刊發(fā)展的基本情況。
(一)數量統(tǒng)計
根據《中國學術期刊國際引證年報》(2012—2016),全國每年入選TOP學術期刊名單的期刊數量基本穩(wěn)定,自然科學與工程技術類約340種,哲學與人文社會科學類約120種。本文統(tǒng)計了2012—2016年江蘇TOP學術期刊的數量,結果如表1所示。
表1 2012—2016年江蘇TOP學術期刊數量統(tǒng)計情況
第一,入選的期刊總體數量保持穩(wěn)定。5年來江蘇入選TOP學術期刊的數量保持在17~22種,占總數的4%左右,這與江蘇期刊總數占全國學術期刊總數的比例(7%左右)尚有差距,但差距不明顯。
第二,入選“中國國際影響力優(yōu)秀學術期刊”的期刊數量多于入選“中國最具國際影響力學術期刊”的數量??梢钥闯?,雖然江蘇TOP學術期刊的國際影響力發(fā)展水平穩(wěn)定,但躋身一流期刊行列的期刊數量還有待提升。
第三,90%以上的入選期刊為自然科學與工程技術類期刊,偏“科”現象嚴重。從表1可以看出,自然科學與工程技術類期刊的表現明顯優(yōu)于哲學與人文社會科學類。如2012—2016年平均每年有7種自然科學與工程技術類期刊入選TOP5%,而哲學與人文社會科學類5年來僅1種(《體育與科學》)入選,差距明顯。
(二)學科分類統(tǒng)計
對入選的32種期刊按照學科分類進行數量統(tǒng)計,結果如表2所示。
表2 江蘇TOP學術期刊學科分類統(tǒng)計情況
數據顯示,江蘇TOP學術期刊的學科發(fā)展很不均衡,排名前三的學科分別為天文學、地球科學,醫(yī)藥、衛(wèi)生,工業(yè)技術,占比分別為25%、18.75%、18.75%。
《中國學術期刊國際引證年報》(CNKI-JCR)是以美國湯森路透Web of Science (WoS)的《期刊引用報告》(JCR)來源期刊為統(tǒng)計源,基于引文統(tǒng)計與分析的文獻計量學方法,對我國六千余種學術期刊總被引頻次、影響因子、半衰期等各項國際引證指標進行統(tǒng)計的指標體系。2016年CNIK-JCR的統(tǒng)計源期刊除涵蓋WoS收錄的所有期刊外,還增補了其他優(yōu)秀人文科技期刊及專家推薦的關注亞洲學術和中國文化發(fā)展的小語種國際期刊,統(tǒng)計源期刊數增至15149種。CNIK-JCR依據國際他引總被引頻次和國際他引影響因子兩個能夠反映期刊學術影響力的計量指標,經組內線性歸一后向量平權計算得出期刊的國際影響力綜合評價指標與—期刊國際影響力指數(CI)。綜合考慮期刊影響因子和總被引頻次的“影響力指數CI”相比于影響因子(IF)單一評價指標更具科學性。[3]因此,基于《中國學術期刊國際引證年報》(2012—2016)可以統(tǒng)計江蘇TOP學術期刊國際影響力指數(CI),定量揭示江蘇省期刊國際影響力水平。
(一)基本情況
2016年,江蘇共21種期刊入選TOP學術期刊榜,其中:TOP5%期刊6種,均為自然科學與工程技術類,分別為Pedosphere、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ining Science and Technology、The Journal of Biomedical Research、Chinese Journal of Natural Medicines、《電力系統(tǒng)自動化》、《無機化學學報》;TOP5%~10%期刊14種,自然科學與工程技術類13種,分別為《古生物學報》、《物理學進展》、《巖土工程學報》、《高校地質學報》、《電力自動化設備》、《湖泊科學》、Numerical Mathematics(Theory, Methods and Applications)、《土壤學報》、Water Science and Engineering、《水科學進展》、《中國礦業(yè)大學學報》、China Ocean Engineering、《地層學雜志》,哲學與人文社會科學類僅《語言科學》入選。
從語種來看,21種期刊中有7種為英文語種,英文刊數量占總數的1/3。而截至2015年底,全國共有258種英文學術期刊[4],占全部學術期刊總數的4%左右。由此可見,江蘇TOP學術期刊的英文刊比例較高。
從期刊主辦單位來看,有11種期刊的辦刊主體為各類專業(yè)學會(委員會)或研究所,而《電力自動化設備》則由南京電力自動化研究所有限公司主辦。這些行業(yè)學會(委員會)或者企業(yè)具有學科背景和較高科研能力,是專業(yè)類期刊的主要辦刊主體。此外,專業(yè)型學校,如中國藥科大學、中國礦業(yè)大學、南京醫(yī)科大學等也是江蘇TOP學術期刊的重要辦刊主體。
從學科分布來看,自然科學與工程技術類期刊數量要遠遠多于哲學與人文社會科學類,且該類期刊中有30%躋身“2016中國最具國際影響力期刊”行列。而自然科學與工程技術類中,又以天文學、地球科學和工業(yè)技術兩個專業(yè)數量最多,分別占35%和30%。
(二)基于學科分布的CI統(tǒng)計分析
按照學科分類分析江蘇TOP學術期刊的整體學科優(yōu)勢,并對比全國各學科期刊,進而揭示江蘇期刊國際影響力水平。
1.整體學科優(yōu)勢。入選2016TOP學術期刊榜的期刊分別屬于天文學、地球科學(P),醫(yī)藥、衛(wèi)生(R),工業(yè)技術(T),數理科學和化學(O),生物科學(Q),文化、科學、教育、體育(G)6大學科。較2012—2015年少了自然科學總論(N)、社會科學總論(C)和農業(yè)科學(S)3個學科。統(tǒng)計結果見表3所示。
從表3可知,在入選的6個學科中,天文學、地球科學和工業(yè)技術兩類的CI最大值和入選數量均位列前兩名,但學科內部差距很大。以天文學、地球科學為例,CI最大值與最小值間相差500%。醫(yī)藥、衛(wèi)生類雖僅2種入選,但無論是最大值還是均值都排名靠前,學科內部差距最小。數理科學和化學類作為我國較強的學科,在本次統(tǒng)計中沒有體現出明顯優(yōu)勢。生物科學和文化、科學、教育、體育因僅1種期刊入選而失去統(tǒng)計和比較意義。
表3 江蘇TOP學術期刊分學科CI值統(tǒng)計
2.CI均值對比。分析2016年江蘇TOP學術期刊在全國的發(fā)展情況,與2016年各學科TOP學術期刊全國CI均值進行對比,結果如表4所示。
表4 江蘇與全國分學科CI均值對比
通過比較發(fā)現:第一,除醫(yī)藥、衛(wèi)生和工業(yè)技術學科的CI均值與全國水平基本持平外,其他4個學科CI均值都小于全國均值。第二,個別學科CI均值與全國均值差別較大,相差最高達196%。
(一)結論
1.江蘇每年入選TOP學術期刊的比例波動不大,在影響力層次上有上升空間。通過前文統(tǒng)計可以發(fā)現,2012—2016年江蘇TOP學術期刊入選比例為4%左右,與全國水平基本持平;但30%左右是TOP5%~10%的期刊,因此這部分期刊在國際影響力水平方面還有較大的提升空間。
2.學科結構不合理,差異較大。江蘇TOP期刊的學科差異非常明顯,90%以上的入選期刊為自然科學與工程技術類期刊,偏“科”現象嚴重。自然科學與工程技術類中,天文學、地球科學,醫(yī)藥、衛(wèi)生,工業(yè)技術3個學科優(yōu)勢明顯。
3.江蘇TOP期刊中的英文期刊比例較高,能夠減少期刊因語言障礙在國際交流中的劣勢,有效地提升了期刊國際影響力水平。
4.具有學科背景和較高科研能力的行業(yè)學會(委員會)或者企業(yè)是江蘇TOP期刊的主要辦刊主體。
(二)期刊國際影響力提升建議
1.利用學科優(yōu)勢打造專業(yè)類期刊或期刊群。我國期刊數量位于世界前列,但和國際接軌的期刊卻少之又少,許多學科甚至沒有一種期刊被國際重要檢索系統(tǒng)收錄,而即使被收錄,高被引頻次和高影響力的期刊也很少。這種情況與“綜合性期刊多、專業(yè)性期刊少”這一不合理的辦刊結構直接相關。江蘇有很多具有國際先進水平的一流學科,借助這些學科的優(yōu)勢,依托行業(yè)學會(委員會)甚至大型企業(yè),可以打造具有國際專業(yè)水平的學術期刊或者期刊群,提升期刊國際影響力和核心競爭力。
2.提升國際化的辦刊理念。國際化辦刊不僅僅是創(chuàng)辦英文刊,還包括國際化的刊名和內容、國際化的作者和讀者群、國際化的審稿專家和國際化的刊印發(fā)行等。目前,我國部分學術期刊已經實現了引文國際化、讀者國際化和發(fā)行國際化,部分權威和具有較高認可度的期刊已經實現編輯國際化、作者國際化。[4]江蘇一些英文刊物也已經開始嘗試與國際出版機構合作編輯出版。例如中國礦業(yè)大學主辦的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ining Science and Technology(《國際礦業(yè)科學技術學報》)就與世界著名的國際化多媒體出版集團—荷蘭Elsevier—簽署了全面合作協議,實現了國際化的編輯出版。
3.打破傳統(tǒng)思維,增加雙語期刊比例。近年來,隨著國際間科技文化交流的日益深入和國家科技期刊國際影響力提升計劃的實施,英文期刊的數量穩(wěn)步增長。截至2015年底,我國持有國際標準連續(xù)出版物編號(ISSN)及國內統(tǒng)一刊號(CN)且正在刊行的英文學術期刊共有258種(含文摘資訊類等非學術期刊)。[5]但對于大部分期刊來說,目前創(chuàng)辦英文期刊的條件還不成熟,而且語言僅是文獻的載體,內容才是期刊的靈魂。這方面可以借鑒日本的經驗,即在雙語刊不成熟的階段,將期刊刊載的文章分為對內性和對外性兩種。[6]對于涉及我國國情的研究成果用中文出版,而側重信息交流和成果發(fā)布,尤其是展示前沿科研成果的文章選擇用雙語出版。[7]此外,可以打破中文摘要與英文摘要一一對應的傳統(tǒng)辦刊思維,增加英文摘要的內容,將文章核心內容用英文呈現,以重點文章或重點研究成果帶動期刊品牌知名度的提升。
大數據時代,學術期刊將面臨如何擴大影響力,增強自身品牌效益的問題。[8]2016年3月,《國民經濟和社會發(fā)展第十三個五年規(guī)劃綱要》(簡稱“十三五”規(guī)劃)正式發(fā)布,“十三五”規(guī)劃明確提出了“加強國際傳播力建設”的目標,要求建設“符合國際慣例和國別特征、具有我國文化特色的話語體系”。[9]未來,江蘇期刊在深入落實“十三五”規(guī)劃中,應依托現有學科優(yōu)勢,逐步打造一批具有國際影響力的期刊品牌。
[1] 劉鑫,劉琳.TOP學術期刊跨文化傳播與國際影響力提升研究述評[J].中國報業(yè),2016(18):14-15.
[2] 唐銀輝,劉琳.我國TOP5%人文社科期刊“走出去”現狀統(tǒng)計分析—基于《中國學術期刊國際引證年報(2015版)》[J].金陵科技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6,30(3):80-84.
[3] 王炳炎.《2016中國學術期刊國際、國內引證年報》發(fā)布[EB/OL].(2016-11-28)[2017-01-01].http://ex.cssn.cn/ts/ts_scfj/201611/t20161128_3292263.shtml.
[4] 侯波.市場經濟條件下學術期刊的經營與發(fā)展[J].蘇州教育學院學報,2015,32(2):63-66.
[5] 范愛紅,梅潔,李津,等.中國英文科技期刊的國際影響力比較研究[J].中國科技期刊研究,2016(11):1208-1214.
[6] TOKIZANE S. Electronic journal titles in science, technology and medicine published in Japan changes from 2005 to 2008[J]. Journal of Information Processing & Management,2011(1):13-20.
[7] 劉鑫,陶錦莉.體育TOP期刊國際影響力計量統(tǒng)計及國際化品牌建設探究[J].金陵科技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6,30(4):80-84.
[8] 陳雷.大數據時代高校學報品牌特色創(chuàng)建途徑探究[J].蘇州教育學院學報,2016,33(1):90-92.
[9] 中共中央關于制定經濟和社會發(fā)展第十三個五年規(guī)劃的建設[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
(責任編輯:宋現山)
A Statistical Analysis on the International In fl uence of Jiangsu Academic Journals:Based on the Annual Report for International Citation of Chinese Academic Journals
LIU Xin, ZHU Baolin
(Journal Editorial Board, Jinling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Nanjing 211169, China)
In order to reveal the international in fl uence level of Jiangsu TOP academic journals, and to explore the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 and the development path of international academic journals in Jiangsu, this article analyses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Jiangsu TOP academic journals from 2012 to 2016. The conclusion goes like this. The number of TOP journals in Jiangsu is stable over the years, but the subject structure is unreasonable. The high proportion of English publications can reduce the disadvantages of journals in international communication. Therefore, the paper proposes to set up professional journals and periodicals, promote the internationalization of journals, and increase the proportion of bilingual journals.
TOP academic journals; international influence; CI; subject classification; citation report;Jiangsu
G237.5
:A
:1008-7931(2017)03-0102-06
10.16217/j.cnki.szxbsk.2017.03.016
2017-02-14
江蘇省期刊協會立項課題(2015JSQKB014);江蘇省高校哲學社會科學研究項目(2015SJD221)
劉 鑫(1984—),女,吉林蛟河人,編輯,碩士,研究方向:出版學、編輯學、語言文字學、文學;朱寶林(1963—),女,江蘇南京人,副研究館員,研究方向:出版學、編輯學、圖書館學、文學。
劉鑫,朱寶林.江蘇期刊國際影響力定量分析—基于中國知網學術期刊國際引證報告[J].蘇州教育學院學報,2017,34(3):102-107.